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优势,主动服务新旧动能转换———山东科技大学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综述
发布时间:2020-02-06 10:55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刊12月刊作者:山东科技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研究生工作部部长 韩作振 A+A-
-分享-

  专题·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 服务新旧动能转换

  山东科技大学是一所工科优势突出,行业特色鲜明,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山东省重点建设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学校研究生教育始于1979年,目前拥有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学位授权点学科覆盖理学、工学、管理学、文学、法学、经济学六大学科门类。现有研究生9032人。学校有5个山东省一流学科,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在2016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有9个学科进入B类。

  作为十九大之后获批的首个新旧动能转换综合示范区,山东省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这为山东高校扎根齐鲁大地办大学、放眼世界建学科提供了重大机遇,无论是传统专业的升级再造还是新型学科、交叉学科的从无到有,都是高校一次腾笼换鸟的重要契机。

  山东科技大学作为一所因煤而生、因煤而兴,工科优势突出的院校,如何紧跟时代步伐,调整发展航向,在国家高质量发展中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发挥重要作用,作出应有贡献,是新时代学校发展面临的新命题。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提前谋划未来,敢于面对和主动解决问题a、难题,在新一轮的竞争中才会立于不败之地。山东科技大学第三次党代会提出了“一二三八十”的目标任务,明确了建设工科主导、特色鲜明的世界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通过三步走的战略布局,奋进新时代实现新跨越。

加强学科建设,主动服务新旧动能转换

  学校以学科建设为基础,强化优势特色学科,优化学科布局,主动对接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十强”产业。

  2019年,学校出台了《山东科技大学学科筑峰工程实施方案》,按照高峰学科、高原学科、基础学科3个层次建设,以具有优势和特色的高峰学科为引领,辐射带动一批学科协同发展,积极促进学科交叉,新建设了能源学科群、人工智能学科群、先进制造学科群3个高原学科群和现代管理培育学科群,优化配置学科资源,主动对接“十强”产业。组建能源学部、人工智能学部、先进制造学部,加大高水平学术团队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构建、高水平科研成果培育和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等,全面提升服务新旧动能转换的能力。

  学校紧密结合山东省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对“十强”产业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建立学科动态调整机制,主动撤销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不强、发展态势慢的学位授权点,增列与“十强”产业紧密相关的学位授权点。近年来,学校主动调整撤销8个学位授权点,新增列11个学位授权点,经过调整,学校近80%的学科与“十强”产业实现了紧密对接。

  2019年,学校出台了《山东科技大学学位授权点建设五年规划》,进一步突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的导向,重点培植和建设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网络空间安全、船舶与海洋工程等一批紧密对接“十强”产业的学位授权点。

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高端人才支撑

  学校以高端人才培养为目标,持续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努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对接产业发展人才需求,实施研究生分类培养。对照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对人才需求,科学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明确研究生分类培养目标。学术学位研究生以知识更新、学术创新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专业学位研究生以知识运用、解决实际问题和职业胜任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新的培养方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扩大跨学科、跨学院选修课程比例,推广“翻转课堂”授课方式,促进研究生多样化、个性化成才,为新旧动能转换持续发展培养大批高端专门人才。

  全力落实学校“双服务提质工程”,完善科教、产教融合机制。结合学校“服务青岛”“服务行业”实施方案,聚焦服务山东省八大发展战略,助力煤炭行业安全、高效、绿色、智能发展,为山东省实现“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的目标作出积极贡献。建立“引教进企”“引企进教”的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拓展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研究生培养标准、共同建设专业课程、共同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将企业生产经营标准和环境引入教学过程,实施联合培养,推进研究生培养与项目建设耦合发展。学校先后与中科院沈阳分院、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中煤科工集团、北汽新能源、海尔集团、青岛港集团等科研机构及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基本形成寓教于研、产教结合的培养模式。

  围绕新旧动能转换重点领域和重点学科专业,扩大国内外交流合作。围绕大数据,学校与青岛西海岸新区、阿里巴巴集团、青软集团联合共建山东科技大学阿里云大数据学院。围绕人工智能发展战略,学校与腾讯云计算(北京)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墨桐花开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开展“互联网+教育”战略合作,成立了山东科技大学腾讯云人工智能学院。对接山东省高端装备产业需求,以智能制造为主要领域,与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合作设立山东科技大学斯威本学院。围绕服务经略海洋战略,学校与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共建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

  扩大研究生培养单位与国外知名高校及高层次办学机构合作。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研究生及导师赴海外访学研修的比例与层次逐步提高;扩大来华攻读学位的留学生招生规模,提高留学生生源质量。近年来,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韩国、日本等国3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达成联合培养协议。

  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智力保障。学校重视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工作,导师队伍中有两院院士4人,双聘院士11人,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级工程人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16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52人,“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人才团队领军人才”2人,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特聘专家及青年专家30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1人。学校还通过对研究生导师开展培训教育,积极引导研究生导师主动适应服务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新形势、新要求,推动校内导师主动参与行业企业实践,加强与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交流,接触了解行业实际,强化研究生的针对性培养。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实施双导师制,由校外校内两位导师联合对研究生进行培养,引导校外产业导师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以服务社会需求为任务,强化研究生科技创新活动。学校积极搭建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为主动对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围绕新工科及涉海学科等主题,2018、2019年分别承办了题为“机器人与智能控制技术”“面向新旧动能转换和海洋强省的海洋地质科学”的两期山东省研究生暑期学校。打造“名家讲坛”品牌学术活动,2年来共举办180余期,通过多元化的学术活动,充分发挥院士、学科领军人才和知名专家学者的指导作用,加强科学精神、学术道德和科研诚信教育,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快速提升。2018年,我校全日制、非定向在校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45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98篇,CSSCI收录论文8篇,EI及SCD收录论文140余篇。研究生以第一发明人取得授权专利611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竞赛奖励800余项,其中,在“华为杯”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全国一等奖1项,并涌现出一大批学术、创业标兵。

作者:山东科技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研究生工作部部长 韩作振

编辑: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