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山东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增列“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名单的通知》,对25个学科予以建设支持。青岛农业大学水产学科为其中10个有经费支持的立项建设学科之一,这是青岛农业大学首次进入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行列。
“山东省海岸线占全国六分之一、海洋资源丰富度指数全国第一,进行海洋科学研究有着天然的优势。立足根本、创新突破,发展富有特色的海洋学科,成为学校一流学科建设的努力探索。”青岛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李宝笃说。
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围绕海洋强国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为设有涉海学科专业的高等院校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一所地处海洋大省沿海城市的高校,青岛农业大学始终将生命科学研究作为主攻方向,坚持“学科统领”战略,着力打造水产学科。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学校实现了建成使用蓝谷新校区、引进水产研究领域“一事一议”顶尖人才、成功增列省一流学科、获批建设两个水产类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等一系列重大突破,再创学科发展“青农速度”。
“青岛最大的优势在海洋,最大的潜力和动能也在海洋。借助学校区位优势、传统学科优势,大力发展涉海学科,助力经略海洋战略在山东落地生根,是青岛农业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李宝笃说。
厚根基有特色 学科发展底气十足
“青岛农业大学的水产学科是有发展底气的。扎实的学科土壤滋养出新时期快速发展的勃勃生机。”在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孙丙高看来,伴随着学校“三步走”战略的实施,这一学科已逐渐完成了基本条件建设和学术累积过程。
青岛农业大学水产学科的前身为1993年开设的海珍品养殖专业。2006年,“水产养殖”获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2年,学校成立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建设目标就定位于加强高水平应用型涉海专业人才培养和海洋水产领域科研攻关,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输送科技和人才成果,以实际行动积极对接国家、省、市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要求。
建院以来,学院设立水产养殖学、海洋资源与环境、水族科学与技术和水生动物医学4个专业。其中,水产养殖学专业是山东省应用型特色名校重点建设专业;水族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为山东省首个、同时也是目前唯一招生的专业。在科研服务方面,2016-2017年,学院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0项,省部级和横向科研项目53项,总经费3800多万元;审定国家水产新品种1个,国家发明专利24项。特别是学院所培育的“渤海红”“青农金贝”等多个杂交扇贝品种在我国南北部海区推广养殖面积30余万亩,获经济效益100多亿元;研制的优质高效环境友好型鲆鲽类系列配合饲料,创经济效益15亿元以上,逐渐打造出了特色鲜明的“青农大水产”品牌。
新校区新布局 学科统领“向海进军”
2017年,根据学校“三步走”战略的实施进展,青岛农业大学第二次党代会确立了“学科统领”战略,明确了建设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这一新阶段目标,从学校层面加速统筹和推进学科建设。青岛农业大学水产学科开始从“特色鲜明”向着“优势突出”的更高层次加速发展。
2018年3月,青岛农业大学蓝谷校区建成,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整体搬迁至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标志着学校“向海进军”迈出了崭新一步。
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是一个包括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蛟龙”号国家深海基地等17家“国字号”一流海洋科研院所和近20所大学共同汇聚而成的“全球海洋创新高地”。紧抓经略海洋战略契机,学院成立“一流学科办公室”,投入1000万元专项资金,短短一年时间建成总面积2万平方米的教学科研大楼。“通过加强与周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沟通、资源共享,调动学院师生积极参与学科建设,积极对接国家战略、服务地方发展,为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副校长朱连勤说。
2019年3月14日,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新世纪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山东省“一事一议”顶尖人才引进计划引进人才聂品教授,受聘为青岛农业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作为学科带头人、学院院长,聂品长期从事水产动物病害方面的研究,在鱼类免疫器官和淋巴细胞的个体发生、鱼类和爬行类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座以及抗体产生规律、鱼类识别病原的模式识别受体、低等脊椎动物干扰素系统等方面开展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工作,取得良好的研究成绩,具有一定的国际知名度,在水产病害防控研究方面达国际领先水平。
在学校人事制度的支持下,水产学科快速汇聚起一批领域内高水平人才,持续引入泰山学者领军人才1名、泰山学者青年专家1名,培养泰山学者青年专家1名,引进人才23名。同时,通过与中科院海洋所开展科教融合协同培养海洋人才项目,联合招收研究生13名。学科人才资源得到了全面优化,为学科发展凝聚起了第一动力。
学校加大投入力度,投资4600万元购买仪器设备,用于建设学科公共平台和各团队基础平台,建成细胞洁净操作室和斑马鱼基因编辑中心。同时,设立学科科研基金项目,鼓励青年教师积极投身科研创新。
