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
张瑞甫,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曾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称号。
哲学,堪称智慧之学,是文化之大学问。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养成科学思维习惯,促进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高校作为人才培养高地,应走在学哲学、用哲学的最前列。
哲学学问之大,在于其源远流长无与伦比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人类作为宇宙亿万斯年演化出来的最高级产物,以及漫长而又匆匆的过客,来到世间,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抑或是出于认识和实践的好奇,便开启了诸多疑问和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社会是什么,社会应怎样?自然界为何物,自然界当如何?世界万事万物的本源是什么,本质是怎样,它们何以如此,彼此之间的关系又怎样,未来世界将呈现出何种态势……人类正是带着这样的幽思诘问,创造出这样那样的神话传说,营造出各种各样的梦想、幻想、猜想、理想……于是便开始萌生出原始宗教、科学、艺术和最初包罗万象的文化之大学问———哲学,等等。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不仅是汉代史学家司马迁撰写《史记》的初衷,还可以是对哲学本质和发展的描述、评价。早在3000多年前,人们就发出诸如古希腊德尔裴神庙篆刻的“认识你自己”的呐喊与考问。我国最早的文化经典《周易》则提出“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生生之谓易”,生生不息。哲学的本义,无论在西方还是我国,都与爱智慧和智慧、智慧之学相互关联。希腊文的哲学一词,即爱智慧;我国先秦思想家孟子所说的“知人则哲”,其中的“哲”字则有智慧之义,可引申为具有智慧之学问或曰具有哲学智慧。后来,通过一代又一代哲学人的传承发展,逐步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等哲学形态。
哲学伴随人类文化的产生而出现,协同社会的发展而进步,与人类文明共始终,堪称人类文化形态中最重要、最古老、最悠久而又常新永恒的文化形态。
哲学学问之大,在于其思想至高至深至广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哲学不仅具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顶天立地、高瞻远瞩的英雄主义气概,“极深而研几”的“渊渊其渊”、无比深邃、大无畏的钩沉索隐,又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天文地理、人事日用无所不包,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的极其广阔的视野胸怀。儒家经典《中庸》甚至提出“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至诚如神”,“悠久无疆”的哲学主张;汉初经典《淮南子》则提出“穷无穷,极无极”的极度诉求;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则创造性地提出“太极本无极”,“无极而太极”,“先觉觉后觉”,“立人极”的雄阔宏论;同时代的哲学家张载则发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誓言。
真正的哲学,不仅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人生知识的高度概括和总结,而且是最一般的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认识论、实践论、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人的行为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哲学的本质和根本任务,不仅在于最正确科学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创造世界,最大限度地造福于人生与社会,而且其重要使命和功能作用在于对历史进行概括“总结”、“反思”批判,对现实进行“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改造、创造,对实践活动进行理论指导,对未来予以合乎逻辑的准确预测规划。它不仅具有概括总结、反思批判、认识改造、革命建设、引领导向功能,而且具有深化升华、正思肯定、希望愿景、创新创造、预测未来的作用。
哲学从不同视角、层面、向位,可以分为人生哲学、社会哲学、自然哲学、宇宙哲学,哲学原理、逻辑哲学、边缘哲学、交叉哲学、系统哲学、新兴哲学、哲学史,等等。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只要有理论化、系统化的科学,就有其相应的分支应用哲学。正确科学的哲学,登峰造极而又精深博大。它不仅是高等学校各门学科的理论基础,而且是各门学科的核心灵魂、终极关怀和引导统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学哲学,用哲学”号召,助力大学生学好哲学,用好哲学,弘扬儒家经典《大学》开宗明义所提出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大学精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止于至善,是中华民族始终不变的人格追求”,“我们都要‘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敢为人先,“追求卓越”,“努力做最好的我”,彰显最美“人生” 重要指示,青年学生要多研读重要而又富有创新意义的优秀哲学书籍,相信大家会从中大为受益。
哲学学问之大,在于其文化价值超越一切
“精神精华活灵魂”,“三个之最”竞超越。
马克思指出:哲学尤其是正确科学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和“文化的活的灵魂”,“人民的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都汇集在哲学思想里。”哲学的至关重要性,铸就了哲学既是大众化世俗文化,又是高雅深奥的经院学说。毋庸讳言,哲学一直存在着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说我有理、你说你有理、他说他有理,谁说谁有理而又谁说都没理的悖论尴尬现象。然而,这不是哲学的过错,而恰恰是哲学超凡脱俗、极具价值魅力的表现。
哲学作为文化之大学问,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进步,一方面,新的科学、艺术的思想观点源源不断地充实进来,促使哲学充满生机与活力;另一方面,哲学中的与其他学科相重复和边缘化的内容,又不时从哲学中分离出去,形成独立的文化形态,使哲学更加纯粹;再一方面,哲学本身会与时俱进,按照自身的内在逻辑而持续升华。在某些方面和一定意义上看,哲学虽然似乎越来越空洞无物,越来越成为谈玄说无、坐而论道的学说,然而,万变不离其宗,哲学终究是哲学,哲学的智慧之学本性不仅不会改变,而且也永不改变,它必将越来越成为最高智慧之学。
诚然,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对立斗争,仍将长期存在。当今信息社会、数字化时代,传媒形式的快捷、便利、庞杂、多样化,给哲学教学与研究提出了许多新课题,带来诸多严峻挑战。当代大学生应高度明确,当今世界唯有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主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最正确科学的哲学;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把人类哲学引向光明,才能不断促进人类哲学的繁荣发展。高校作为文化教育的最高殿堂,师生尤其应率先垂范,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坚定信仰者、学习者、传播者、研究者、捍卫者、践行者和繁荣发展的促进派,努力为人类哲学繁荣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作者:张瑞甫
编辑:扈美辰
审核: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