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考核背景下山东本科高校分类建设的路径选择
发布时间:2020-01-17 15:35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刊11月刊作者:宋旭红 A+A-
-分享-

  专题·《山东省本科高校分类考核实施方案(试行)解读》

  高校分类建设的深远意义和影响在于,不同类型高校的发展定位、发展模式、发展路径、发展着力点都会因此而发生改变,政策实施最终目标是形成既充满活力又有序竞争的高等教育体系。这一高等教育体系的形成,不但在于加大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建设力度,积累优势建设山东高等教育的群山之峰,更在于Ι类-Ⅱ类-Ⅲ类高校所构成的山东本科教育体系整体活力和竞争力的全面提升。只有厚植三类高校的底蕴,共筑我省人才引育高地、科技创新高地、文化传承高地和服务发展高地,打造一批引领我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不同类型的标杆大学,山东高教的群山之峰才能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征程中彰显其高度。

  近日,经山东省人民政府同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山东省本科高校分类考核实施方案(试行)》(鲁政办字〔2019〕176号)(以下简称《方案》)。《方案》的出台是贯彻落实我省《关于推进新时代山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鲁政办字〔2019〕76号)的具体举措,也是山东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现对分类考核背景下山东本科高校发展定位及其路径选择做如下思考。

一、分类考核是普及化阶段山东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必由之路

  截至2018年,全省共有普通高校145所,研究生和普通本专科在校生216.21万人,高等教育在258.91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52.89%,率先迈入高等教育普及化之门槛。当前,我省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和年毕业人数已居全国前列,但大而不强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结构不优、创新能力不强、综合竞争力不高等问题仍然突出。我省仅有3所部属高校及其6个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范围,仅有部属高校的13个学科进入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A等级,山东高等教育“群山无峰”的发展困境越来越成为山东高等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也是山东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亟待破解的难题之一。我省高等教育在未来很长时间建设任务必将转入内涵建设、特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聚焦山东创新发展、持续发展、领先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需求、新任务,更好地服务于“两个走在前列、一个全面开创”的目标。

  当高等教育发展到普及阶段,社会追求的是性价比,不同学力层次、阶层及年龄的人都将有更多机会进入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等学校接受更能满足个人发展需求、更优质的高等教育。以生为本,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优化结构、深化改革为动力,更加注重内部和外部多样化的需求,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将是这一阶段高等教育发展主题。与之相适应,高等教育体系衍生分化为多层次、多类型的高等学校,是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

  构建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体系,有赖于高等学校评价维度和测量尺度多样化。分类考核的前提是根据不同类型高校发展特征及其核心支撑要素,科学构建高校分类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分类考核的评价指标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高校前行的路标。通过分类考核,引导本科高校分类发展,从而推进山东高校分类管理,是山东本科高校分类考核实施方案的要旨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山东本科高校分类考核是在山东高等教育由大众化阶段进入普及化阶段所作出的战略选择。

  本科高校分类考核对高校最直接的影响是强化了同类高校之间的竞争,而竞争是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和动力的最有效的途径。与基础教育的公平优先的价值选择不同,目前以提高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为价值追求的我国高等教育,更多地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价值选择,这一价值追求和价值选择是由高等学校社会职能、高等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越来越重要的支撑作用、政府对于高等学校在国家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升中的强烈期待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置于国家“双一流”建设和山东省实施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之下的山东本科高校分类考核,在高等教育效率优先的价值选择下更加突出了质量、水平和绩效,更加强化了增量考核的比例和分量,更加凸显了同类高校之间竞争的合理性、必要性乃至迫切性。

  与此同时,由于分类考核不是分类高考,对学生考入大学不会产生直接影响,但会对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和结果产生影响。由于分类考核结果与对高校政策支持和资源配置相联系,我省三类高校的学生都有机会享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接受更优质的高等教育,也间接地促进了高等教育公平。

  但山东本科高校分类考核的意义和影响绝不仅如此、绝不会止于此。其更深远意义和影响在于,不同类型的高校的发展定位、发展模式、发展路径、发展着力点都会因此而发生改变,政策实施最终目标是形成既充满活力又有序竞争的高等教育体系。这一高等教育体系的形成,不但在于加大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建设力度,积累优势建设山东高等教育的群山之峰,更在于Ι类-Ⅱ类-Ⅲ类高校所构成的山东本科教育体系整体活力和竞争力的全面提升。只有厚植三类高校的底蕴,共筑我省人才引育高地、科技创新高地、文化传承高地和服务发展高地,打造一批引领我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不同类型的标杆大学,山东高教的群山之峰才能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征程中彰显其高度。因此,培育和滋养共存共荣、相互协调的高等教育发展的良性生态环境,实现同一类型的高校办出特色、力争一流,不同类型高校彼此平等、各安其位,就理应成为山东本科高校分类考核配套政策及其实施条件保障的关键要素。

