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他们是光荣的人民教师,他们是新时代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他们用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道德情操、扎实的专业学识和无私的仁爱之心,诠释着为人师表、立德树人的意义。在庆祝第35个教师节之际,我们向教师致敬!本期邀请到6位优秀教师代表,听他们讲述热爱教育、坚守讲台、默默耕耘的故事,分享他们独具魅力的教师观。
魏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国家级精品课程负责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负责人。兼任国际郭沫若学会执行会长、中国郭沫若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山东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会长等。出版学术专著7部,主编学术著作3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国家重点学科重大项目、省级科研项目等10多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等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8项;获教育部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另获其他省级科研成果奖近20项。先后被评为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教师、齐鲁文化英才、齐鲁文化名家、山东省教学名师、2017齐鲁最美教师等。入选改革开放40年山东社会科学名家。荣获2019年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
我生在教师之家,父母都是教师,我在大学校园里持续生活了50多年。大学毕业后,除了教师我没干过别的。站在讲台上连讲了38年,我每学期都给学生上大堂课,任何一个学期都没中断过。论连续教龄有比我长的,若论讲台上的连续“台龄”,在大学里比我长的应该很少。38年间的76个学期,太多原因会让一些高校教师一时脱离讲台,除科研任务外,还有生育、疾病、攻读学位、访问进修、做博士后研究、公派出国、学术交流、社会活动等,N多可能使大学教师难以保证每学期都能授课。我很少有以上情况,即使有短期国内外学术活动,最多耽误一周课,回来我就补上。我读硕士研究生的时候每周都给夜大生上课。我说这些,只是想说明我对教师职业有更持久、更深切的了解和体验。
我在山东师范大学听到了许多名师的感人故事,如:中文系高植教授许多年如一日,每晚工作4小时。1960年的一天早上,家人发现他突发心脏病伏案去世,桌上留下了他备课的讲稿和他正在翻译中的世界文学名著。那年他才49岁。1973年,被打倒的“走资派”田仲济教授听说外地有一大批民国时期的图书要当废纸处理掉。他不顾再次遭受迫害的危险,几次三番地劝说当时的学校领导(工、军宣队)买下了这些被认为是“毒草”的书,为后人的教学和研究留下了无比珍贵的资料。1984年的一天,教育系的章益教授拿着相当于他5个月工资的一大笔钱交到系里,让系领导转给那些家庭困难的学生。可在场的人都看到,那天他毛衣的袖口竟是破损的……这些故事都是听说的,我亲身感受到的是我校朱德发教授的事迹。
朱德发(1934—2018),生前是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虽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学者,但他首先是一位教师。他的教师生涯创造了一系列奇迹。
一位教师在课堂上能讲多少年?
一般人20多岁开始当教师,到60岁退休,也就能讲30多年;有些参加工作早、退休较晚的教师或许能讲40年以上,至多也就是50年。朱德发老师十几岁就当小学教师了,大学毕业后来山师任教,70岁退休后又一直被返聘授课,直到去世前不久还给博士生讲课。他的“讲龄”高达68年!人们经常提到的著名教育家,如蔡元培、陶行知、叶圣陶、张伯苓、马寅初、吴玉章、竺可桢等,他们任教时间最长的,也没有超过朱德发老师的一半。世人只知道有终生创作的艺术家,很少有人知道还有朱德发老师这样终生授课的教育家。
一位教师能教几种类型的学生?
朱德发老师不仅创造了68年的“讲龄”,而且他教的学生种类之多亦是罕见。他教过小学生、大学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这不算奇迹。真正称奇的是,单是大学生他就教过十几种不同类型。其中有专科生,有本科生。专科生里有全日制专科生、夜大专科生、函授专科生、自修大学和自学考试的专科生;本科生里有全日制本科生、夜大本科生、函授本科生等。这些学生中,有全日制专科起点,有业余教育专科起点,有自学考试专科起点;有高中起点,有初中起点,有的甚至是小学起点,起点最高的是硕士研究生。很难想象朱德发老师当年如何能同时给如此多种类型的大学生授课?
一位教师优秀的教学质量能维持多久?
