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寒冬,一派肃杀。但是,眼下的山东财经大学校园里,师生员工沉浸在一个又一个的收获喜悦之中,心头暖意融融。
——在2018年11月下旬发布的“中国公办大学创业竞争力排行榜500强·2018”榜单中,学校位列第33位,居全国财经高校第2位、山东省属本科高校第1位。这比2017年提升了13个位次。
——2018年10月下旬,在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上,学校的“不空文化”项目团队荣获主赛道全国金奖,“济南蜂菓电子商务有限公司”项目团队荣获“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全国银奖。山财大占了山东高校获金奖的三分之一强,并成为全国财经高校唯一一所获主赛道金奖的高校。在此后的“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学校又斩获三银两铜。
不久前,山东财经大学被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授予“山东省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与此同时,基于《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和《创业基础》三门课程合并升级的《大学生成长与发展教程》,由山东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并从2017级学生起,成为全校实践必修课的教材。“双创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助推着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转型升级。
双创进课堂,教之有方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以创新创业教育倒逼高校教育教学的改革。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山东财经大学领导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帮助学生开公司“做买卖”,而是着力培养学生的首创精神、独立意识、创业能力以及挑战现状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满足需求的本领。因此,学校着眼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
一是开设通识性课程。将“就业指导课”“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和“创业基础”整合为《大学生成长与发展教程》。
二是强化基础性课程。增设“商业模式导论”“创业学”“创业计划书设计”等8门创新创业基础课程。
三是丰富核心课程内容。增加商业模式设计、创业投资等创新创业元素,引入创新创业案例教学。
四是增设专业选修课程。增加“商业模式前沿”“电子商务创新创业”等选修课程,为有创新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专业性培训。2017年底引进的6门“智慧树”创新创业类通识选修课慕课课程,成为学校自有“创新创业类”通识选修课程资源的重要补充。
据学校教务处统计,在学校现有55个本科专业中,融入创新创业的专业课程总数为1236门,占全校本科专业课程总数的85.2%。而关于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课程有352门,占本科专业课程总数的21.7%。如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等专业融入创新创业课程的数量达到105门,而管理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专业中,融入创新创业课程的数量为104门,不胜枚举。
如今在山财大校园里,每到选课时,最抢手的创业学、商务沟通与谈判、商业计划与创业融资、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创业基础、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商业模式创新等课程,居然“一课难求”,成了“手慢无”……
双创到社会,导之有道
针对财经类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适应性不强、理论教学和实践育人契合度不高、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性不够等问题,自2015年以来,山东财经大学与山东省政府研究室合作,实施了“社会实践三千计划”(即进“千村、千企业、千社区”),不断增强实践育人效果。
该计划遵循“服务社会,突出重点,问题导向,共同发展”的方针,以暑假、寒假、学生劳动周以及其他实习实训期为时间载体,以“大视野、小切口、真问题、深调研”为工作切入,意在引导大学生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关注、宣传和调研我省乃至全国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并通过深入研究和思考,提出解决思路,从而实现“在实践中成长,与社会同进步”。
按照“12345”的设计理念,学校制定了“三千计划”实施方案。“1”即以“实践育人”为宗旨,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2”即推进学校、学生两个层面双向驱动,协力推动育人体系有效运转;“3”即激发学生参与热情、鼓励教师精心指导、实现教学相长三重作用;“4”即设计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调研、公益志愿服务+调研、红色教育+调研、人文历史地理考察四大模块;“5”即对组织、制度、机制、技术和文化等五项要素有效整合,确保实践育人有序开展。
