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统领 “筑峰”有道———青岛农业大学坚持学科建设为主线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纪实
发布时间:2020-01-10 15:33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刊7、8月刊作者:本刊特约记者 周维维 A+A-
-分享-

  【背景】作为高校进行教学活动与科学研究的基本平台,学科是大学学术创新的基本单元,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核心依托和主要载体。学科建设水平日益成为高校办学实力的重要标志。建设高水平学科、打造高水平团队、推出高水平成果、培养高层次人才、提高学校综合实力,日益成为高校普遍的发展和追求愿景。

  青岛农业大学始建于1951年。这所伴随新中国成立而成长的农业院校,如今成为拥有农、工、理、经、管、文、艺、法8大学科门类,78个本科专业,1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类别的山东省首批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十二五”期间,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主线,走内涵发展之路,取得了显著成绩,部分学科或学科方向已经在国内外具备一定影响力。2017年学校获批山东省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A类单位。

  “与建设高水平、多科性大学发展目标相比,与国家、省一流学科建设标准相比,学校存在着一般地方院校在学科建设上普遍存在的短板和不足。”青岛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李宝笃说。2017年1月,该校印发《青岛农业大学学科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对学科建设进行顶层设计与规划。1月13日,学校召开学科建设工作会议,5月,学校印发《青岛农业大学学科建设规划(2016-2020)》,开始全面加强学科建设。12月27日,学校在第二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进入以学科建设为统领,全力建设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新阶段,这成为青岛农大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理念先行:“学科统领”成为发展新阶段的“关键词”

  两年来,青岛农业大学多次召开不同层次、范围的学科建设推进会议,对学科建设“家底”进行了仔细摸排;邀请国内本学科领域专家把脉问诊,推动各个学科找到制约自身发展的关键症结所在,同时明确各个症结对应的“良药方”。“以学科建设为统领,全校上下要进一步统一认识,凝聚力量,为全面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作出积极贡献。各个学院要在学校学科建设顶层设计整体思路下,结合自身定位和实际情况进一步理清建设思路,完善建设规划,着眼学科建设长远发展,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形成人人奋勇争先、全员积极参与的生动局面。”校党委书记李宝笃说。

  由此,全校上下基本达成共识———双一流建设和学科动态调整是大势所趋,带来压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只有立足现有基础,主动融入积极参与,快速追赶甚至弯道超车,才能实现新一轮学科大发展,这也是新时代新阶段摆在全校面前一道不可回避的历史考题。

  加强学科建设,理念思路先行。进入新阶段,意味着办学理念需要全面更新、发展路径需要重新规划、战略举措需要重大调整。为此,学校确立了新阶段的“学科统领战略、人才强校战略、重点突破战略、开放合作战略、文化引领战略”五大战略选择。“以学科建设为统领,强化学科意识,树立学科思维,加强学科建设”,作为核心理念,成为该校发展新阶段的“关键词”。

  学科布局和学科结构是学科发展的设计和纲要,在以学科建设为统领的核心理念下,学校确定的学科建设总目标是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声誉。该校作物学学科作为传统学科建设时间较长,以研究解决半湿润易旱区主要粮油作物科学和生产问题为重点,学科特色鲜明,建设成果显著,是青岛农大农业科学进入ESI全球前1%的主干学科,建设支撑条件总体良好。同样作为传统优势学科的还有植物保护学科,该学科在一些研究上处于国内学科发展前沿,围绕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与生态安全重大需求贡献突出。为做好学科建设布局,学校撤销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分别成立农学院和植物医学学院,进一步优化了学科布局。同样出于学科布局考虑,学校成立了动物医学院,再次对学科建设进行宏观调整布局。2019年5月,学校响应国家发展战略,成立草业学院,以长江学者王增裕教授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草学专家加盟草业学科建设。

引育并举:营造制度环境和科研氛围筑起人才“高地”

  “人才是推动事业发展、实现宏伟蓝图的关键因素。学科建设的人才梯队需要科学合理的层次区分,既要有作为领头羊的学科带头人、学科方向带头人,又要有一大批优秀的学科骨干支撑起学科建设的人力资源框架。”青岛农业大学校长宋希云告诉记者。

