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要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的明确要求。济南大学积极适应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新发展和大学生成长成才新特点,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遵循人才培养规律、高等教育规律和青年成长规律,充分发挥共青团工作的优势和特色,深入挖掘第二课堂育人价值,系统提升第二课堂育人实效,逐步健全完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深度融合、相辅相成的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第二课堂建设,济南大学始终秉承“关注两个比例,实现两个更多”的工作理念。“两个比例”是指学校每一名学生在学校所占比例是总学生数3.6万分之一,每一个学生在家庭所占比例是百分之百;“两个更多”是指让更多的学生受益更多。学校以“思想引领”为核心,构建起分层分类一体化的思想引领体系,探索面向学生不同专业类型、不同精神需求、不同发展阶段的工作内容和方法,有效组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学校注重整体设计工作内容、项目供给、评价机制和运行模式,逐步使第二课堂建设得以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通过思想政治引领、素质拓展提升、社会实践锻炼、志愿服务公益和自我管理服务等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特色活动,济南大学第二课堂逐步成为鼓励学生政治锤炼、知识实践、技能拓展、素质养成的载体平台,为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
思想引领:青春心向党
2018年6月26日,中国共青团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济南大学第十七届学生会主席牛衡婕作为1537名团员代表之一参会。“这对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的我来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更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并且难忘的宝贵经历。通过几天的学习,我深刻感受到新时代共青团强大的魄力和生命力,更深刻体会到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牛衡婕如是说。
回到学校,作为学生会主席和学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青年研习社成员,牛衡婕在座谈会上分享了自己的学习心得与感悟。如今的牛衡婕已顺利毕业离开大学校园,成为一名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选调生。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牛衡婕是济南大学全方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狠抓人才培养,积极开展思想引领工作培养出的优秀学子之一。济南大学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立足学校实际,不断探索创新,积极寻求工作开展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努力打造活动新平台,力求将工作做到实处,取得实效。学校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龙头,以重大历史纪念日为节点,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突出价值塑造,通过创新人才引领机制深化实践育人,逐步构建起重点突出、载体丰富、协同联动的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新体系,打造有深度、有影响、有特色、有活力的校园品牌活动,切实提高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和人才培养实效。
小青马 大工程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是济南大学开展思想政治引领的龙头工程,其中大学生骨干培训班迄今已举办了9期,参与培训的是学校各学院推荐的优秀学生代表,他们被亲切地称为“小青马”,截至2019年,经过“青马工程”培训的“小青马”已累计1200余人。
济南大学将“青马工程”作为开展思想引领工作的重要载体,不断总结工作经验,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大胆改革,不断完善“青马工程”大学生骨干培训班的培训形式和层次,提升培养效果。“小青马”们通过理论学习、聆听报告、专题研讨、读学经典、立项活动、社会实践、参观考察等系列培训,进一步坚定了信念,树立了理想,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理论,提高了能力,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修和革命历史文化传承为主要目标,用科学理论武装培养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深化实践育人理念,将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希望和嘱托转化为前进动力,落实到学习实践、道德实践、发展实践中。团十八大代表牛衡婕,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第十四届“挑战杯”中航工业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获得者潘海龙,2014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国家金奖获得者、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200强的入围者、2015年“大众报业杯”山东高校十大优秀学生谢正立,第三届全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获得者、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学生干部王艳萍,2018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大智之星”王彪、徐昊……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小青马”们茁壮成长,在学习、科研、社会工作、公益服务、创新创业等各方面脱颖而出,充分发挥了榜样示范和引领作用,进一步拓展延伸了“青马工程”教育辐射作用的宽度和深度。
抓节点 育品牌 重实效
2017年5月4日,正值纪念五四运动98周年和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5周年之际,学校一改过往开会表彰的传统形式,邀请了6位师生代表,通过讲述青春故事,畅谈青春成长奉献、家国理想信念,鼓励青年学生珍惜现在,奋发图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引发了与会师生的强烈共鸣。