学校构建了“三千计划”的一整套保障和提升实践质量的制度体系。一是建立实践团队制度,鼓励跨学院、跨学科专业、跨年级组建实践团队;二是建立指导教师制度,为每个团队配备学术指导教师和行政指导教师,指导教师根据各自分工做好专业指导和管理指导;三是建立激励约束制度,对参与实践活动并完成任务要求的学生认定相应实践学分,将教师指导学生实践计入教学工作量,对实践优秀师生、优秀调研报告给予表彰奖励,对优秀团队、少数民族及经济困难学生给予经费资助或补贴;四是建立安全保障制度,出台《学生校外实践活动安全工作意见》,与实践团队签订安全责任书,明确团队队长是安全第一责任人;五是建立经费保障制度,设立“三千计划”专项经费,鼓励各学院加强经费投入,积极争取社会支持和资助。
“三千计划”实施三年多来,山东财经大学累计有28875名学生、1832人次教师,组建了4000多支实践团队,先后到2976个村、2571家企业和2632个社区开展实践活动,学校共投入专项经费280余万元,各学院投入经费73万元,获得其他社会力量投入经费55余万元。通过参与“三千计划”,学生走遍城乡社区,用脚板丈量土地,用眼睛体察社会,撰写实践报告3000多篇,多个团队和调研成果获团中央、团省委表彰,学校连续三年被团中央授予全国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单位。多篇调研成果得到省领导批示,被省直部门应用达到36项。
双创校内练,赛之夺奖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2014年9月,山东财经大学和历下区政府联手创办了“济南市历下区山东财经大学大学生创业园”。这是山东省首家地方政府和高校合作成立,共同运营,以高校管理为主的公益性大学生创业园。双方还联合成立了“创业园管理委员会”,采取“管委会”指导下,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社会化管理运营模式。
创业园由创业苗圃、孵化苑、创展苑、综合服务中心组成,分别承担着创业教育培训、创业孵化、创业服务、创业拓展四大功能。各功能区密切联系,形成了一个设施完善、功能齐备的大型创业孵化器。几年来,创业园先后获得“山东省省级大学生创业示范园”“济南市创业孵化基地”“济南市科技孵化器”“泉城众创空间”“历下众创空间”等荣誉称号,共获得奖励或专项资金600万元。目前,共有144家学生创业企业入驻创业园,注册资金5.2亿元,2016年营业额突破1亿元,2个创业项目分别在区域四板和青创板挂牌,解决就业岗位1237个。
按照学校规定,凡是毕业10年以内,具有创业意愿,属于山财大学生或具有历下户籍的大学生,均可申请入驻创业园,除免收房租外,还可享受政府的各项创业扶持及奖励等政策。园区综合服务中心设有工商、税务等政府服务场所,及银行、物流等公共服务机构,引进了专业孵化团队,对企业进行分类孵化,设有创业导师室、创新实验室和创业加油站,不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
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等多位领导先后前来调研,给予了高度赞赏。青海省人社厅、江西教育厅、安徽财经大学、重庆工商大学、山东大学等先后前来参观交流。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访问团来学校实地考察后,表现出很大的合作交流兴趣。
在这里,浓厚的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已经形成,从校园原创文化系列活动到全省第一家“联通未来青春创业社”,到“创青春”“数学建模”“创新、创意、创业”等,延续升华着学校的创新创业传统。在这里,一项项创新创业成果呈现“井喷”之势:2011年“麦田工作室”的名校服饰项目获山东省“邮储杯”创意大赛亚军,位居高校组第一名,2012年再获山东省首届大学生创业大赛一等奖、“华丰源”农业科技创业项目二等奖;2014年“济南菲思科实验室设备有限公司”团队获山东省“创青春”创业实践挑战赛金奖、“牧丰养羊专业合作社”团队获银奖;“139.ME苹果派梦工厂”先后被新华社内参、中国青年报、大众日报进行了报道……如今,一届届学生毕业不离校,继续在创业园里,在母校的呵护中放飞创业梦想。
2013届广告学专业毕业生王艳不仅荣获第八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还通过孵化熊蜂,种出了熊蜂授粉的西红柿,受到柳传志、马云等人的称赞。如今,这种命名为“粉柿”的西红柿实现全年不断供,年销售量达20万斤。《中国青年报》等媒体竞相报道。
2016届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陈爱萍,2014年9月第一批入驻创业园。2015年2月,她注册资金1万元成立了济南澳友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从事从澳洲到中国的跨境电商业务。到2016年底,月销售额达到500万元左右。公司后来与阿里巴巴国际站达成了合作协议,开始向国外输出国内建材产品,目前已出口至加拿大、新加坡、印度、沙特阿拉伯等20多个国家。
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山东财经大学学生参加“创青春”“三创赛”等各级各类竞赛,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000余项。但凡参赛,几乎没有落空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2016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决赛中,勇夺3项全国金奖,总数位居全国前列、山东省高校首位,首次进入“创青春”全国高校第一方阵。先后有3名大学生获得山东省“十大创业之星”称号,2名大学生获得山东省“优秀大学生创业者”称号,1名毕业生获得中央电视台“双创之星”称号。由BOSS直聘发布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100强》排行榜,学校已连续三年入榜,是山东省属高校中唯一入榜的学校。2017年位列全国第71位,比2016年上升3个位次。
