假期闲来整理书架,偶读《天问》,初读感觉其时间顺序和寓意结构异于屈原以往的作品,遂发深究之意。
东汉王逸提出:“天尊不可问,故曰《天问》。”古人畏天,不敢问天,所以变换表述谓之“天问”,后世学者多赞成这种说法。这里所问之“天”,非自然之天,而是统理万物的哲学与宗教之天。屈原通过问难,以诗为文,以问持论,凡376句之172问,问宇宙天地,问地理神话,问历史功罪,问君臣之道,涉猎天地万物,思接人间万事。疑思相融,问答相寓,在时间序列与寓意结构两个维度纵横融通。开篇三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即以上下、明暗、阴阳的对立范畴,超越当时的人类认知水平发问,以天问天,高屋建瓴,提出了比答案更深的问题。其中蕴含的光气本原论,与2000多年以后近代康德星云学说和现代宇宙论惊人相似,不知先人们是如何得到的,令人叹为观止。本文主要谈谈屈原如何问难尧舜。
众所周知,《尚书·尧典》始于尧典,孔子也仅言及尧舜,春秋以前的中国古史传说也始于尧。屈原问史,自然也是始于尧。之前印象中的尧舜都是以政治英明、温恭玄德著称于天下。灵均是有难则问,无惑不问。他以十二句四问发难尧舜的婚姻和孝悌。
“舜闵在家,父何以鳏?”闻一多先生解释说,“舜闵在家”是舜妻在家,舜的原配夫人登比氏为他生了两个明艳照夜的女儿宵明和烛光。《越绝书·吴内傅》记载:“舜父顽,母嚣,兄狂,弟傲,舜求为变心易志。瞽叟欲杀舜,未尝可得,呼而使之,未尝不在侧。”舜父瞽叟愚顽,欲数次加害舜,肯定不会谎称舜是单身。所以这里的“父”应为“夫”比较合理。屈原第一问,就是讥讽舜有妻说无妻,停妻再娶妻,如同后世陈世美。“尧不姚告,二女何亲?”传说尧嫁二女,不告知男方父母;舜娶二女,也不告诉自己的父母。屈原第二问,说这严重地违背了常情和礼教。“舜服厥弟,终然为害。何肆犬豕,而厥身不危败?”行文至此,屈原第三问已经从婚姻转向孝悌,说哥哥照看弟弟,弟弟总是想害哥哥;为何放纵弟弟的兽行,而哥哥总能安然无恙。《史记·五帝本纪》对舜父与舜弟一而再,再而三地加害舜都有详细记载,而每一次舜都能死里逃生、化险为夷。“眩弟并淫,危害厥兄。何变化以作诈,而后嗣逢长?”舜弟不仅贪财而且好色,企图谋取舜的妻子。这个流氓无赖居然人丁兴旺,福寿绵延。真是天道无常、岂有此理!屈原第四问,估计现在也有很多人不理解。
其实这四问,历代都有学者名家站出来为尧舜辩护。《孟子·万章》说,“尧不姚告”和“不告而娶”都是有原因的。也许孟子不知道舜妻登比在室,他解释说结婚是人生大事,尧知道舜父不会答应舜的婚事。舜在有家室的情况下,“不告而娶”尧之娥皇和女英两个女儿可以避开家庭阻力。屈原在《天问》里不赞美尧舜之懿德,而在婚姻与孝悌方面展开批评,我觉得有深层次的原因。屈原讥讽的是尧舜的政治联姻。尧晚年极力克制家天下而兴氏族禅让和推举。起初,尧还是想传位于十子中的嫡长子丹朱,后来尧发现丹朱缺乏政治家应有的能力、威信和智慧,于是通过考和试,即考察德行、上岗试用的方法选拔继任者,据说想把位置让给许由,这一段在《庄子·逍遥游》里面有详细的记载,在此不再赘述。许由没有接受,逃到箕山之下。尧最终还是选定舜为接班人,这就有了前面所述的政治联姻。至于“眩弟并淫”,“而后嗣逢长”,反映了舜高明的持家之术,“眩弟”的“后嗣逢长”是他运气好有舜这样包容开明的兄长。
历史就像一枚硬币,历代经典记载褒扬的是尧舜“克明俊德,亲睦百姓”“睿哲文明,温恭玄德”,屈原要抹去的是人为对尧舜过分理想化的描写。
作者:山东大学 何 虹
编辑: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