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 河山致敬主人翁——评《中国的河山》
发布时间:2022-04-25 07:25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2022年4月刊作者:山东科技大学 徐 展 A+A-
-分享-

书评



 

《中国的河山》

史念海   著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当下,很多人都慨叹与历史相遇不可多得,而实际上,历史的印迹从未消失。无论是秦直道还是大运河,无论是三门峡还是函谷关,只要人迹能至便是史痕难遮。历史的浪涛淘过泾渭清浊,漉尽河西碧波,仍余下不尽涟漪,让今时之人有机会不断探索。

翻开史念海先生的《中国的河山》,那些历史更迭、地理变迁便跃然纸面,读者尽可徜徉于中国历史地理学泰斗笔下记载的昔日山河秀丽风光之中,一览先人凿饮耕食、航陆交通、戍边安邦的图文记录,从中感受那些曾经存在过的人与事,体会其背后的坚韧与鲜活。

在《中国的河山》开篇,史念海先生写下这样的句段:“我们伟大的祖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和太平洋的西岸,幅员广大,疆域辽阔。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上陆地面积的十四分之一,亚洲的四分之一,与整个欧洲相仿佛,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我们伟大祖国的历史可以远溯到旧石器时代的初期,元谋人、蓝田人和北京人化石的发现,都可以证明我们的祖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我们祖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河山历经变迁,愈显得娇妍。”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中国,山河地理的变迁史,就是一部华夏人民的奋斗史。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从采摘尝辨到栽培植物,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从引水造渠到挖掘运河,从伐木造田到惜土护生,几乎所有沧桑巨变背后都是华夏儿女的涓滴付出,每一寸河山的风貌改写,饱蘸的都是人民奋斗留下的血汗。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书写了波澜壮阔的发展篇章,用自己的辛勤劳动、顽强奋斗、辉煌功绩充分展现了创造智慧和磅礴伟力。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群众是中华历史的创造者,是祖国山河的塑造师,作为主人翁当之无愧。在这片土地上,愚公移山不只是神话,更代表了人能胜天的改变意愿。人与自然共同发展,共同成就,文明在河山大川提供的基础上兴起,又与山河共享命运,在盛衰之中变迁。时过境迁,敦煌碧波难觅,关中森林消逝,雄关要塞也失却过去的威风,昔日秦直道亦不复为世人所知。

为了不让文明的成果就此湮灭在历史长河中,史念海先生开秦直道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之先河,在对文献资料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后,由汉甘泉宫遗址附近循子午岭北行,野外考察一个多月,发现子午岭上的直道“旧迹俨然,道路宽广,整齐划一,竟没有变动”。他通过这次实地考察,结合历史资料,撰写了《秦始皇直道遗迹的探索》,后又进一步撰写了《略论秦直道》,绘出了秦直道路线图,这一“古代高速公路”研究成果对于今日的交通运输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依然有着重要意义。

“敢试身手补天裂”是国人特色,中华儿女便是如此,曾经失落,却不曾放弃,虽然过去风光已多不见,但人们始终辛苦经营,“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环境,甚至改造自然环境,使它适于人们的需要”,这一点在任何时代都不曾改变。先生多处探索过去部分地区自然环境变迁的情况,以及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所获得的成就,正是为了今日可以借鉴发展,造就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泱泱华夏,大好河山。欲长守山川明秀,必先护一方水土平安。古今皆言,泾渭分明,人人皆知“水清濯缨”“水浊濯足”,却不知泾渭清浊在数千年间几经转变。史念海先生告诉读者,泾渭两河的清浊问题并非一成不变。它因时而异,有过多次变迁,春秋时期是泾清渭浊,战国后期到西晋初年却成了泾浊渭清,南北朝时期再度成为泾清渭浊,南北朝末年到隋唐时期又复变成泾浊渭清,隋唐以后又成了泾清渭浊。泾渭两河由清变浊,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而人为原因实际上起着主要作用。

自然河津多如泾渭,人工水道常似鸿沟。古人在自然基础上人工开凿出水渠航道,必然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自然,从灌溉、漕运各方面着手,在生产生活中用智慧与劳动酝酿出璀璨的文明。

史念海先生在《隋唐时期运河和长江的水上交通及其沿岸的都会》一文中提到,因为运河的存在,“安史之乱”时人说“今天下以江淮为国命”。扬州就是江淮的中心,江淮是继黄河中下游地区之后形成的富庶农业地区,当地上供的漕粮是皇朝都城须臾不可离的。这些漕粮大都集中到扬州后才运至长安,就是从长江以南远逾五岭运往长安的漕粮也都要经过扬州城下,这就又增加了由扬州运出漕粮的数量。扬州周围不仅富产粮食,而且大量产盐,遍于濒海各县。扬州重要的物产还有锦和铜器,扬州的镜最为有名,镜就是以铜制成的。就是这样便利的交通和富饶的物产促成扬州成为当时的经济中心。先生又在《祖国锦绣河山的历史变迁》中提到,“扬州城自兴建之后,以地居要津,曾经遇到多次兵燹,……只是由于运河继续通航,扬州才又恢复了繁荣。清代末年,黄河一再决口,运道受阻,封建统治阶级束手无策,漕粮只好改由海运。运河失于维修,若干段落阻塞不通,扬州就顿时萧条,一蹶不振”。因运河相近而兴起,因运河堵塞而衰微,一城为例,可见“有用于世”方是本色发展之道,也是山河经世存续命脉所在之处!

犹记1985年,史念海先生在其著作《中国的运河》重印时说:“当时主要思考两方面,一是要实现从沿革地理学向历史地理学的突破,二是我逐渐体会到像历史地理学这样一门学科不仅应该为世所用,而且还应该争取能够应用到更多的方面。”这正是一位史学家的天职,要经世致用,有爱国情怀。

史念海先生爱着这片土地,爱着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因此把历史地理学看作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现象和人与地的关系的学科,是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任务不仅是要弄清自然环境本身的演变过程,更要探明自然环境受人的影响而演变的过程,从而找出人、地之间相互影响的规律,为人类利用、改造自然环境提供科学依据与历史借鉴。他以花甲之年毅然走出书斋,投身野外实地考察,将文献考证与野外考察结合起来,在科学研究道路上迈出了极为重要的一步。新中国成立后,先生一系列论文集均以《河山集》命名,“河山”二字,千钧之重,其中情感无法衡量,体现了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以之命名需要著者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宏大气魄,更可谓理性与情感的交织与升华。

如今,史念海先生离世已20余年,作为先生历年作品的精选集,这套《中国的河山》秉承先生志向,亦以“河山”命名,在兼顾可读性的前提下,聚焦华夏历史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军事地理,展现大好河山的富饶与壮阔,引起读者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渴望——见此河山多壮丽,何妨长作主人翁!

 

作者:山东科技大学 徐 展

编辑:扈美辰

审核: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