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崇本:中国海洋科教事业的奠基人
发布时间:2021-02-19 00:08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2021年1、2月刊作者:中国海洋大学 王淑芳 A+A-
-分享-

印记


赫崇本(1908—1985),辽宁凤城人。中国物理海洋学奠基人之一。历任山东大学海洋学系主任,山东海洋学院教务长、副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一至四届副理事长,中共十二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1949年春,赫崇本来到位于青岛的山东大学任教。在这里,他创建了山东大学海洋系,为中国海洋事业的早期发展培养了许多杰出人才。在山大西迁之际,他上书中央,以留青的海洋系为主创办山东海洋学院,这所高校后来成为我国培养海洋人才的“航空母舰”。四十年的海洋人生,他为我国海洋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奠基性、开创性贡献,被称为中国海洋学界的“一代宗师”。

1932年,赫崇本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后,先后在河北工学院、烟台益文中学、南开中学教书。1936年又回到清华任教,1943年底考取庚款留美。

在留学专业的选择上,时任清华理学院院长的吴有训,建议他选择在我国尚是空白的海洋科学专业。“海洋”对于赫崇本来说是完全陌生的领域,他开始尚未下定决心。1944年2月抵达美国洛杉矶后,赫崇本先在匹兹堡卡耐基理工学院冶金专业注册学习。但吴有训先生的嘱咐一直萦绕在他心头,并且那时清华理学院一代先生们“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情怀,实际上也已融注在赫崇本的血液里。几个月后,他在斯克里普斯海洋所注册,攻读海洋学。这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海洋所,所长H.U.斯韦尔德鲁普是著名的海洋学家、气象学家。他曾两次参加“莫德”号北冰洋漂流探险调查,出版了五卷探险报告,著有《气象学家的海洋学》,与人合著的《海洋》一书在世界海洋科学发展史上有着划时代的作用,他在水声、海浪预报和海流图绘制等方面均有辉煌成果。他和学生蒙克共同提出的海浪预报法,帮助盟军成功实现诺曼底和莱登岛登陆,为二战盟军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斯韦尔德鲁普建议赫崇本先攻读气象学,再转入海洋研究。1944年底,赫崇本在加州理工大学注册,攻读气象学。不到三年时间,就完成了论文《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北美洲大气形成》,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三年的学习,让赫崇本看到气象学与海洋学相结合的重要性。“作为气象学家,若要深刻地揭示气象规律和一些重要的演化机制,应从全球系统考虑问题,并与海洋科学结合起来,才能彻底解决大气的问题。”国外海洋科学的发达,也让赫崇本深深认识到海洋学对于国家国防事业的重要意义。拿到博士学位后,他立即回到斯克里普斯海洋所,在斯韦尔德鲁普先生的指导下研究物理海洋。

在潜心研究的同时,赫崇本也关注着祖国的一切。1948年冬,考虑到国内国际局势,他毅然放弃即将得到的海洋学博士学位,决定提前回国。此时位于海滨城市青岛的山东大学,正在做发展海洋学科的规划,赫崇本欣然接受了到山东大学任教的邀请。

身处海洋科学空白的祖国, 置身黄海之滨的青岛,赫崇本对如何发展海洋科学反复思考。他深知自己要做的不仅仅是成为海洋学家,更为紧要的是建设一个基地,培养一批海洋人才。由此,他开启了国内“海洋教育”的新纪元。

在着手筹办物理海洋专业和海洋系时,考虑到新中国刚成立,需要建设国防事业、开发水产资源,需要分析海洋情况调查海洋资源,需要大量有海洋科学知识和技术的人才,赫崇本将物理海洋专业定位为以海洋资源调查分析为方向。他对发展中国海洋科学事业的强烈紧迫感和使命感,也深深影响了早期一代海洋学子。

1955年入学海洋系的侍茂崇,后来成为一名优秀的海洋学者,半个世纪后他还清楚地记得第一节海洋学课上赫先生的开场白:

“人类很早就开始了对海洋的探索……财富来自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国家的富强与安危需要我们掌握海洋科学……当你们走近这门课时,改变我国海洋落后局面的重任就已经落在了你们的肩上。这是祖国、民族和历史赋予你们的责任,也是赋予我们的责任……”

发展海洋科学教育,最要紧的是师资。对海洋学科的师资建设,赫崇本确定了就地培养、外聘商调、到名牌大学选聘优秀毕业生等几种途径。在明确师资建设方案后,他积极动员非海洋系的部分教师进入海洋领域开展海洋物理、海洋化学、海洋地质、海洋生物等方面的科研工作,待有些科研成果后即可建立相关专业,招收学生,培养海洋学科的专门人才。同时,为尽快充实队伍,赫崇本动员了九名学生改学海洋物理。他们是在山东大学进行专业授课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复旦大学生物系海洋组四年级学生,以及山大水产系临近毕业的学生。赫崇本特地为他们开设了三门海洋类课程。因这批学生数学基础较差,他又专门为学生补习高等数学,并在物理系气象组开了“动力气象学”课。赫崇本为中国发展海洋事业的拳拳之心感染了很多年轻教师和学生,当时来做毕业实习的复旦大学学生管秉贤就是其中之一,他后来在黑潮研究方面成为一代大家。

1952年全国院系大调整,在赫崇本的积极争取下厦门大学海洋系并入山东大学,并带来了唐世凤教授,陈宗镛、江克平两名年轻教师和18名学生,极大地充实了海洋系的师资和人才队伍。山东大学海洋系成立后,又设了海洋气象专业,1953年物理系天文气象组也并入。

