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
岳松,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团中央、团山东省委青年讲师团成员,教育部全国高校网络教育名师。
我是学师范出身,本科4年有针对性的学习和训练,让我对讲台既崇敬,又向往。当一名好老师、一名能得到学生认可的老师,着实不易。
记得自己第一次在课堂上收获掌声,是大四实习时。虽然已经快过去20年了,但学生鼓掌的原因我现在还记得——讲完了最后一个知识点,我说“同学们,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最后一个字话音刚落,下课铃应时而响。学生们先是愣了一下,然后就噼里啪啦地鼓起掌来。当时还年轻的我,沉浸在掌声里有点发飘。
是巧合吗?还真不是。为了校准自己的手表和学校上课铃的“时差”,我观察了整整3天,试验多次后,终于做到了看着自己的手表,倒计时“3、2、1”就可以听到下课铃响起。
对年轻时这种类似“玩票”的行为,现在重新回忆,觉得实在是有些幼稚。这并不是年长后觉得年轻时搞点“小花样”可笑,也不是认为当年自己那种有点歪的“钻研”劲头不可取,而是伴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学经验的积攒,现在的我对一堂好课的标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什么样的掌声才值得一名教师开心有了更多体会。
下课铃不是课程的谢幕,掌声也不意味着教学的完成。对于承担授课任务的教师来说,工作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态”。
业务熟练——教学“行军”路上的第一关
怎么办?一个字,就是“练”。
如果有什么秘籍可以推荐,那就是以赛代练,以赛促练。参加教学比赛,通过比赛设置的各种“严苛”条件,让自己快速进步和提高。
比赛严格界定时长,要求教师必须准确掌控课堂节奏。但这并不是年轻时我所理解的在一堂课快要结束时卡准下课铃声,而是对某个内容讲多久,何时放、何时收,何时需要板书,何时需要互动,都能统筹协调的能力。
针对每个章节,每个知识点的课件,做起来很累,优化细节非常耗时间。但通过以上过程,我发现自己讲课时不再忘词,不再手忙脚乱,有时还能游刃有余。
这时我知道,自己已通过了从“生手”到“熟手”这一关的考验。
学生评判——教学“行军”路上的第二关
我开设的课程是“形势与政策”,这门课内容多、更新快、涉猎面广,相对枯燥,不太容易得到学生的“垂青”。我使出浑身解数,用故事来讲清道理,用场景来还原概念,用对比来展示事实,课程趣味“浓度”升高后,学生脸上的表情开始变得生动了。
但课程毕竟异于休闲娱乐,“形势与政策”作为一门思政课,可以生动有趣,但不能仅是生动有趣。靠“有意思”或许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但真正能赢得学生的,不会是“笑声”,只会是“效果”。
思政课,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帮学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要在他们的内心种下真善美的种子。思政课教学要“配方”先进、“工艺”精湛、“包装”时尚,要“坚持增强获得感,促进思政课教学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但如何才能做到呢?需要和学生多聊多交流,从年轻人的视角去看去想。
思政课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从其实际需求出发去阐述和讲解,思政课才不会沦为“水课”,学生在听过之后才会“记得”,在成长的关键时刻才会感觉“我懂了”。
“配方”先进,要求教师聚焦课程;“工艺”精湛,要求教师关注教法;“包装”时尚,要求教师贴近学生。有虚有实,要求教师用学习生活或工作场景实例对接学生需求;有棱有角,要求教师从社会热点分析中提炼态度淬炼“三观”;有情有义,要求教师从师生关系建构角度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有滋有味,要求教师结合学生认知偏好调整知识呈现方式。
课堂上学生开始抬头看我时,我知道,自己已通过了第二关考验。
特色凝练——教学“行军”路上的第三关
专业不同、课程不同、知识点不同,教学呈现方式都会产生差异。每位教师也会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不需要10年教龄,有过1年实实在在的讲台历练,就可以说起自己在教学上的感受和具体经验时“侃侃而谈”。不过关键还是这些表层的体验后续应该如何梳理凝练、有效沉淀、形成特色,真正优化教学。
我想分3个方面分享个人的浅见。
一要匹配气质天性。若某教师性格内敛,可能就不太适合照搬一些互动性强,需要调动氛围的教学方案。反而更适合通过深度的理论分析,在“抽丝剥茧”中让学生结合切身体验,去提高学习效果和实际获得感。
二要结合时代发展。我国已经发布《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总体规划,信息化、终身学习、公共教育服务是热点也是亟须攻克的难点。类似的国家、省市教育统筹规划还有很多,结合时代需要去研究方法、总结经验,把自己的教学做成特色案例,个体的努力会更容易被发现。
三要对标个人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想长期保有工作热情,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是需要喜欢这项工作的。坚持的奥秘从来不是苦修和毅力,而是去搜集点滴的成就感,汇聚成小确幸、微幸福,来助力我们一路前行。
随着教龄的增长,特色的积攒,当发现有人开始要你分享教学经验时,第三关,也已被攻克。
教学要求变,教师要“善变”,是因为学生作为朝气蓬勃、最具活力的群体,一直在“生长”变化。信息爆炸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让年轻人可以更加便捷和快速地获取信息,但碎片化的认知方式,也让他们出现了学习的“失焦”、表达的“失语”和能力的“失重”。作为教师,如果不通过优化教学解决上述问题,培养的人才就会面临“有知识、没能力”的困境。而上述问题仍只是时代之镜折射出的个别耀眼光斑,教学中还有无数的“疑难杂症”期待着教师去发掘、去解决。
教学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态”。但这样的表述并不是自怨自艾和显露无奈,因为没有完美的“完成态”不意味着教师就上不好一堂课,不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也不意味着教师的价值就无法实现。
“进行时”不是“Ctrl+C”和“Ctrl+V”的循环往复,而是从0到1,从1到1.0001,再到1.0002……在每个微小的进步中,教师收获的都是“完成态”,获得的成就感也都是百分百。
从磕磕绊绊到收获满满,需要的是持续付出和大量时间。或许一名教师需要做的,是自律、自省和不断进行自我迭代。然后有一天就会惊喜地发现,幸福已“突然”来到了身边。
作者:岳 松
编辑:扈美辰
审核: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