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评价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资源开发管理和使用的前提。但人才怎么分、怎么评的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积极发挥科教人才资源优势,大力实施“齐鲁科教英才工程”,以破“五唯”、优流程、立导向、激活力为着力点,围绕专业技术人员分类管理和岗位聘任,不断探索人才评价制度改革模式,“人才强校”战略得到稳步推进。
分类评价,势在必行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外国语学院是以外语基础教学为主要职责任务的学院。在过去,外语教师跟其他专业课教师一样,在教学科研任务的要求上一视同仁,但是由于外语教学的特点,教师们很难有科研成果产出。这既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又影响了教师的职业发展。
“‘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做法,反映出当前高校人才评价模式单一化和片面化,这也印证了做好人才分类评价工作的重要意义。”在外国语学院院长陈国兴看来,上述人才评价的问题,仅是目前人才评价不足的一个方面。类似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教师选聘把关不严,聘用过程中更加看重科研成果和科研能力,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师德考核;考核评价缺乏整体设计,对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视度不够,重数量轻质量情况还比较严重;考核周期过短,考核评价急功近利;考核形式和程序不够合理,公开公平性不够;考核结果运用不足,与绩效分配的结合度不高。
推进改革是解决人才评价问题的唯一路径。山东省委、省政府近年来十分重视人才评价改革,刘家义书记在2020年全省“重点工作攻坚年”动员大会上明确提出的九大改革攻坚行动,就包括人才制度改革和科教改革,因此开展人才分类评价势在必行,也是大势所趋。
2017年由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合并组建的新齐鲁工业大学,综合办学实力大幅提升,堪称近年来中国地方科教融合改革试点的标杆。学校在办学资源、科研平台、科技成果、社会服务能力、国际化水平等方面都形成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成立之初,学校即在人才管理改革方面大胆创新,出台了“齐鲁科教英才工程”和“3151”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建立人才分类评价机制,针对不同类型和层次的人才,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分类体系,对不同类型的人才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构建多元化人才考核机制,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坚持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硬性考核与软性考核相结合的多种考核方式,注重引入国际国内同行评价。
“我们认识到,人才评价改革是激发体制机制活力的重要方面。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副校长(副院长)曹茂永说,“学校人才评价改革的总体目标是,构建导向明确、精准科学、规范有序、结构优化的专业技术人员分类管理体系,完善按岗聘用、规范管理、分类指导、协调发展的人员聘用制度,形成科学评估、强化激励、竞争择优、能上能下的分类评价机制。”
“分类管理关键在‘分’,核心在‘管’,难点在‘评’,落脚在‘考’,目标在‘活’,这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的体会。”校人事处处长郑众说。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在人才分类评价中坚持“破而后立”的改革原则,摒弃“五唯”的落后观念,向重视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的价值转变。在《2018-2021聘期非法人单位岗位聘用办法》中,设置人才聘用条件、晋升条件和职责任务时,就按照上述原则设置了项目、论文、获奖等不同的内容。
科教融合,分类评价
如何对人才进行合理分类,是一项非常细致且重要的工作,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
科教融合以后,除了齐鲁工业大学原有的教师队伍,学校将原山东省科学院600多名科研人员也融合到了教师岗位,人才的结构和特点更加复杂。为更好地发挥人才效能,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山东新旧动能转换战略,学校制定了《专业技术人员分类管理实施意见(试行)》和《2018-2021聘期非法人单位岗位聘用办法》,建立起了科学完善的岗位设置体系和岗位分类分级机制。根据专业技术人员岗位类别和职责任务,将教师分为教学型、教学科研型、科研教学型和科研型,其中教学单位主要设置教学型和教学科研型,科研单位主要设置科研教学型和科研型。
2019年学校设置教学型教师后,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滕培圣凭借自己在教学方面的突出表现顺利晋升为副教授。而在这之前,虽然他多次在省级教学比赛中获奖,讲授的课程深受学生欢迎并被评为“德融教学”好教师,但由于科研成果少,多年来一直没有评上副教授。教学型教师的设置极大地提高了老师们的教学热情。“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充分认可和肯定,我也更愿意投身于下一步的人才培养改革中去!”滕培圣说。