今年五四前夕,为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激励广大团员青年继承和发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五四精神,激发广大青年团员爱国爱党爱团的热情,学校隆重举行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示范主题团日活动。学校举行了庄严的升国旗仪式。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师生们齐唱国歌,庄重地向国旗行注目礼,优秀团员国旗下演讲,新老团员共同在团旗下宣誓,铮铮誓言在操场久久回荡。学校党委书记徐景颜发表对青年寄语,鼓励广大青年面对“实现中国梦,青年勇担当”的时代召唤,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一次精心设计、周密组织的仪式教育,在所有参与的青年学生心里埋下了爱国主义的种子。
近年来,学校紧紧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利用纪念五四运动、烈士纪念日、“一二·九”运动纪念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家宪法日等重大节点,在全校团员青年中广泛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将思想引领工作具象化、活动化,更具教育实效。
济南大学致力于丰富文化育人内涵,提升大学文化品位,培育文化活动品牌,蓬勃开展与学校办学理念相结合、富有济南大学特色、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科技文化艺术节、外语文化艺术节、读书节、体育文化艺术节、新生合唱节、社团风采展示节……济南大学有很多节日,吸引着有不同发展需求的青年积极参与其中;泉城大讲堂、十佳歌手比赛、春悦杯朗诵大赛、辩论赛、高雅艺术进校园、廉洁文化创意活动……济南大学有很多文化平台,吸引着有不同兴趣爱好的学子尽情展露才华。
这些活动紧密依托各学院专业优势,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做好顶层设计,务求活动接地气,有实效。校园文化活动既具有文化艺术性、互动参与性,又弘扬主旋律,释放正能量,教育效果显著。
创新实践:建功新时代
科创:面向全体、提升水平
2019年5月30日,第十六届“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颁奖仪式的现场,代表最高荣誉的“挑战杯”奖杯被济南大学选手高高举起。
本次“挑战杯”省赛,济南大学以入围网评作品数量全省第一、晋级终审决赛作品数量全省第一、总得分全省第一的成绩首次捧得本项赛事最高荣誉———“挑战杯”,实现学校在该项赛事获奖新的突破。这一奖项的获得是济南大学近年来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的见证。
近年来,济南大学在内涵上做提升,形式上做创新,资源上做整合,参与面上花心思,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学生的受益面和收益度不断增加,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意思维、创业能力不断提升,涌现出一大批创新创业典型。
2018年6月,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公布了2018年度“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评选结果,学校化学化工学院博士研究生张彦成功入选,济南大学也因此成为该计划实施以来首个获得资助的山东省省属院校。张彦是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同时也是2017年第十五届“挑战杯”国赛一等奖项目负责人。他将科研与科创相结合的故事影响了众多济大学子参与科创、享受科创。
扩大科技创新活动参与面,致力于造就一批创新型高素质人才,是济南大学科创工作的核心理念。
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济南大学坚持“学校全面领导,团委日常主抓,学院担当主体”的原则,设有领导机构———学生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领导担任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成员,领导小组负责全面领导和规划学校学生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校团委,是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日常专职负责机构,而各学院担任开展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主体。
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学校明晰科创奖励方式,明确提出把学生在创新创业活动方面取得的成绩作为研究生免试推荐的重要参考依据;加大科创赛事获奖的奖励力度,对于“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等高水平赛事的最高奖励额度提高到学生团队和指导教师各奖励6万元;将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科创竞赛纳入到职称评聘体系,鼓励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科创活动。
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在学校高速发展,各项事业都急需资金投入的情况下,学校校长张士强明确给相关部门提出要求,立专项、出政策,大力保障,确保学生科创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学校近年来不断追加大学生科创经费投入,从2011年的47.7万元追加到2018年的300余万元,无论是增长的幅度速度还是总额度,在省内同类高校中都绝无仅有。学校更是明确要求,将创新创业的资金充分运用到每一名学生身上,形成科创合力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
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科创工作的学生参与率逐年升高,平均每年参与各级各类科创活动的学生人数达3.6万余人次,基本达到平均每名在校生都有可以参与其中的科创活动。
“科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平台,使我们微小的力量逐渐发散,延伸到广大需要帮助的特殊群体。是‘挑战杯’与‘创青春’开阔了我的视野,提升了我的能力,加深了我对专业的理解。”2017年5月,在济南大学纪念建团95周年“青春故事荟”的现场,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特殊教育专业学生陈效稳如是说。由她负责的项目“PRC特殊儿童亲职教育众筹平台”在2016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得铜奖。而这个项目由创立到参赛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学校为提升学生科创水平而打造的一系列能力提升平台。这些平台覆盖了从氛围营造、基础培育、能力训练到水平提升的所有环节,有效构建起学生科创工作的培养机制,切实提升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依托青春创新创业论坛、研讨会、报告会、学术沙龙等打造的互动交流平台和以学院专业实验室为主干、学校工程训练中心为辅助、各种校外实践实习基地为补充打造的训练平台从氛围营造、基础培育的角度吸引学生关注科创、初步了解科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帮助学生获得参与科创活动的基本能力。
依托SRT训练计划、科技创新立项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打造的研究平台,则将重点放在学生创新能力训练上。2013年以来,学生参与各级科创立项从最初的837项,增加到2018年的1544项,5万余人次的学生通过6451项研究项目锻炼了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
