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印记
“1931年至1936年,我在莱阳乡师任教务主任,在党的影响和时代潮流的推动下,团结了一批进步师生,把莱阳乡师办成了一个颇有影响的学校。鉴于当时的特殊历史条件,富有爱国主义和民族自尊感的师生们,利用莱阳乡师这个教育阵地,宣传马列主义和我党的抗日方针,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对胶东一带的抗日工作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培养了一批有成就的人才。”
——王哲《我对莱阳乡师的回忆》
这段文字中提到的莱阳乡师即创建于山东莱阳的“山东省立第二乡村师范学校”,也被称为“二乡师”。鲁东大学的前身———创建于1930年的二乡师以及创建于1938年的胶东公学对胶东红色基因和红色文化的孕育、创造和传承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并在党领导的波澜壮阔的革命奋斗历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这些首先得益于有一批思想进步的爱国教师在这片热土上播撒了革命的火种,“共产主义老师”王哲就是其中一位颇具影响力的代表。
王哲(1900—1990年),原名王衷一,1919年8月考入北京大学,1925年7月毕业后到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4月回国,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9月至1936年10月期间,王哲受聘担任二乡师教务主任。在此期间,学校成为培养革命青年的摇篮、中共莱阳县委的重要活动基地和胶东抗日救亡活动的重要策源地。新中国成立后,王哲历任山东省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兼教育厅厅长,青岛市军管会文教部部长,山东省人民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山东省人民委员会委员兼文教厅厅长等职。1956年8月,王哲当选为山东省副省长,1958年兼任山东医学院院长,后历任山东省政协第三届、第四届委员会副主席。
1931年,日军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广大国人义愤填膺,强烈谴责蒋介石的卖国投降政策,诸多仁人志士奔走鼓呼,探求真理与出路。在这种形势下,王哲来到了风雨飘摇的二乡师。学校当时旧式的教育制度、落后的教育理念,严重禁锢了青年学生的思想,加上前一时期无政府主义者的影响,许多学生虽然对社会现状不满,具有反抗精神,却找不到真正的方向。作为教务主任的王哲认为,必须首先从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入手,而先进的思想不是自发形成的,必须依赖于学习。
为了改变现状,他改革教学内容,摒弃枯燥的说教,不拘泥于旧教材,在课堂上讲授马列主义经济学,并在课程里巧妙地糅合一些苏联共产党领导革命、中央苏区红军反“围剿”等革命内容,在“润物细无声”中进行马克思主义学说和中国共产党革命理论教育,以半公开的形式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王哲的先进思想深受学生喜爱,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共产主义老师”。
王哲还团结了一批思想进步、立志于传播革命火种的教师,像国文教师何其芳、王冶秋等,并帮助他们选用鲁迅的文章作教材,启发学生认识国民党反动派的真面目,树立革命斗争的决心。再如音乐教师瞿亚先,带领学生大唱《国际歌》《义勇军进行曲》等,横扫了当时的靡靡之音,振奋了青年学生的革命斗志。在王哲的倡导下,图书馆购置了大量进步书籍,如陶行知主办的《读书生活》,邹韬奋主办的《大众生活》《永生》等,共计70余种,并开办了阅览室。通过学习阅读,学生们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对旧中国的危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更加心向往之。1932年秋,中共二乡师党支部成立。
王哲非常重视学术讨论,采用办墙报、成立读书会等形式,组织学生讨论国家形势,谴责当局的卖国行径,宣传我党的抗日思想。他还常常利用报纸书籍进行思想教育,凡是有重要意义的新闻或文章,他就用红笔标出,张贴在“阅报栏”里提醒大家注意阅读,对部分思想进步的学生,则予以单独指导。他经常跟学生讲述红军的一些真实情况,并教大家如何从报纸上判断红军在反“围剿”中的胜败,主要方法是看报纸上的标金、股票行情的涨落,涨价了是红军失利,跌价了是红军得胜。所以,国民党在报纸上天天吹嘘“国军常胜”的神话,很容易就被学生拆穿了。
在教学中糅合进步思想和革命理想,是二乡师教学中的一大特点。这是原二乡师学生在信中对教师进行革命思想教育的回忆(史料图片)
1935年秋冬之际,王哲从报纸中发现了由我党发表的具有深远意义的《八一宣言》,他马上用红铅笔标出,张贴在图书馆门口,立即引起了广大爱国学生的热烈讨论。大家得知工农红军已摆脱了蒋介石的“围剿”,我党号召全国各党派各部队之间团结起来,停止内战,动员全国人力物力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这无疑给当时黑暗的中华大地点亮了希望的灯塔,给二乡师的爱国师生指明了人生方向。
在白色恐怖下,王哲等一批师生坚守初心,主动接受党的教育,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继之开展了抗日救亡运动,使师生的进步思想形成一股巨流,不断向黑暗势力发起冲击。在王哲的坚决支持下,深受我党影响的进步学生策划组建胶东地区中等学校抗日救国联合会,并派出联络组,分数路到文登、烟台等地中等学校进行串联,约定于1936年11月11日到二乡师开大会,正式宣布成立胶东地区中等学校学生抗日救国联合会。但当时大叛徒宋名实(鸣时)正带领捕共队到处搜捕共产党人和进步青年,派到各地串联的学生有6人被捕,王哲也被通缉。被捕的学生同敌人进行了英勇不屈和有理有节的斗争,敌人慑于爱国舆论压力,不得不将他们释放。
“七七事变”爆发后,二乡师部分进步青年毅然奔赴延安参加革命,有的则进入了当地由我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并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他们中的大多数后来都成长为我党担负重要职责的领导干部。在胶东公学的历史上,有7次学生大规模集体参军的壮举,总数达2000余人。新中国成立后我军第27、31和41集团军的干部,有许多是二乡师、胶东公学的毕业生,他们的足迹遍及山东、华东、华北、东北、华南以至朝鲜战场,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作出巨大贡献,为人民的革命事业血洒疆场。
正是因为以王哲为代表的一批有共产主义革命理想的教师的引领,才使马克思主义信仰在青年学生中落地生根,二乡师也成为学生们“爱国主义的启蒙站”。经历大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洗礼,二乡师、胶东公学师生传承红色基因,孕育红色文化,成为山东抗战文化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段岁月,刻骨铭心;一种精神,辉映未来。流淌着红色基因的鲁东大学广大师生必将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事业。
作者:鲁东大学 李 青 陈福宗
编辑:扈美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