2018年,水产学科获批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同年7月,水产学科增列为“山东省一流学科”立项建设学科。在学科规划上,按照“以陆促海,海陆协调发展”的原则,形成了水产医学、水产遗传育种与繁殖、水产养殖学、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4个稳定的学科方向,在水产品育种、养殖新技术、饲料研发及疾病防控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学科两个平台分别获批2019年“山东省近海大型植被与濒危物种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和“山东省智慧海洋牧场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省级科研平台。在2018年和2019年中国软科最好学科排名中,青岛农业大学水产学科分别位列第13名、11名,分别进入全国前50%、全国前40%,进步幅度明显。
抓机遇全提质 做好经略海洋大文章
“坚持学科统领之路,要夯实人才培养之基,要突出科技创新之功,要扎实服务‘三农’之根。”在2019年11月为新任干部培训班解读学科建设时,青岛农业大学副校长刘新民阐释了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之间的关系。
“作为高校进行教学活动与科学研究的基本平台,学科是大学学术创新的基本单元,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核心依托和主要载体。学科建设绝不是孤立的,而是能够‘牵一发动全貌’地汇聚和带动各方面资源流动、整合、提升,促进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刘新民说。在短短两年时间里,水产学科不仅学科团队、学科人才、学科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学科整体面貌焕然一新,更带动学院教学、科研、服务等各方面工作开花结果。
一流学科带动一流人才队伍提质。目前学科拥有专任教师82人,其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千人计划”人才1人,山东省“一事一议”顶尖人才1人,泰山学者5人,青岛市“拔尖人才”2人,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渔业创新团队岗位专家7人,另有多位教师在2019年的全国水产类专业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奖。
一流学科凝聚一流团队力量。随着人才资源不断汇集、人才层次不断丰富,科研团队建设成效明显,各个团队承担科研项目、完成科研成果以及社会化服务都卓有成效。目前水产学科立足4个方向建成的5个研究团队,共获批科研立项总经费2500余万元,获评国家级项目13项、省部级项目24项,发表SCI收录论文67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2项。
“水产病害免疫防控研究”创新团队获批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人才引育计划”团队,开展了大菱鲆鳗弧菌疫苗和大西洋鲑杀鲑气单胞菌疫苗的研发与应用,与水科院黄海所合作研发的大西洋鲑杀鲑气单胞菌和鳗弧菌灭活疫苗,使养殖成活率提高了39%。
“鲆鲽类肠道黏膜免疫屏障抗菌机制研究”团队获批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科技计划”团队,开展鲆鲽类肠道黏膜免疫屏障对病原菌的免疫应答调控机制研究。
在学科带头人聂品教授的带领下,水产医学团队在“蓝色粮仓科技创新重点专项”中主持课题1项、参与研究任务2项、发表论文25篇、获授权发明专利3项。
“水产养殖”团队开展了养殖重要环境胁迫因子(高盐和氨氮)下凡纳滨对虾神经递质和内分泌激素响应模式研究,进行了高盐育种群体的构建、虾苗盐化标粗技术、良种引进示范等工作,建立许氏平鲉配合饲料企业标准。
“渔业资源与环境”团队致力于开展野外资源调查、巨藻生理学、昆布引种等科研活动,团队在海带新品种培育及大型海藻种质资源保存工作上表现出色。
一流学科推动一流人才培养水平提升。两年来,学院大学生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3项、山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1项;在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水族箱造景技能大赛中获国家三等奖3项,第六届全国大学生水族箱造景技能大赛中获国家特等奖2项、国家二等奖2项;在全国水产技能大赛中获得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建设一流学科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应用型特色名校重点专业、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是紧密相连的,应该一体推进。以省一流学科建设为重点,我们也把目光放在培养一流创新型研究型人才上。”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孙丙高说。
更高站位更远征程 高质量发展书写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2019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的贺信中指出,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要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2019年2月,《山东海洋强省建设行动方案》出台,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山东建设海洋强省的重要指示作出了明确规划。
“青岛农业大学水产学科,将深入开展前沿和热点科学研究,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水平专业人才,贡献蓝色动能,绘就蔚蓝明天。”校长宋希云说。
随着国家、省、市海洋战略的逐步实施,具有可持续发展空间的蓝色科技、蓝色动能、蓝色效益越来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
“下一步,学科将进一步强化优势,全面提升竞争力,使主要研究方向进入国际一流行列,争取良好的国际学术地位和知名度。同时加强与产业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相关的基础与应用研究,为山东省和我国水产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人才支撑。这是水产学科的使命和责任。”聂品说。聚力山东省一流学科水产学科发展,带动一流人才培养、一流科学研究、一流社会服务、一流对外办学,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强大的支撑力,青岛农业大学正在路上。
作者:特约通讯员 曲天泽
编辑: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