  与科学统领战略紧密相连,该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转变传统的松散式人才引进方式,积极构建有利于高层次人才汇聚、培养的灵活机制,科学制定学科带头人和学科方向带头人培养、引进规划,在较短时间内快速聚集了一批高水平人才,将学校打造成为高层级人才干事创业谋发展的人才高地。聘请赵振东、陈学庚、陈温福、陈剑平4位院士为双聘院士,先后引进并聘请多位国内外知名学科领域的顶尖专家为院长。特别是2017、2018年,连续两年通过山东省“一事一议”顶尖人才计划成功引进人才来校工作,积极推动相关学科顶层专家学者的聚集,带领所在学院学科加快建设,极大地提高了学校高水平人才的层次内涵。

  截至2019年5月,学校引进人才中,158人为高水平大学或科研院所毕业博士,具有海外留学背景32人,具有博士后工作经历45人。引进双聘院士、长江学者等省部级以上高层次人才21人,聘请客座教授113人、名誉教授3人、特聘教授27人,返聘高级专家6人。

  目前,学校多数学科已凝练出3~5个学科方向,配备了近年来涌现出的拔尖人才为方向带头人。以方向为核心,推动团队更多教师根据方向发展需求主动调整具体研究内容,形成了个人研究紧紧围绕方向、多个方向紧紧围绕学科目标任务的生动局面,破解“学科建设最后一公里”的目标任务分散问题。

  让人才留下来,更要定下来。为加强支撑学科发展的人才队伍建设,学校不断健全人才培育体系,建立优质的人才培养软硬件环境,不断完善青年人才支持计划,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和科研氛围。同时坚持引育并举,做好校有人才从优秀到卓越的转变,2016年以来学校定向培养的72名教师获得博士学位回校工作,学科生力军逐渐形成,越来越多的“学科新秀”得以涌现。

服务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青农智慧”

  以学科建设为构架提升高校社会服务功能,是高校在新的发展阶段更好履行社会职能的必然要求。推动学科紧紧围绕国家、省、市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建设,为国家、省、市重大战略需求输送合适的人才和科研成果,必须科学凝练学科方向,使学科的人才和成果产出,精准对接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对科技和人才的直接需求。

  产业发展急需的科技之核,既来自于产业自身的研发研创,也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持续创新支撑。特别是在我国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时期,产业结构之变急需科技和人才的强力支撑。高校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立足之地,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紧扣产业发展主题,紧抓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个抓手,源源不断地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和技术成果。

  当前,在山东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乡村振兴战略和海洋强省战略实施的重要机遇期,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现代化强省跨越,急需高水平的智力、科技支撑。青岛农大结合自身定位,肩负起农业高校历史重任,在实施学科建设战略的同时大力实施重点突破战略,充分发挥人才、科技和智力集聚优势,紧密契合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海洋强省、军民融合等重大战略布局,坚持突出特色、错位发展、精准发力,在相关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进程中贡献了青农力量和青农智慧。

  据学校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尚书旗教授介绍,学校农业工程学科在根茎类作物和种业生产装备研发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学术声誉好,社会影响力大。近5年承担科研项目9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7项,省部级项目62项。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团队(等同于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山东省科学技术奖1项等。该学科研究成果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突出,取得直接经济效益40.2亿元,成为学科建设服务国家、地方发展重大需求的典范。当前,农业工程学科正在现有优势基础上聚焦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智能农机制造和传统农机升级换代,将进一步加大力度引进高水平人才,使科研服务和人才培养质量再上新台阶,向着更强的学科优势突破。

  同时,通过对产业发展提供长期技术支持和持续创新,在服务产业中也不断提升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培养了一批具有丰富指导经验和政策咨询能力的智库专家,加快了学科人才队伍建设。

重人才培养质量:全方位衡量学科建设水平

  加大学科人才交流、创新合作和成果共享力度,拓宽人才队伍的国际化视野,是衡量学科建设水平的又一个重要方面。2018年青岛农业大学与澳大利亚莫道克大学签署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协议,与莫道克大学互聘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目前已有6人在莫道克大学进行学习。2019年4月,学校与莫道克大学共建中澳农业与环境健康联合研究院,将通过深度合作组建前沿学科创新团队,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共同解决国际科技前沿重要问题和国家重大需求问题。

