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职业学院:以省科创大赛为抓手,走出创新创业教育特色之路
发布时间:2020-02-19 11:49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刊1、2月刊作者:潍坊职业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创业教育学院院长 娄建玮 A+A-
-分享-

  专题·聚焦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

  潍坊职业学院以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为抓手,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在近4年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中,共获得一等奖4项、二等奖24项、三等奖38项,获奖数量连年位居省内同类院校前列,参赛项目1251个,参赛人数达6200余人次,连续4年获评大赛优秀组织单位。通过大赛,营造了大学生积极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浓厚氛围,学生创新精神、探索意识显著增强,实践能力得到全面提升,高度契合了大赛的初衷和目的,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之路,形成人人讲创新、人人参与创新的新态势。

一、加大资源供给“精准施策”,构建大赛组织运行体系

  (一)加强组织领导,多方协同联动推进

  学院成立由院长任组长、分管创新创业工作副院长任副组长,招生就业处(创业教育学院)、团委、学生工作处、教务处、科技处、各二级学院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实施例会制度,每周召开例会研究部署创新创业工作。在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创业教育学院负责具体工作实施与推进。各二级学院负责建设10个具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实训中心,组织开展专业层面的科技创新教育和实训,对预选项目进行定向培育,形成“校院结合、双轨并行”的科技创新大赛选拔培育机制。

  (二)加强制度建设,“四到位”健全赛事组织

  为确保科技创新大赛工作的顺利开展,学院制定《师生创新创业类竞赛管理办法》等制度12项,大赛实施方案等操作流程25项,成立竞赛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一把手工程”,确保机构到位。科研平台、实验室向参赛团队全面开放,确保场地到位。制定大赛指导教师工作量折算办法,专职人员、指导教师全程参与,确保人员到位。利用校园媒体对科技创新大赛开展情况和优秀参赛项目进行宣传报道,确保宣传发动到位。

  (三)加大投入力度,建立竞赛激励机制

  学院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大赛作品制作、教师进修、学生训练、师生奖励等,将科技创新大赛认定为一类竞赛,加大奖励力度,83个优秀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获得了学院表彰奖励。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累计与转换制度,396名学生将科技创新实践成果折算为学分。对成绩优异参赛团队的指导教师在工作量认定、个人职称、职务晋升等方面予以倾斜,切实增强了师生参与大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依托大赛推进“专创融合”,构建双创人才培养体系

  依托大赛推进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有机融合,从理念、课程、实训、师资、评价等方面综合发力,构建双创人才培养体系,夯实大赛工作基础。

  (一)提出了“核心素养引领”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在深入研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探索出了“核心素养引领、全面覆盖、分类培养”的双创教育理论体系,即以学生为中心,在教育中以培养学生必备的创新创业品格与关键能力为导向,以专业教育为基础,创新教育全面覆盖,创业教育分类培养,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从而推进创新创业。

  (二)建立分层递进、双线并行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将创新创业核心素养融入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创建“分层递进、双线并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分层递进即分为通识培养、赋能训练、项目实践3层;双线并行即“创新”和“创业”两条教学主线共同推进。(见下图)

  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等2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开设线上双创课程32门,将ICAN创新创业大赛、科技创新大赛等获奖项目转化为专创融合课程50门,近3年课程线上学习人数达2.5万。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成果获得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三)构建分段递进、创新驱动的双创教育实训体系

  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划分为“认知体验—赋能训练—项目实践”3个阶段。第一阶段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论坛、讲座、沙龙和工作坊等活动,提升学生对专业与创新创业的深入理解与体验。第二阶段面向部分学生,设立企业横向课题、交叉专业研修项目、企业真实产品开发项目等多类型创新创业实践项目,扩大学生覆盖面和参与度,给予针对性、个性化实践实训环节。第三阶段面向有成果和团队的学生,师生共同开展项目创新实践,近3年共429个学生实践实训项目直接作为科技创新项目参赛,形成了专业教育与大赛的良性互动。

  (四)培育专创融通、专兼结合的指导教师队伍

  秉承专兼结合、跨界融合理念,积极推进校企“互聘、共培、互兼”双向交流和协同创新团队建设,以项目驱动为载体,实施“平台+项目”团队组建模式,培育了一支以创业知名专家、创业成功者、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为核心,以学院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辅导员为主体的指导教师队伍,为科技创新大赛项目全方位指导、全过程指导提供保障。

  (五)创新协同融合、目标导向的双创教育评价体系

  在学生、教师、专业等多个层面,建设了完善的创新创业教学管理机制。在学生层面,对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取得的优秀成果纳入评奖评优重要指标;在教师层面,制定了包含46个评价指标的教师考核评价标准,把双创工作业绩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指标;在专业层面,将科技创新大赛成绩等纳入专业教育教学评估指标体系。

三、大赛项目对接产业“同频共轨”,服务发展提升大赛实效

  拓宽科技创新大赛外部效能,探索实践“借力大赛、瞄准产业、同频共轨”思路与模式,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聚焦当地企业实际需求确定科技创新项目,提升大赛实效。

  (一)结合专业,瞄准产业需求确立科创项目

  结合学院8个专业群的人才、设备、技术优势,瞄准智能制造、现代农业、信息技术、高端化工等区域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实际需求,积极引导、科学确立科技创新大赛项目。如自动化类专业群围绕当地制造企业的需求,确定了“基于AI枪刺簇绒技术智能织毯机”等8个科技创新项目;农林类专业群瞄准潍坊滨海沿海地区土地盐碱化的问题,确立了耐盐碱特种玫瑰培育等6个科技创新项目;信息化专业群针对当地化工类企业信息化建设滞后、人工检测效率低下等问题,组织了泵站大数据智能监控系统等5个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化工技术类专业群面向高端化工产业,紧扣绿色化工产业脉搏,组建了普安新材料等4个大学生创业项目。这些项目,结合专业,立足产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应用性,为科技创新大赛项目遴选树立了风向标。

  (二)产教融合,师生合作开展创新研究

  产教融合是搭建技术创新平台有效途径。目前学院校企合作共建了3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22个市级以上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800多家企业与学校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校企共建了8个产业学院、28个共建专业、32个创新实训中心,形成了校企命运共同体,为学生演练实战化、师生合作共创提供了保障。

  几年来,“借力大赛、瞄准产业、同频共轨”思路与模式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效和社会成效,产生了一大批科技创新项目。吸铁石机械科技等大学生创业项目自主设计完成了“AI智能织毯机”等多项产品,申请专利57项,为滨驰电子等中小微企业解决技术难题30余项。芳成农业团队培育的耐干旱、耐盐碱的玫瑰新品种,在滨海区盐碱地种植1500余亩;在国家级贫困县陕西省绥德县荒漠化土地上试种成功,种植面积1000亩,项目净收益60余万元,助力绥德县二十四坬47家贫困户实现全脱贫。“独具姜心”无土栽培大姜项目团队在山东临沂等地推广无土种植技术,解决了在同一块地连续种姜易引发姜瘟病导致颗粒无收的难题,为当地增收700余万元。师生团队开发的泵站大数据智能监控系统,服务了山东省内43家化工企业,企业因设备运行故障导致的安全事故发生率降低35%,能源损耗降低接近50%,仅半年利润已达 400万元。普安新材料创业团队经多次试验开发的一种绿色无醛环保木工胶黏剂,彻底解决了甲醛胶问题,2018年该项目在潍坊昌乐投入生产后即广受市场欢迎,项目负责人许雪娇同学获得潍坊市“十大创业之星”荣誉称号。

作者:潍坊职业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创业教育学院院长 娄建玮

编辑: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