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焦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
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是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学生学科专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的重要检验手段。历经6届大赛洗礼,鲁东大学不断探索与改革,坚持以政策为引导、以项目为载体、以竞赛为平台、以双创师资和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把行业前沿、最新技术、学科焦点、社会热点引入竞赛,努力构建竞赛与教学、竞赛与科研、竞赛与双创、竞赛与产学合作的有机融通,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立德树人、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形成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良好局面。
一、凝全校共识,构建大赛保障体系
2017-2018年,学校通过持续开展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进一步确立了“立德树人”的办学宗旨,树立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观念,逐步扭转部分师生“创新创业教育将创业成功作为目标”“创新创业教育独立于专业教育”“创新创业工作只是学生竞赛”等认识误区,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重中之重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干事创业能力,将全校师生的思想统一到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应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创新创业思维、意识、精神、能力全面发展的层面,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
学校不断健全创新创业工作体制机制,强化竞赛组织的顶层设计。2016年,学校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2017年,更设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推进委员会,2018年,学校进一步调整创新创业工作推进委员会构成,将创业学院调整为创新创业学院,出台了创新创业导师、孵化基地、课程建设、基金管理、成果转化等8个规范性文件,统筹推进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等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形成了主要领导挂帅,分管校领导负责,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推进委员会统筹协调,团委具体组织,创新创业学院、教务处、科技处、社科处、研究生院等职能部门联动协作,学院全面落实主体责任的工作格局。
学校健全大赛激励和保障机制,将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成绩纳入学校关键发展绩效,明确了对学院和指导教师个人的奖励标准;将教师指导大赛成绩纳入岗位任期目标、校内职称评聘等两项重要工作指标体系,进一步激发了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大赛的动力;出台《鲁东大学创新创业学分累计与转换办法》,将学生参加大赛情况和成绩折算为学分。学校每年安排120万元用于保障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培育,安排20万元专项用于大赛的组织、保障,筹措50万元无息创业贷款支持大赛优秀项目实施科技成果转化。
二、聚全校之智,构建双创人才培养体系
围绕“双衔接”目标,学校强化大赛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组建基础层——专业导师、培育层——双师型导师两层次导师团队,将双创教育能力作为人才引进的重要标准,提高双创高端人才引进待遇。持续推进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制度,着力提高教师双创教育教学和实践指导能力。大力开展教师双创培训,从源头解决学生双创意识和能力提升问题。以王健、李洪斌等曾担任大赛评委的校内专业教师为基干,广泛邀请霍兰等校外专家组成专家指导团队,分层分类、全程指导参赛团队,着力提升团队、作品水平。
学校强化双创课程体系建设,修订培养方案,增设创新创业类课程模块,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要求学生至少选修8学分。设置2个创新实践必修学分。各专业根据专业性质和课程特点,可最高设置24学分的创新创业课程。加大双创课程建设力度,目前共有线上线下课程113门、226个学分,覆盖50047人次,为学校组织大赛提供了较为充足的后备人才。
学校实施“鲁东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驱动计划”,强化对大学生双创训练计划引领,充分发挥学业导师、基础学术平台(大一)、科研训练平台(大二、大三)的作用,学生可以进入导师课题组、实验室,接受创新训练。学校年均校级科技创新立项500项以上,近3年获教育部立项国家级、山东省立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606项,为学科竞赛提供了较为充足的项目来源。同时以大二至大四为主,以“项目化”的方式全校选拔、招募具有吃苦耐劳精神的学生进入竞赛平台,通过老队员对新队员“传、帮、带”保证团队发展的延续性。
为提升学生双创实践能力,近3年,学校累计投入5000余万元,专项用于实验中心、科研平台和孵化基地建设,有效保障了双创项目的培育和孵化,同时以“山东省中小微企业创新竞技行动计划”等活动为依托,推动师生共创。
三、合全校之力,营造师生参赛浓厚氛围
为推进大赛健康运行,学校落实二级学院的主体责任,实现所有学院的“四到位”:一是机构到位,学院成立竞赛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学院院长负责,将大赛组织变为“一把手工程”;二是场地到位,确保科研平台、实验室向参赛团队全面开放;三是人员到位,明确了分管院领导、专职人员、指导教师全程参与大赛的组织和指导;四是经费到位,确保学院划拨不低于实践教学经费的8%用于支持学生项目培育和支持。
学校主导、学院参与,营造了大赛的浓厚氛围,有效地激发了师生参赛积极性和自主性。2019年第六届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中,学校共申报作品414项,参赛学生1656人,占在校生总数的5.7%。
学校还健全了团队选拔模式。通过建立大赛项目池,将校院两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师生共创成果、各类竞赛获奖作品、在校生和毕业生的自主创业项目等都进行归纳统计,形成大赛备选项目。通过“一年培育、两年孵化、三年参赛”的规范化项目培养模式,提高参赛项目的质量。
在团队培训模式上,学校坚持长期培养与短期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一对一辅导相结合、整体培训与精细化培训相结合,实现了团队组建、申报书写作、项目路演等全方位指导。2019年参赛项目共经过5轮次比赛,9场次集中辅导培训,8场次一对一辅导,赛后项目孵化、培育的全过程指导。
四、实践成效
经过多年的探索,鲁东大学的科技创新竞赛管理体系已经形成,取得较好的育人效果。
参赛学生数量和项目质量有较明显的提高
近3年,学校共组织6000余人参加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获奖项目数由首届的2项上升至第六届的32项,6届共获得一等奖12项、二等奖44项、三等奖57项,连续5年获得“优秀组织奖”。
学生专业学习渠道得以拓宽
科技创新拓宽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和实践渠道,吸引更多学生将专业课程学习与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2019年,学生首位发表论文88篇,其中SCI一区论文7篇、Cssci论文2篇;学生首位申请18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9项。近3年,孵化9个创业项目,实现产值3000余万元。
有效提升学校在各类学科竞赛的成绩
学校以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为双创项目水平检验的重要手段和遴选标准,为参加“挑战杯”“互联网+”等全国性双创竞赛和学科竞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近3年,从大赛走出来的项目,荣获各类竞赛国家级奖项65项,学校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14-2018年本科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中,位居全国第189位,较2013-2017年跃升69个位次;在2018年单年榜单中位列第77位,居山东高校第六;在师范类高校榜单中,鲁东大学列第19位,入选TOP20。
下一步,鲁东大学将以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作为学校人才培养改革、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和平台,贯彻落实教育厅相关要求,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创、以赛促改,从营造氛围、创新激励机制、强化竞赛平台建设等方面入手,使大赛培训制度化、体系化、规范化、学分化,切实提升赛项质量,切实提高竞赛育人实效;充分发挥大赛的“破壁效应”,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跨学科学习、校内外协同,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形成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新局面。
(作者简介:张杰,鲁东大学团委副书记;王娜,鲁东大学团委副书记。)
作者:张杰 王娜
编辑: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