  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是衡量学科建设的另一重要指标。以学位点合格评估为契机,青岛农业大学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培养制度,研究生培养成效明显。硕士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达到100%,参与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达到75%。发表三大检索科研论文数268篇,获得省级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9项,获省优秀硕士论文数12篇。良好的研究生培养水平带来青岛农大研究生第一志愿报考率稳步提升,其中,畜牧学学科连续四年录取研究生第一志愿报考率47.2%。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该校成为山东省7个连续4年硕士学位论文抽查“无存在问题论文”单位之一。2014级农业工程研究生刘涛主持研发的“适合我国丘陵区作物整秆收获的系列轻简化秸秆集束打捆机”在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比赛中获得特等奖。2018年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一“学霸”宿舍6位同学全部考博成功,登上新浪热搜榜,该消息总阅读量达6000多万次。这6位研究生3年时间发表文章23篇,影响因子总计达88.013,成为研究生培养高质量的有力证明。

  在研究生培养之外,当前,本科生教育质量和水平也越来越成为评价和衡量学科水平的重要方面。2019年4月,教育部等部委联合召开“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教育部同时公布《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全面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作为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校来说,将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有机结合,既能够为社会提供新技术、新成果、新模式,又能够提供具有更高科学精神、学术思维和科研素养,能够充分使用新技术、运用新成果、运转新模式的优秀人才。

走向一流:学科统领战略引领高质量发展

  学校全面实施学科统领战略以来,学科统领机制逐步形成,学科深度交叉融合进一步推进,形成了若干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优势学科,农、工、理类学科优势更加突出,其他学科特色更加鲜明,学科专业协调发展,核心竞争力实现新提升,取得了丰硕、可喜的成果———

  2017年11月,植物学与动物学学科率先进入ESI全球前1%,2018年1月,农业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两个学科已连续保持在ESI全球前1%一年以上。2018年9月,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旗下自然科研(NatureResearch)编制的自然指数网站公布了2018年“自然指数上升之星”排行榜,青岛农大在2015~2017年排名全球机构第147位,全球高校排名第124位。学校对拟申报博士、硕士学位点进行了重点规划与建设,使相关学科建设水平基本达到或接近申报要求。学校不断加大学科平台建设力度,投入近亿元强化园艺学、水产、食品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平台和校级科研平台(中心实验室)建设,学科平台更加完备;学校积极对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和乡村振兴战略,调整充实学院学科建设规划,学科建设目标更加清晰,任务更加明确;学校圆满完成学位点合格评估自评工作,14 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及2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自评报告和基本信息表全部按期完成,风景园林专硕评估顺利通过,学位点规范性建设、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取得较大成效……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8 年7 月,学校水产学科进入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学校邀请国务院学科评议组专家对学院学科发展“问诊把脉”,大力支持学院圆满完成了当年的年度建设任务:优化重组了5 个研究团队,形成了4 个稳定的学科方向,在水产品育种、养殖新技术、饲料研发及疾病防控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强化建设了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斑马鱼基因编辑和养殖设施、循环水养鱼设施等高水平研究平台。2018年全院立项21项科研项目,其中国家级项目6项、省部级项目10项、横向课题5项,总经费1723万元。首次承担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科技创新”专项课题1个;发表SCI收录论文26篇,获授权发明专利6项、授权扇贝新品种2个;引进高水平人才4名;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

  除省一流学科外,目前作物学、农业工程学、畜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和植物保护等5个学科在师资队伍、科研能力、学术水平、支撑条件、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基本条件建设都取得明显成效甚至达到博士点授权条件,并已制定了完整的培养方案,明确了培养目标、确立了核心课程、建立了保障制度,为未来培养理论基础坚实、专业知识全面、创新能力突出、学术水平精湛的高水平人才,奠定了坚实有力的基础。

  “‘双一流’战略是未来一个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导战略。青岛农大将充分把握‘双一流’背景下的发展机遇,在现有良好基础上与国家战略需求和产学研发展相结合,坚定不移落实好学科统领战略,全力提升学科发展水平。”学校党委书记李宝笃说。

作者:本刊特约记者 周维维

编辑: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