二、不同类型高校的发展定位

  分类考核背景下山东高校的发展之路应该如何走?不同类型的发展定位既是其路径选择的起点,又是其前行的方向。

  Ι类高校承载着我省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责任担当,强化学科特色,积累学科优势,增强发展后劲,提升学科水平,建设拥有某一高水平学科的大学是其战略发展的关键目标。I类高校要有优势学科进入该学科领域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并能形成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学科群,以学科卓越的核心竞争力构筑山东高校的学科高峰;要有部分学科领域进入国内一流行列;要成为山东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主力军和生力军。在这一目标引领下,Ι类高校以科学研究和博士研究生教育为发展关键指标,立足基础研究,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服务国家战略和山东省重大战略,实施科教融合,教学与科研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中有机结合,形成科研—教学—学习的联结体,培养具有坚实基础知识、系统研究方法和高水平研究能力的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全面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

  Ⅱ类高校肩负着以应用学科建设带动卓越专业人才培养、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社会使命。发展的着力点在于重点建设一批对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有较大促进作用,与加快化解过剩产能、做强做优“十强”产业、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密切相关的应用型学科,以应用学科建设带动卓越专业建设,通过产学研合作,有效提升卓越专业人才培养水平和整体办学实力,产出一批专业学位博士、硕士授权点,为推动我省实现走在前列、由大到强、全面求强,开创强省建设新局面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撑。

  Ⅲ类高校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是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硕士有效贯通的中坚力量。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服务地方和行业,密切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促进教学内容的改革、改进、提升,显著提升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面向企业开展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和技术培训的能力,增强对山东发展战略的贡献度、与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要形成一大批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在区域内有比较优势、应用特色鲜明的一流专业和专业群,专业综合实力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三、山东本科高校分类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着力推进以项目为载体-的分类建设

  以不同类型高校一流建设为引领,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分类实施为导向,统筹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专业、一流课程资源、一流人才建设,强化特色,重点突破。在Ι类高校中强化“双一流”建设,深入实施“双一流”项目,打造争创我国乃至世界“双一流”的“集团军”;促进Ⅱ类、Ⅲ类高校强化特色优势,积极争创世界、全国、省域的一流水平,在应用学科专业、课程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等多个维度的建设上迈上新的台阶,形成既各具特色又能多方位协同创新的山东本科教育发展格局,使我省高等教育综合实力位居全面前列,支撑和引领现代化强省建设。

  (二)深化政策配套改革

  坚持竞争开放、动态调整,强化绩效激励,深化综合改革,在推进高等学校分类管理的同时,全面深化在招生、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评聘、绩效拨款等方面的政策配套改革。积极营造高等学校分类发展的政策环境,实现不同类型的高校,不同的政策支持、不同的资源配置、不同的评价考核。完善资源配置分类评价制度,充分发挥政府在政策指导和资源优化配置中的作用,引导和激励高校找准服务面向的领域和行业,增强自主办学、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能力,形成竞争优势。

  (三)强化战略联盟建设

  着力支持高校两类联盟建设。一是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包括校际创新联盟和高校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前者是促进科学研究的跨学校、跨学科、跨领域、跨国界的协同创新,加强基础前沿科学研究,突出应用基础研究的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强化重大原创性研究和前沿交叉研究;后者支持高校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建设创新中心和创新平台,组成混合型创新集群,从应用基础研究到应用技术研发、中试孵化、进入公司实体的产品化、产业化,努力与行业企业合作,形成完整链条,深度融入我省各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链环之中。二是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建立山东同类本科院校联盟,建立同类高校合作交流、协作改革、联动发展机制,进行同类高校同一层次人才培养的教学合作、学生实践活动合作、招生与毕业生就业合作、联合办学等,实现学分互认、师资互聘、课程互选等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合作育人机制,为优秀学生跨校学习提供途径。

四、相关建议

  (一)实施山东本科高校分类考核政策评估研究

  收集和积累分类考核政策实施以来山东高校分类建设、分类发展的数据,从事实层面和价值层面建立政策评估标准,分析分类管理、分类评价政策实施的政策结果及导致结果的原因,对政策实施的影响作价值判断。形成山东本科高校分类考核政策实施周期性评估报告。

  (二)深化山东本科高校分类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动态调整研究

  及时跟踪国内外高等教育内外部环境变化、山东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国内外不同主体(学术界、政府以及国际组织)发布的大学分类相关指标及其变化情况,深入探索产生变化的动因,提前预测符合高等教育未来发展趋势的指标,研究周期性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动态调整的主要维度,结合山东高等教育实际情况,动态调整、持续改进山东高等学校分类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评价指标的动态调整,山东各类高校的发展及时给予指引,提高山东高等教育的整体竞争力,优化山东高等教育的特色生态。

  (作者简介:宋旭红,济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高等教育学博士。)

作者:宋旭红

编辑: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