赫崇本带领海洋系教师制定了详细的建系计划,包括师资队伍、教材、海洋仪器、实验室、图书刊物、远洋调查船等建设方方面面。对办学任务和方针,赫崇本组织大家反复讨论。他认真研究了苏联彼得格勒水文气象学院的教学大纲,并与美国伍兹霍尔和斯克里普斯海洋所的教学大纲反复比较。他认为学生既要有深厚的数理基础,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能在海上独立开展观测。几经修改,最后拟出一份较为理想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海洋教学大纲,对课程、学时、实习等都做了详细设计,这份大纲至今仍是物理海洋专业教学计划的蓝本。

没有教材,赫崇本就组织大家编写。在助教协助下,他很快就编出了《海洋学通论》讲义。这是第一本由我国海洋学者编写的海洋学教材。到1953年夏末,波浪学、潮汐学、动力海洋学、海洋化学等课程也相继编写出了讲义。这四门课程是国内第一次开设的较为系统的海洋学课程。这些讲义今天依然是物理海洋专业教学的基础。

赫崇本把动力海洋学分为流、浪、潮三个分支。“浪”由文圣常讲授,1952年赫崇本聘请文圣常到山大。文圣常在汇泉湾进行了我国最早的海浪能量利用试验,并写出《利用海洋动力的一个建议》一文, 1953年刊发在《机械工程学报》。针对当时国际上盛行的两种研究海浪方法的缺陷和不足,文圣常提出“普通风浪谱”和“涌浪谱”。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风浪》论文集以俄文全文刊载了“风浪谱”的内容,并被当年国际海洋科学进展评论列为重要研究成果。他创立的海浪计算方法,开创的海浪数值预报模式研究至今被国家海洋环境预报部门使用。

“流”由景振华承担,他曾先后讲授本科生的“海流学”“海洋环流”,研究生的“海流动力理论”“海洋湍流理论”。1966年出版了百万字著作《海流原理》,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本海流学专著。

潮汐学由陈宗镛担任。1958年他用杜森方法计算出61个分潮的调和常数,作出一年资料的潮汐分析和预报,至今仍是国际公认的标准分析法。1960年他提出的计算日平均海面的低通数值滤波公式,被称为“陈宗镛公式”,至今是国际上计算日平均海面最简单的公式。1980年,陈宗镛出版了我国第一本《潮汐学》专著,被国际专家认为对潮汐科学作出了重大贡献。陈宗镛还是“1985国家高程基准”的制定者。

1962年,赫崇本从清华大学力学系选了四名优秀毕业生来校,进入动力海洋学教研室,其中就有冯士筰。1964年冯士筰建立了“大洋风生———热盐环流模型”。1970年冯士筰接受了在我国还是空白的风暴潮研究课题。1975年开始发表数篇风暴潮研究论文,建立了超浅海风暴潮理论,1982年出版了国际第一本研究风暴潮的专著《风暴潮导论》。他建立了近海拉格朗日时均环及其长期运输理论体系。

赫崇本先生(右)和冯士筰在一起

在海洋动力学方面,赫崇本还请来了侯国本。侯国本毕业于西北联合大学水利系,曾在山东大学土木系任教,1952年去了西安动力学院,参与了西北最大的水力学实验室建设工作,在黄河三门峡水电站工程中完成几个水力工程的模型试验。1964年侯国本到来后,在赫崇本的支持下建立了海洋动力实验室。参与完成了交通部多项海上航行交通工程的水工实验,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实力一流的海洋动力实验室。改革开放后侯国本数次上书,建议国家改连云港港口建设为日照港,这成为新中国第一次因专家建议而改变的国家重大建设决定。现在日照港已是全国十大良港之一。他提出在东营黄河口无潮区建深水港,1992年建成的东营港至今运行良好,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

海洋系的师资队伍致力于海洋学科多个方向的研究,这些教师后来都成为我国海洋科学研究各个方向的开创者、顶尖人才。以他们为中心,海洋学又发展出许多新的方向和领域,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海洋人,“海洋”成为一门综合的立体的学科。他们后来的成就,也回应着赫崇本当年选择海洋教育决定的伟大。

冯士筰说:“将我们从清华要来,就是赫先生在发展中国海洋教育和科学事业这个棋盘上走的一步棋。”文圣常说:“赫崇本教授是一个真正献身于科学、献身于国家需要的人。”

从1952年到1958年,海洋系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师资队伍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使山大“开拓海洋”的特色得以确立。但1958年10月山大奉命西迁济南,让赫崇本的“海洋梦”一下子陷入困境。他上书中央,建议以海洋系为基础,加上海洋物理、海洋生物、海洋化学、海洋地质等专业组建海洋学院。建议很快得到批准,1959年3月山东海洋学院成立,1960年被列为全国13所重点大学之一。至此,我国第一所专门培养海洋科技人才、以研究开发海洋为方向的重点大学便诞生了。赫崇本先任教务长,后任副院长。数年之后,这所大学成为培养中国海洋人才的摇篮,撑起了中国海洋科学事业的半边天。

赫崇本认为海洋研究的基础是海洋调查。“欲做海洋事先做海洋人”的理念,督促着他数年奔波,在艰难时期,仍然促成了中国第一艘海洋调查船“东方红”号的建成,他成为新中国第一次海洋大调查的主要策划者、推行者,又推进了中国海洋仪器产业的发展,还推动了国家海洋局的成立。

面对千疮百孔的中国,在几近空白的海洋科学领域,赫崇本放弃个人的学术之路,选择了祖国的海洋事业。历史是绝佳的判官,2009年在新中国十大海洋人物评选中,赫崇本名列第一。对他的一生,历史已给出了评价。他撑起的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兴盛与未来,他是值得我们仰视的高山。


作者:中国海洋大学 王淑芳

编辑: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