教学时间极长,学生种类超多,更难得的是课讲得好,更更难得的是60多年一直讲得好。一位教师教好一堂课并不难,只要有上进心就行;连续教好一学期的课也不太难,需要上进心加上责任心;教好数年的课就难了,需要上进心、责任心再加上良心;60多年教好每一堂课那就难以企及了,上进心加责任心加良心,还得再加上博大的爱心。尽管朱德发老师的胶东方言口音很重,但他讲课一直受到热捧,能征服各种层次的学生。直到84岁高龄,他讲课依然能让20多岁的博士研究生听得聚精会神。其原因当然是朱老师教学质量高。他的教学质量高在哪里呢?既有他教学内容中深刻的思想力量,也有他雄辩的逻辑力量,还有他锐意创新的感召力量……这一切的背后是他对学生永远的、博大的爱心的力量。
一位教师能编写多少种教材?
朱德发老师年轻时编写过油印的讲义,可惜都找不到了。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是他近40年编写、出版的教材和教学用书,共计22种。其中他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新编》等教材7种,参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等教材4种(主力作者3种),合著和参编《鲁迅作品教学初探》等教学参考书8种,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500题解》等教学参考书3种。这22种教材和教学用书还不包括曾作为选修课教材使用的他的学术专著,如《中国五四文学史》《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流派论纲》等。朱德发先生编写的本专科教材,有本校使用教材,有山东省“九五”立项教材,有华东六省一市直属师范大学统编教材,有华东区与东北区高校协作教材,还有在全国范围内使用的教材。80岁上他还主编了全新的《现代中国文学史精编1900—2000》。
一位教师的教学创新能领先多久?
朱德发老师创造的另一个奇迹是,他在教学观念更新和教学内容创新方面,领先了近40年!朱德发老师编写的教材数量很多,但没有一本是内容重复的。这些教材成了他教育教学思想不断创新的载体。20世纪80年代,朱德发老师的教学创新主要体现为教学观念的更新。如他领衔的教学成果《更新教学观念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其开创性贡献不仅受到省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还得到教育管理部门的充分肯定。20世纪90年代以来,朱德发老师教育教学思想的创新主要体现为文学史理念和教学内容的刷新。在时间上,他先是打通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和“当代”,继之又打通了“近代”,再后来一直延伸到当下的新世纪文学;从空间来说,现有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或现当代文学史著作并不完整,或是内地文学,缺少港澳台文学;或是汉族文学,忽略了少数民族文学;或是新文学,缺乏通俗文学;或是白话文学,没有文言和旧体文学。朱德发老师提出的“现代中国文学”的理念及其教学成果使得以上问题得到了根本的解决。试想,有几位教师能像朱德发老师这样,近40年一直居于教学创新的前沿?
一位教师能培养多少学生?
朱德发老师任教60多年,教过数百个小学生,指导了30多名博士研究生和60多名硕士研究生,他教过的本专科学生至少有一万多人。这些学生大都成长为各行各业的栋梁之才。在朱德发老师指导的研究生中,有一大批只具有中专、大专,或非“211”高校本科背景,竟被他培养成名扬四方的学者、文学批评家、教育家。不仅如此,还有更多人,没有听过他的课,没有接受过他的指导,只是因读他的书和文章而崇敬他,对他行弟子礼。像这样的私淑弟子究竟有多少?朱德发老师不知道,我们更无法统计。古人云“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朱德发老师作为一代名师的魅力,不只是因为他育人多,还因为他师德高,学问深。他的课堂,他的文章,他的著作,他的学养,他的爱心,他的思想,他的敬业精神,他的人格力量,像一盏盏明灯,照耀着一代又一代后学追随前行。
以上所说的朱德发老师的教育教学成就,是否得到公认呢?回答是肯定的。1952年也就是他任教一年后就被评为县级模范教师。(此后省级以下教学奖励和荣誉略)1990年他领衔获得山东省首届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991年他领衔获得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993年荣获国家教委颁发的曾宪梓教育基金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二等奖。2001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2年他讲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2003年他被评为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是我省省属高校唯一入选者。2007年他的省级精品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这就是我敬仰的一位教师。他的成就启示我们,一位教师,单说教学就具有怎样的能量。朱德发老师和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些名师,像一座座丰碑矗立在后学教师勇攀高峰的征途上。他们虽已仙逝,但这榜样的形象必将化作流淌在一代又一代教师血脉里不死的精魂。
作者:魏建
编辑: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