双创在路上,辅之在师
2018年11月22日,山东财经大学聘任了第一批30名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包括8名校内教师和22名校外人士,其中包括1985级校友、洪泰基金创始人、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联盟副理事长盛希泰等人。这是学校进一步深化双创教育管理体系、政策支持体系和指导帮扶体系,为双创提供深度支持保障的新举措。
在多年的实践中,学校用实践和行动回答了“创业可以教吗”“适合什么样的学生”“教这门课的老师应该具备什么的能力、素质和实战经验?学生服气吗”等一系列现实问题。
学校着力建设一支业务精、素质高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就业指导导师队伍。导师有校内有校外、有专职有兼职、有擅长理论的有专注实践的。在遴选符合条件的专业教师作为校内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导师的基础上,学校聘请知名学者、创业成功者、优秀校友企业家为校外导师,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建立导师委员会,分类管理,定期考核,动态调整。特别是鼓励支持教师参与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就业活动,折算工作量,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考核评价,强化导向。鼓励教师优先在自己组建、合作组建、引入提供的创新创业项目中吸纳在校生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带领学生创新创业。
多次荣获“全国青年创业教育优秀导师”称号的工商管理学院窦大海副教授,在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之外,把时间和精力全都用在了指导学生创业上,学校荣获的多项金奖,大都有他的智慧和汗水。他曾说,“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我最精彩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青年教师王华杰,利用学科专业知识创办了济南云微软件科技有限公司,为创业园打造了先进示范单位——库米云微,目前已服务客户百余家,其“师生同修”的教育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也为其他教师起到了示范作用。
现为山东中明会计师事务所董事长、山东中明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山东中明税务师事务所董事长的校友巴树青,只要学校邀请,不管再忙都会及时出现在指导学生的双创讲台上,风雨无阻,无怨无悔。
得益于教师及校友的精准指导,怀揣创业梦想的学生如虎添翼,有创业基础的学生更是跃跃欲试,期待展翅高飞。
自2012年起举办的企业运营管理仿真实践训练营暨“财大青创”训练营,参训学生逾千人,促进了学生创新骨干的梯队培养和接续发展。自2015年6月开始,学校免费培训应届本科生、研究生,对他们进行创业意识、创业计划等相关理论知识培训,系统介绍开办企业的各个步骤,以及创业心理疏导与潜能开发、创业团队拓展、训练理论与实践,帮助学生完成《创业计划书》。2016年7月,山财大委托全球模拟公司联合体中国中心为学校的少数民族学生举办了为期7~10天的暑期金马兰创业实训营。培训期间,对少数民族学生统一安排住宿,所需费用全部由学校承担。通过上述实训,参与者们亲身体验营销、团队、规划、谈判、管理、产品、资本、财务等方面的创业操作过程,培养自身领导力、团队管理能力、经营规划能力、市场调研能力、营销能力、谈判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等,从而大大提升了创业成功率。参加了这样的“创业实训营”,学生们连呼“过瘾!”
目前,山东财经大学双创教育的实施体系基本健全,颇具气象。在一年级学生中,开设学年课程《大学生成长与发展指导教程》;在二、三年级学生中,依托“商业模式创新创业实验平台”,开展实践教学,依托“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平台”,开展社会实践,依托“商业模式创新创业竞赛体验平台”,开展创新创业竞赛;在大四毕业生中,依托“商业模式创新创业实训培育平台”和“商业模式创新创业实战孵化平台”,开展创新创业培训与创业孵化。
创新创业教育方兴未艾,天高地阔。高校作为青年创新创业的重要源头和基地,如何帮助青年创业者迈出创新第一步?山东财经大学党委书记王邵军说:“尽管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师资队伍欠缺专业性、学生双创项目难落地,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普遍存在的短板。为此,学校专门组建了创新创业教育学院,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支持与帮助。”他表示,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今后,山财大将不断丰富教育形式,构建开放式育人环境,在提升学生的责任感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上继续探索实践,让青年学子迸发出创新创业的青春力量。
作者:本刊特约记者 于洪良
编辑:周玉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