在评价内容方面,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坚持有所分有所不分的原则。在师德评价方面,所有人员一视同仁,不分类考核;以《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为依据,采取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制度,要求每位教师根据评价要求,如实填报师德表现情况,对出现严重负面清单问题的教师,实施师德评价“一票否决”。在职业发展方面,鼓励教师结合自身优势,制定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参加教学科研研讨活动、到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进修访学、参加相关学科领域重要学术会议等,实现差异化的自我发展。在业绩评价方面,对教学型教师注重考核教学质量和数量,对教学科研型和科研教学型教师采取教学科研并重的考核原则,对科研型教师主要考核科研产出和社会服务。这种设置既落实了高校的三大基本职能,又促进了科教产融合,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在制定教师职责任务时,学校从实际情况出发,按照对标一流的要求,按照人才分类评价的要求,制定出了既符合实际又具有激励性的岗位职责任务。比如:在评价内容方面,坚持凭能力、实绩、贡献评价人才,采取代表性成果评价制度,设置各类成果的不同选项,对限定的数额内的代表性成果进行评价,淡化对科研项目和成果的量化评价,鼓励教师在某个方面取得突破;在评价方式方面,建立以同行评价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邀请第三方同行专家建立业绩评价委员会进行独立评价,提升评价的权威性;在评价周期方面,采取年度评价和聘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年度评价主要看工作进展和状态,聘期评价主要看成果。
自2017年开始,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在人才晋升评价中,就完全采取了第三方专家评价的方式,根据学科分类组成不同的学科组,由专家组独立开展评价。“这种由第三方专家评价的方式,有效提高了人才评价的合理性,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可,产生了让教师专心于教学科研的良好导向。” 曹茂永说。
畅通渠道,脱颖而出
破除“五唯”的目的是把真正的人才选拔出来。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为了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建立了高端人才直聘制度,对达到一定水平的高层次人才,直接聘用到高级岗位。2019年有3人被直聘为教授,优秀博士高振华等11人被直聘为副教授。被直聘为教授的泰山学者青年专家王力说:“学校对人才不拘一格的政策,让我有直接晋升为教授的机会,我切身感受到了学校尊重人才的氛围。”
学校对具有高水平标志性成果人才采取预聘制度,先按预聘岗位兑现工资待遇,在预聘期内完成目标任务后,再聘用到相应岗位,完不成目标任务的按实际聘用岗位兑现待遇。新进高水平博士陈建宾预聘教授,提前2年完成职责任务,并在权威期刊国际顶级化学期刊《Angew. Chem. Int. Ed.》发表科研成果,从而顺利地从预聘转为正式聘用。学校为鼓励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建立了破格聘用制度,设置破格晋升聘用的条件,达到条件的可申请破格晋升,评聘通过后,聘用到相应岗位。
过程管控,扎实推进
人才评价事关教师的切身利益,也关系着学校的事业发展大局,操作不当不但会产生矛盾冲突,也不利于学校的改革发展。为避免可能因组织不力或沟通不畅出现矛盾冲突,学校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比如:在改革前广泛征求教师的意见,并通过专门召开教代会的形式组织教师们开展大讨论,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各牵头组织单位是责任主体,要求各级党政负责人切实担负起组织责任;第一时间召开部署工作会议,详细解读具体工作内容和实施步骤,广泛动员教师从思想上、行动上与时俱进,帮助教师正确认识破除“五唯”和人才分类评价管理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对于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做好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有效解决因文件理解不到位、政策落实有偏差、有抵触情绪等导致的问题。2019年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顺利完成了教学单位的分类聘用工作,1284名教师聘用到相应岗位,其中升聘362人,缓聘25人,降聘(层内降级)40人。
帮助缓聘人员迎难而上,力争在一年缓聘期内达到上岗条件,也是一项重要工作。值得一提的是,缓聘教师们在得知聘用结果后,深入分析自身存在不足,对照岗位职责任务,明确努力方向,制定整改措施,大大激发了主观能动性。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师感慨道:“岗位聘用结束后,几家欢喜几家愁,主要是面子上过不去。幸运的是,不到半年时间我就发表高水平论文2篇,获批省级课题1项,提前达到上岗条件。”这名专业技术人员的事例在广大教师中引起热议。大家一方面认可岗位聘用工作公正性、规范性和改革完成度,另一方面感叹改革带来的正向激励作用。大家纷纷表示要学习该教师面对挫折时奋起直追的拼搏精神,同时也提醒自己时刻保持履职尽责的使命感和追求进步的紧迫感。
合同管理,成效显著
人才分类评价实施后,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与每位教师签订聘用合同,在约定职责任务的同时,明确考核要求,鼓励其根据自身优势完成目标任务。同时,根据岗位职责、目标任务、聘用期限等约定内容的履行情况严格考核,并将结果体现在岗位聘任、工资晋升和绩效分配中。
“人才分类评价成效很明显。”曹茂永说,“通过分类评价消除了过去考核‘一刀切’给教师们造成的困扰。特别是针对科教融合特色,使院所各司其职,一切围绕学科、专业建设,发挥院所各自优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学兴趣浓厚的教师可以更专心地将主要精力投入教学工作;科研兴趣浓厚的教师,可以集中力量进行科研攻关。教师们结合自身优势积极开展工作,教学积极性和人才培养水平显著提升。”2019年,学校获得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2项。教师们在开展知识传授的同时,也开始考虑如何更好地立德树人。2019年山东省课程思政研究中心落户学校,课程思政工作得到业内广泛认可,德融课堂正在成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品牌和每一位教师的工作落脚点和着力点。人才分类评价的实施,也促进了科教融合事业的发展,原省科学院的600多名科研人员融合到教师岗位后,在人才分类评价的政策引导下,将自身的科研和实践优势融入到了人才培养中。学生除了学习到专业知识,还进一步开阔了行业知识视野,培养质量得到大大提高。2019年学校的科研经费达到创纪录的9.57亿元,与人才政策改革息息相关。在促进教学工作的同时,人才分类评价也解放了部分高水平科研人员的生产力,激发了科研创新活力。
作者:特约通讯员:赵金国 孙伟
编辑: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