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
犹记得几天前在课堂上讲到教育的根本问题,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这其实是关于“学生、学校、社会”三维教育目标的重构。我想,什么样的人在培养人,这可能才是教育更重要更根本的问题。
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千百年来,修德积善、为民造福的教育观念,一直是全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的价值遵循。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更道出了教师这份职业的光荣使命。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道就是传播中华悠久历史文化积淀的普世价值,譬如为人要讲求君子之道,做事应遵循礼仪之道,思维须采用中庸辩证之道;授业就是要传授人文科学知识,是对已知领域的深度领会,是对未知领域的无畏探索,也是对技术手段和方法的不断改进;解惑则是要解答青年人关于成长的每一个诉求,比如人类文明演进的轨迹,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方式,以及关于青春的每一个烦恼或者疑虑,如此等等。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纵观今日之大学校园,起早贪黑书海泛舟者日渐稀少,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者亦不多见。整日与手机为伴、以游戏为伍,诸多青年人在虚拟世界中逐渐迷失,在个人偏好的知识体系里变得狭隘。互联网环境会让人形成“信息茧房”,急功近利、浅尝辄止式的学习则容易出现“同群效应”,这些技术异化与价值观歪曲的现象正成为当代青年新的成长的烦恼。这让本可以朝气蓬勃的青春年华失去了不少光泽,让本应该活力四射的校园生活变得单调和冷清。
然大学之道,必是要解答好这些教育的时代问题。
今天的大学之道,就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造就大批堪当时代大任的可靠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确保党和国家事业经久不衰,引领人类文明不断向前的根本途径。
我仿佛听见:一个时代的新声,伴着历史的传唱,让高等教育的号角正变得嘹亮。
大学之师
大学之师即大师。
我认为,不想当大师的大学教师不是好老师。大师,意指造诣深厚、享有盛誉的学者、专家、艺术家、棋手等。在大学校园里,大师,就是对学者、专家、教育管理者等的尊称。大学,不会因大楼高、校园大而闻名,而是因大师多、出大师而卓著。梅贻琦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便是这个道理。
我想,一个选择教师职业的人,首先要热爱光荣的教育事业。这个职业,充满着期待、渴望、理想与热情,又有亲情、友爱、道德与智慧的交织;这个职业,满含着对人的关爱与包容,还伴随着对己的陶冶,心智的磨合与历练。“中国梦”之于教师就是育人梦!落实立德树人,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献身精神,成为大学教师的崇高美德。在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丰富实践中,努力将自己锤炼成一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也成了教师职业的基本追求。
人们常说,太阳的光辉是世界上最光明、最美好的东西,它能驱赶黑暗和潮湿,温暖我们的身心。而阳光般的心态对我们的思维、言行都有导向和支配作用。作为大学教师,不但要当好学生的人生引路人,还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久而久之,每一名教师都将成为金色麦田里的守望者和茫茫草原上的牧马人。
师之爱不同于父母的亲情之爱,也不同于恋人间的纯情之爱,这种爱要着眼于学生的个性自由和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教师职业的伟大,并不是说这个职业能够改变人类历史的进程,而是会造就一批又一批能够缔造人类历史的光荣劳动者。
大学处处,皆为我师。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认为,大学是知识的摇篮、文明的策源地,是科学的殿堂、真理的竞技场,因此,在大学校园里,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当然,你也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站在讲台上的那些人教会了我们一个又一个晦涩难懂的知识,辅导员和班主任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基本方法,宿管阿姨让我们懂得微笑可能是别人给予你最好的礼物,起早贪黑的“学霸”让我们知道幸福是青春奋斗的结果,而刚失恋的“倒霉蛋儿”教会我们的则是认识别人更要认清自己的逻辑……凡此种种,皆为我师。
甚至,大学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桌一椅、一曲筝笛、一句标语、一块展板,都能给我们传递无穷的力量,呈现出醇厚的师意。每一所大学都有他独特的文化特质和人文情怀。为大学而来,也就是为追求美好而来!
我分明看见:一群激流猛进的大学之师,转过万水千山,正奔流而出。
大学无师
从师者之最高境界便是无师自通。
从大学中走出,每一个人都像星星一样在世界的不同角落散发各自的光芒。大学时光,有的是三年,有的是四年,有的是七年,还有的是十年。哪怕在一所大学里你只待过一天,也会深深地镌刻上这所大学的印记。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学子超越了老师,也在不断超越着自我。
大学的时光,短暂而美好。人的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便是自由自在的大学光阴。如果说人生会有遗憾,那最遗憾的也莫过于没有好好珍惜这段遇见大学的精神陪伴。大学陪伴你的时光总是有限的,大学给予你的只能是扶上马、送一程,未来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是阳光明媚抑或电闪雷鸣,都需要你自己去丈量、去跋涉。
因此,通过学习,走向无师自通,这是对人生路上所遇老师最大的致敬。
无师自通,不是盲目的自我封闭式学习的呈现,不是临时抱佛脚考试过关(多年以后,你会蓦然发觉临时抱佛脚式的学习是对教育和成长最大的伤害),更不是没有深度学习还感觉自己掌握了真理的幻觉与假象。无师自通的前提是,你要站在用“老师”堆砌起来的坚实臂膀上,攀向更加光明的远方!
远方是什么?远方既是我们梦想未曾企及的缥缈,又是洒满阳光抑或是充满雨雾的真实。但无论如何,远方,依旧是你人生最美丽的风景。在远方,你会遇到很多的人,编织更多的故事。远方,便是“吾心安处”。
吾心安处,是超越了昨日和今日的新的精神家园。建造这所家园,源自昨天的求知、今天的问道、明天的创造。
这段旅程,便是先生后师的传承。先学会以人为师,而后才能做别人的老师。做好学生,要有执着的求真情结、虔诚的求善情怀、高雅的求美情操。做好学生,还要有相信光明的信念,追求美好的胆识,走向不凡的坚毅。做别人的老师,则要有阳光般的温暖、蜡烛般的奉献,以及为人师表的典范。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从经师到人师,是教师的修行。从学知识、学方法到学做事情,一路的学思践悟,是学生的成长之路。先生后师,而后无师,是迈向教育强国的奔腾。
我分明看见:一群有鲜明时代印记的青年,碾过滔天巨浪,正鱼贯而来。
作者:山东科技大学 贾 强
编辑:扈美辰
审核: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