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新兵如何度过学术迷茫期?
发布时间:2021-02-19 00:08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2021年1、2月刊作者:刘东方 A+A-
-分享-

师说

刘东方,青岛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高校的“青椒”(青年教师)和学界“新兵”(研究生),应如何较快地适应学术环境,度过迷茫期,找准发力点,少走弯路,快速成长?我认为应处理好“三种关系”,具备“四种意识”。

首先,处理好专业与非专业的关系。无论是青年教师还是研究生都有自己的专业,即二级学科或其下辖的专业方向。一方面,这使我们有明确的研究体系和范畴,具备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身份。但另一方面,也容易让我们“深陷其中”,被专业和方向束缚手脚,从而在研究的过程中缩手缩脚,遮蔽视野,缺乏开阔的思路。譬如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除了具备本专业知识外,还应储备中国古代文学的知识,这样才能了解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的轨迹和规律;还应学习外国文学的知识,以便知晓中外文学的双向交流、互动和影响;还要学习文艺学和语言学的理论,这样才能具有应有的理论素养和理论高度;同时还应具有哲学、历史学、艺术学的知识背景,以便触类旁通、“互通有无”,也就是钱钟书先生说的“打通”。只有这样,青年教师和研究生才能视野开阔、勇于创新,在专业研究中,既能“入乎其内”,也能“出乎其外”。

其次,处理好传统与特色的关系。进入到新的学术环境后,青年教师和研究生是坚持在原先的选题方向上继续深化,还是“另起炉灶”,这是必然要面对的研究方向“二次选择”问题。对此,注意从两个维度来考量:一是在原有基础上保持自己的研究特色,二是了解分析现在的院系长期形成的研究传统。对前者而言,要看已做选题是一个“富矿”还是“贫矿”,若是“贫矿”,则要果断放弃。对后者来说,应该重视个体面对的学术环境中多年积淀形成的研究特色和研究优势,找寻自己的研究方向与学院研究特色之间的“连接点”“契合点”以及“平衡点”,在“点”上生发出新的学术方向。譬如,有的学院的研究以文献史料见长,有的以理论阐释为主,有的以文学史建构为特色,有的偏重于语言研究,有的倾向于作家作品等,青年教师和研究生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在“前辈的肩膀”上“更上层楼”。这样,无论是学术影响、学术水平,还是研究基础、研究条件等都会“借力扬帆”“借力发力”。总之,应尽力避免凭空想象和“跟风”“追风”式的“另起炉灶”。

再次,处理好个人与团队的关系。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在新的学术环境中,除了面临非专业知识结构的完善和研究方向的二次选择外,还要增强团队意识。所谓团队意识,就是个人的学术研究,全部或者部分应有意识地与新学术环境中的研究团队相吻合,在此基础上,争取进入研究团队或者研究平台体系。所谓团队和平台,实际就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内,你能够开阔眼界,交流思想,碰撞观点,生发思路,论证可行性;在这个共同体内,你也能够与他人互相帮助,互通有无,相互支撑。对青年教师和研究生而言,最合适的团队,就是前辈学者或导师的在研或拟申请的各类课题的课题组。因为,在这个课题组中,你既可以研究课题的某一个部分,发表学术论文,参与完成大型的学术成果,也可以使研究方向相对集中和聚焦,甚至由此生发出个人相应的研究方向,还可以为日后个人申报项目和课题做好准备。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也可以让导师和前辈学者的研究,后继有人,延伸发展,避免“学者退休,研究消失”的“断崖现象”。总之,青年教师和研究生,要尽量避免“散打”和“单打独斗”式的研究方式,以防走弯路和重复老路。

除此之外,青年教师和研究生还应具有四种意识。

超越意识。管理学上有一个“鹰的更生理论”:鹰一般在三十年左右,爪子和嘴会逐渐退化。此时,鹰会独自在山顶上,把不再锋利的嘴折断,把老化的羽毛拔出,弄得自己遍体鳞伤……大约半年后,伤口愈合,所有的羽毛丰满,爪子和嘴更加锋利,更加有力,鹰便获得了重生。因此,青年教师和研究生,面对新的学术环境,面对漫长的学术之路,也要有雄鹰的再生精神,不断实现学术研究的自我变革、自我超越。

互助意识。管理学上的“雁阵模型”,强调的就是互助意识。当雁阵排成人字形时,单只大雁在雁阵中的阻力会减少30%,而头雁的阻力为100%。但雁阵在飞行过程中,会不断地更换头雁,以保持头雁的体力和状态。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在学术团队和集体中实际上也与他人组成了学术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内,要打破“文人相轻”的落后观念和研究方向、学科范畴的专业壁垒,互相支撑、共同提高,像马克斯·韦伯说的那样“把事业当作志业”。

效率意识。企业管理中有一个“普希尔定律”。A·J·S公司副总裁普希尔认为:“一个好的企业领导人不能拖拖拉拉,迟滞决策。因为即便再正确的决策,如果做迟了,也会是错误的。”“普希尔定律”的核心理念就是“再好的决策也经不起拖延”“思虑太多,会阻碍迅速作出决策”。同样,孔子也说过“再,斯可以”,即做出决定前“二思”即可。他们都在强调高效率和执行力。企业管理如此,学术研究也是这样。我们同样可以说“再好的学术观点也经不起拖延”,因为学术前沿的发展和更新十分迅速,学术研究就是不断创新,好的学术想法如果不经过及时研究和论证,只能停留在“思想”的层面。因此,青年教师和研究生要具备“效率意识”,提高执行力,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好的想法行动化,真正把学术思想转化为学术行动力和学术生产力,把学术观点转化为学术成果,正如郑板桥所说:“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坚韧意识。鲁迅先生提倡“韧的精神”,他说:“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他认为“即使艰难,也还要做;愈艰难,就愈要做”。同时,他还强调“青年战斗要用壕堑战。这并非吝惜生命,乃是不肯虚掷生命”。鲁迅先生说的“韧性”的反抗和“壕堑战”是强调百折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以及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行动策略,而这两方面,正是青年教师和研究生所乏阙的。从事学术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既要仰望星空,更应脚踏实地,多一点曾国藩说的“笨拙”和“诚实”,不要总是想走“捷径”和“耍小聪明”。行为心理学上也有“九十九天定律”和“一万小时定律”。前者认为,一个人形成新的习惯需要二十一天,而固定这个新习惯则需要九十九天。丹尼尔·科伊尔在《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中认为,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只要长期坚持从事该工作一万小时,基本上可以成为该领域的专家和行家里手。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在从事学术研究的过程中,一定要持之以恒,坚忍不拔,做好长期研究的心理准备,具备“韧的精神”,做好打壕堑战的准备。只有不断耕耘,才能不断收获。正像胡适先生说的:“没有一点努力是会白白地丢了,在我们看不见、想不到的时候,在我们看不见、想不到的方向,你瞧,你种下的种子早已生根、发叶、开花、结果了!”


作者:刘东方

编辑: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