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未来: 全国能源“双创”大赛启示录
发布时间:2019-12-30 16:35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刊1、2月刊作者:本刊特约记者 刘积舜 A+A-
-分享-

  2018年11月,首届“能源·智慧·未来”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举行。4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参加的盛大颁奖典礼,让来自全国各地91所高校的500名青年学子兴奋不已。沉甸甸收获的不仅仅是高高举起的奖杯,更多的是关于能源、智慧、创新与未来的思考。

  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共青团中央学校部、中国能源研究会、中国石油教育学会、共青团山东省委指导主办,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青岛西海岸新区承办的首届“能源·智慧·未来”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是目前全国能源领域创新创业最高级别的竞赛。

  “本届大赛是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具体行动,大赛以增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创业意识为目标,以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为导向。”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张大良表示,“大赛着力推动青年的创新思维培养、促进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正如张大良所言,大赛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的要求,以增强大学生创新、创意、创造、创业的意识和能力为目标,着力打造专业性强、权威性高、影响面广、带动力大的全国能源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用智慧将能源与未来连接

  “能源革命和未来能源的发展都需要智慧,既要有人的智慧,也要有人工智能,所以能源、智慧、未来这三个主题是一脉相连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长郝芳这样解读大赛的主题,他认为“智慧和青年的结合将造就人类社会的美好未来”。

  虽为首届,自2018年5月启动以来,大赛因鲜明的时代主题和新颖前沿的选题引起了包括香港、台湾在内的全国269所高校的相应,多达2325支团队、8135名参赛选手、1978件参赛作品报名参加。经过专业评委的初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等91所高校220项作品入围全国总决赛。

  “这次比赛最重要的收获是见到了很多优秀作品,激发了创新的‘小宇宙’。”西北工业大学的王冠华带来了他的作品“轨道控制式垂直轴轮机—潮流能发电技术与新型水下推进”。他在准备紧张的答辩之余参观了大赛展示的作品,“真是脑洞大开,我受到了很多创新启发。”

  来自中南大学的郑思洋也对大赛的创意“点赞”:“这是一个新的突破,它的接受范围更广,容纳性很强,小到一个节能减排的创新点,大到和国家能源战略相关的创业计划。大赛给能源类学科学校提供了一个更广大的平台。”

  “以能源为主题的比赛专业、专一,研究方向较为贴切。”厦门大学的黄嘉妮的参赛作品是“虹窗基于柔性导电膜的电致变色玻璃”,她说大赛“是一个充分展现、交流研究成果的平台”。

  “作品质量都比较高,创新比较突出。”大赛评委、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清华大学教授唐桂华坦言,“我也参加过其他类似的比赛,此次整个进入决赛的项目水平都比较高。”

  像唐桂华这样的身份在评审团里还有很多,他们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青年千人计划学者、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34位权威学者及6位“创青春”“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专家评委。

  “开展大赛的根本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同时也为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的青年学子搭建一个互相交流、互相促进,通过竞争互相激励的平台,同时我们想通过这个活动让我们青年学者意识到能源的重要,能源与智能结合的重要,以及能源智能和青年学者在人类社会未来当中发挥的各方面作用。”郝芳说。

创新创业是青年最显著特征

  “青年创新创业将释放无穷的思想力量、实践力量、创新力量和服务力量。创新创业是大学生的光荣使命,大学生是创新创业的主力军,是创新创业的希望所在。”大赛得到了地方的大力支持,青岛西海岸新区党委常委、组织部长、区委教育工委书记逯鹰表示。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博士研究生杨杰非常赞赏逯鹰对青年参与“双创”的鼓励。“参加比赛就是设定一个目标努力实现的过程,大赛极大促进了团队的创新实践能力。”杨杰的作品是关于埋地管道泄漏油品治理污染和修复土壤、地下水的,“系统将治理污染和修复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这是之前研究里所没有的,高效、节能、环保。”为了这次比赛,他和团队经常讨论研究到凌晨两三点。

  “从参赛选手的科研作品来看,当今各大高校的创新事业是蓬勃发展的。”兰州大学杨宸带来了他的参赛作品“新型引火材料—无烟煤的推广”,他说青年学子济济一堂,创新创业的盛会不仅仅是展示自己,更提高了创新能力,“如果只是单单在实验室里做实验,那会扼杀到很多的科研兴趣,如果我们把成果转化为财富的话,那可能会激励更多人参与进来。”

  “面对科学和技术革新,既要有迎难而上的拼搏精神,也要有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大赛指导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李阳鼓励青年学生“在国家能源体系建设与改革再出发的生动实践中,创造出新时代能源青年的青春华章”。

跨界与融合是未来创新的法宝

  军用太阳能节能环保空调、节能型城市概念车、太阳能浮岛水体净化装置、新能源预测系统、无电力智慧洗车装置、海上秋千式防波发电装置……“能源·智慧·未来”创新创业大赛上的作品注重学科交叉和跨行业创新,体现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轮工业革命重点领域的前沿趋势和最新成果。

  “很多作品是对传统能源提质增效和新能源开发利用的新思想、新技术的有益探索。”大赛评审委员会主任、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戴彩丽教授说。

  智能决策系统,节能管理系统,精确诊断系统,新工艺、新材料、新装置、新思想……答辩现场,汇聚众多理念先进、前景广阔的创业类作品各自登台一展风采,无论是传统能源的清洁革新还是新能源的开发利用,都是用青年智慧解决未来能源问题的生动实践。

  上海交通大学的王彤彤大赛当天成为央视、新华社等媒体采访的焦点,学习船舶海洋的她申报了新能源组别的作品参赛,她的作品利用梳式防波堤处的波浪能进行发电。“我们团队来自船舶海洋学院、机械学院和海洋学院,作品研发制作利用了波浪力学、电气、电子、控制、机械等学科知识。”王彤彤对跨界融合创新深有感触,“看问题换一个视角、解决问题换个领域会让创新的道路走得更远。”

  “大赛为广大能源学子搭建起传统能源转型升级、新能源开发利用、多种能源交叉融合的青年交流平台。”李阳对多学科融合、跨界创新感触良多,“这既有利于参赛学生夯实专业基础、丰富知识储备、提升创新能力,又对国家未来能源发展、能源行业变革创新起到了重要的探索作用。”

  “参赛学子探索化石能源的形成与分布,传统能源转型升级,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能源互联网等领域的一系列重要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设想和方案,用知识和智慧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社会和能源发展的美好愿景。”郝芳表示,大赛让青年学者意识到能源的重要,能源与智能结合的重要,以及能源智能和青年学者在人类社会未来发挥的重要作用。

  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王坦认为,创新创业活动对于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进专业对接产业项目、促进科研成果转化落地、推动青年学子积极投身国家和全面实施新旧动能转化重大工程具有重要意义。他说:“未来的创新一定是跨界创新,创新创业需要跨界融合,青年学生要有跨界意识。”郝芳说,大赛从下一届开始,将增加“一带一路”国际赛道和服务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赛道。“‘能源·智慧·未来’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一定能够越办越好,青年学子的创新创业之路一定能够越走越宽,能源的未来、社会的未来、青年学子的未来一定会更美好。”

作者:本刊特约记者 刘积舜

编辑: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