以“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大赛为龙头,以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等单项专业竞赛为依托的多层次科创竞赛平台,成为学生展示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出口。2013年以来,学生参与省级以上科创赛事数量从最初的46项,增加到2018年的93项,累计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5054项。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在“挑战杯”“创青春”等龙头赛事中屡创佳绩,充分展现了济南大学学生高水平的创新创业素质:2014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学校获得金奖1项、银奖2项、铜奖1项,金奖数量并列全国第21位、山东省第1位,总分290分,居全国高校第37位。2017年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学校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总分排名全国高校并列第39位。2018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学校获得金奖1项、银奖2项、铜奖2项,总成绩再居全国高校第37位。
众多济大学子在参与科创的过程中真正受益,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15届本科毕业生王宝臣,在校期间开始参与创业活动,曾获“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基于参赛项目创办的公司“创客贴—企业设计创意平台”运营状况良好,目前已经完成三轮融资,拥有用户1500多万人,2018年公司收入达到1200万元,公司创始人王宝臣于2018年入选福布斯亚洲30位30岁以下精英榜。
实践:在志愿服务中书写精彩人生
在济南大学,活跃着这样一批年轻有为、有激情的青年,他们把志愿服务当成自己的责任,他们把奉献担当看作是自己的旗帜,他们用实践演绎着什么是青春无悔,于平凡中坚守自己的承诺。
济南大学“张一平爱心服务队”成立于1995年,是机械工程学院一支志愿队伍。张一平,一个不平凡的女孩,4岁时被确诊为小脑瘫痪,医生曾断言她很难活过18岁。从一平11岁开始,“张一平爱心服务队”志愿者就在她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走进她的生活,24年,风雨兼程,陪伴从未停歇。2002年,一平在志愿者们陪同下跨越了她的18岁“生命极限”,齐鲁电视台《每日新闻》栏目中长达三分钟的新闻,报道了这一生命奇迹背后的志愿者;2006年,山东电视台《情暖人间》节目连续报道“张一平爱心服务队”志愿者的事迹,充分地肯定了济南大学志愿者的奉献精神;2014年“张一平爱心服务队”荣获济南市志愿服务二十周年“济南市先进集体”;2014年时任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秦宜智给“张一平爱心服务队”回信,充分肯定并鼓励志愿者们积极参与到中国青年志愿者助残“阳光行动”中来,坚持接力传承的好做法,鼓励大家为更多需要帮助的残疾人提供服务;同年9月份,服务队获评中国青年志愿者助残“阳光行动”首批100个示范项目;2015年初,“张一平爱心服务队”代表赴中国青年网录制专题访谈,受到时任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秦宜智接见;2015年,服务队荣获山东省青年志愿服务交流会暨首届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社会是个大课堂。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高校学生支教、送知识下乡、志愿者行动等活动,都展现了学生的风貌和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情怀。许多学生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中树立了对人民的感情、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忠诚。学校不断深化实践育人理念,明确志愿服务工作“依托专业,提升水平,积极开拓,注重传承”的发展思路,将思想引领贯穿至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始终,逐步在全校形成一院一特色、一院一品牌的育人机制,引导师生发挥专业优势,服务地方和社会,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着力提升实践育人实效,打造一批专业性强、影响力大、实效显著的品牌项目,努力提高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内涵和水平。每年学校组建200余支实践团队,30000余名师生奔赴全国各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他们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奔赴全国各地,运用各自专业特长积极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圆梦中国”公益行动、专业特色志愿服务、环保科普行动、调研山东、青马工程暑期训练营、就业创业实训、校友寻访等实践活动。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炼、增长本领。
古丽巴尔申·叶尔肯是济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一名2016届优秀毕业生,在校期间她表现优异,多次获得奖学金,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16年毕业后,她参加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成为新疆阿勒泰地区一名优秀志愿者。在西部计划选拔面试时,她说:“母校在我心里种下了一颗爱的种子,我要让它生根发芽成长为参天大树,为国家为社会为更多的人带去庇护和阴凉。”
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志愿服务,已成为济南大学学子新名片。
2018年7月,学校对第二课堂建设再出新招、出实招,出台了《济南大学“第二课堂成绩单”实施办法(试行)》,启动了“第二课堂成绩单”工作,将第二课堂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推动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深度融合。通过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现学校组织开展的思想引领、文化活动、创新创业、志愿服务等第二课堂活动规范化、课程化、制度化。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联动,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同时,推动促进“第二课堂成绩单”成为学校人才培养评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社会单位选人用人的重要依据,为服务学校人才培养大局、服务学生发展需求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本刊特约记者 丛晓峰 本刊通讯员 孙菲菲 潘颖
编辑: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