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以深情,画世间之美
发布时间:2022-06-24 07:45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2022年6月刊作者: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张玉香 A+A-
-分享-

美育笔记

美育不仅仅是艺术教育,也不单单是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学习。美育的目的,是获得美的体验以及情感和品格的陶冶,体验生命的自由和充实,进而成为完整的、全面的人。伴随着国家对美育的重视和倡导,关于美育路径的探索也蓬勃展开。青年水墨画家林曦立足于中国传统审美实践,倡导从书法之美到生活之美,开启了生活化美育之路。她从2011年开始教授零基础成年人深入书法与传统,课程内容包括书法、绘画、经典阅读等。在她看来,以传统文化为根基,通过技艺的修习,练手调心,可以形成新的视角,认识和欣赏艺术与生活中的美。

传统中国人的生活,天然是审美的:琴、棋、书、画、诗、酒、茶,美食、家具、建筑、服装……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些既是日常生活中实用性的存在,也是生活化的审美艺术。山川草木的自然之美,文人的诗情画意之美,茶艺的居家之美,笔墨纸砚的文房之美,雅集之乐的交游之美,民俗节庆的民间艺术之美……都体现出中国传统生活美学的丰富性与普及性。

美的生活和态度,很多时候需要通过努力和练习去实现,否则,这种审美体验就很难深入和长久。如果一个人能够跟自己的技艺融为一体,如庖丁解牛,那么他就会获得很大的快乐。通过对蕴含着古人智慧的艺术项目进行修习,不仅可以获得内在的审美体验,更重要的是通过心手相应、知行合一的日日练习,体会古人“我手写我心”的写意性表达,揣摩和学习古人审美化的生活态度,进而获得精神的自由和生命的快乐。

同时,美育也是一种审美化的生活与生存方式。这种美育超越了笔墨方寸、书斋一室的快乐,让人深味日常生活与生命的平凡之美。在林曦的书画课上,书画技能的学习仅仅是一部分,还涉及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典籍、生活审美、精神修养方面的内容。通过由艺术延展开来的丰富内容的学习与审美化态度的修习,林曦带领学生踏入发现生活、生命之美的旅程,探索着生活化美育的无限可能性。

林曦的美育课,是围绕她自身的艺术创作实践展开的,而林曦的书画创作实践,也为她的生活化美育课提供了最好的范本。尤其是她的水墨绘画作品,师法古人又有不同,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与艺术精神。

林曦画作的生活化特点,首先体现在她对绘画题材的选择中。她尤爱画花朵、儿童、动物、书案等小景,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人物和情景。绽放的花朵、孩子的眼睛、天空的一角、小鸟的羽毛……这些触动人心灵的画面,都在她的画笔下一一呈现。世间的美好往往是易逝的,她希望通过画笔,让这些美好留存。

小小的人儿,小小的花朵,小小的画,让林曦的作品似乎呈现一种简朴风格。花与儿童,是林曦绘画创作中最重要的两个题材与主题。至于为何钟情儿童,在林曦推荐的一篇梁漱溟先生的文章中可见一斑:儿童有“天然之郑重与天然之不忽略”的特点,因为“儿童天然只专注当下,而且有一种与过去未来‘绝缘’的能力”,并且儿童会不带任何功利地对世界进行全身心的体察。这种状态,恰恰就是审美的状态。因此,文人的画作和诗文中,总是有“童子”的身影:“童子在仇英的画中汲水扇火,在沈周的画中奉茶奉酒”,“童子也是欧阳修《秋声赋》中茫然于主人心怀、说‘声在树间’的那一位,懵懂得很”……未经任何污染的儿童状态是真正纯粹、无功利的审美状态,以儿童之心观照世界,以儿童之眼观察一棵树、一朵花的颜色,在画中呈现儿童的天然本色,使林曦的画作回归到了最本真的审美。

《学琴》

《小荷才露尖尖角》

《煎茶》

而林曦对古人的会心与追随并非拟古,是“自有我在”,是成为更好的自己。林曦画中的小童,姿态各异:站着,躺着,坐着,趴着,正面,背面,侧面……其神情往往是好奇、不解、发愁、生气、发呆、专注的样子,“那种不会造成痛苦的小悲哀”,皆是珍贵而纯真的瞬间,生动呆萌,可爱至极,简约传神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而花朵之美,正是本真与天然,是最美丽灿烂的生命绽放,是大自然生命力的象征。林曦反对造作的“雅”,崇尚自然之美:“要尽量回到天然,像野草花朵一样与土地在一起生长。”她笔下的花品类繁多,牡丹、芍药、茶花、荷花、梅花、桂花、栀子、桃花……无论哪种花,无论绽放还是含苞待放,每一朵花都尽显饱满绚烂之姿、细腻灵动之态,让人感受到自然勃发的生命能量。而且,往往一两朵花便成尺幅,即使一丛花为主角,画面也留有大片空白,形成虚实相生、生气回环往复之境。

林曦特别欣赏张岱的一句话: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对世间万物的深情,让她对所有美好的人、物,尤其是孩子,有了独特的观察与表现角度。她以安静、美好的童心观照世界,赋万物以深情,并将这份安静和美好用书画展现出来,进而映射到观者心里。

“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在林曦生活化的审美体验和实践中,我们可尽情欣赏这世间的美与爱、真与纯,这是世界该有的样子,也是心灵最原初、最素朴的样貌。

作者: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张玉香

编辑:扈美辰

审核: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