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攻坚进行时丨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深化改革破除制约发展“短板” 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办学活力
发布时间:2020-08-17 19:34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刊2020年7、8月刊作者:特约通讯员:房保俊 吴笑兵 闫勇 A+A-
-分享-

  省部共建生物基材料与绿色造纸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获批;

  全球首个以超算为主题的科技园——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科技园正式启用;

  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稳定进入全球ESI前1%,轻工技术与工程、化学、工程学3个学科成为省一流立项(培育)建设学科,学科实力持续增强;

  三年累计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42项;

  年科研经费近10亿元,经费数量位居省属高校首位;

  全国首个中乌合作办学机构——基辅学院成立,山东—乌克兰国家科学院技术创新研究院落户,开启国际化办学新局面;

  成立山东省高校课程思政研究中心,承办全省课程思政工作研讨会,课程思政建设成果显著;

  承办国际超算产业博览会等高层次活动,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社会声誉大幅提升 ……

  科教融合三年来,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以建设“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应用研究型大学”为目标,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解放思想,不断深化科教融合各领域改革攻坚,各项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科教融合的探索既没有现成的路径可以遵循,更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照搬,唯有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解决制约发展的短板和弱项问题,才能够实现科教协同高质量发展。”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党委书记王英龙说。

找准发展定位 加强科教融合顶层设计

  两个规模体量相当,而性质职能又差异巨大的科教机构间的融合,国内外鲜有案例可循,面对这一全新的命题和挑战,学校(科学院)聚焦体制机制,通过改革创新激发活力、增强动力、释放潜力,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走出了一条科教融合的成功之路。

  用一流的办学目标来统一思想、凝聚人心,是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融合发展最有效的“催化剂”。基于此,在融合之初,学校(科学院)即委托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制定了《科教整合方案》,确立了“围绕一个目标、打响两个品牌、聚焦三个一流、构建四位一体发展格局、抓好五大保障体系”的发展思路。2018年,学校(科学院)又制定了《一流大学建设实施意见》及“八大行动计划”,明确了各阶段的建设目标及重点任务,出台相关的配套措施,坚持高起点定位和高标准要求,勾画出创建一流大学清晰的、全面的路线图,为融合发展确立了明确方向和清晰路径。

  “科教融合是一项崭新的事业,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我们在探索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必须依靠改革创新,自觉运用改革思维谋划工作,依靠制度创新激发活力。”王英龙强调。

  在法人机构、党委班子、中层机构融为一体的基础上,该校(院)还在院所一体化、校院两级管理体系建设、产学研深度融合、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改革,初步形成了科教一体、协同发展的治理体系。在改革发展中坚持问题导向,结果检验,不断破解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全面落实校(院)制定的“八大行动计划”和各项改革举措,推动科教融合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学校(科学院)确立了“以服务谋发展、以贡献求支持”的发展理念,积极主动融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省内率先出台《关于服务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实施意见》。《意见》精准对接我省“八大发展战略”,强调要紧扣重大需求开展科研攻关,聚焦学术前沿强化协同创新,努力让学校(科学院)真正成为创新的“策源地”,积极为现代化强省建设贡献力量。其重点布局为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济南市共建国家超算济南中心科技园;面向海洋强省,牵头承担国家发改委“智慧海洋”工程项目,与青岛市共建海洋科技产学研示范基地;面向乡村振兴,牵头承担国家重大研发计划项目,并落户菏泽;面向传统产业升级,组建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等,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明确改革路径 激发科教融合活力

  省委书记刘家义同志在全省高等学校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出路在改革开放,成败也在改革开放”。改革创新仍然是高校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有深化改革、不断创新,破除制约发展的障碍,才能构建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发展的体制机制。

  科教融合后,如何发挥双方资源优势,实现科教资源融合共生是当时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为此,学校(科学院)探索出了“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两种职能”的院所一体化运行机制,以院所一体化改革释放科教融合潜能。根据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需要,整合学科领域相近的科研单位和教学单位组建新的科教融合体,实行一体化运行机制,保留原山东省科学院所属机构的二级法人地位,学院仍为非法人二级单位。

  “院所一体化有利于教学资源与科研资源共享共用,高层次人才队伍同时兼具教师与科研人员双重身份,共同服务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以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共同体’为目标,为打造教学、科研双轨制运行的一流科教发展平台提供条件支撑。”山东省计算中心、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党委书记王玉立表示。

  “信息检索”课程的主讲教师郝凤奇有两个身份,一方面,他是省计算中心智能控制技术创新团队副研究员,承担着不少国家级、省级大项目;另一方面他还是齐鲁工业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专业教师,在课堂上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们能了解全球13台根域名服务器的分布,能探究出攻击因特网最有力的武器就是攻击根域名服务器。

  目前,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与山东省机械设计研究院、菏泽校区与菏泽分院等单位已进入实质性一体化运行阶段,在发展规划、目标任务、人力资源、财务管理、资产管理、考核评价等方面一体推进。同时,已有878名优秀科研人员取得教师资格证并充实到教师队伍,55个青年教师团队融入相关研究所,开展科学研究,培育出了一大批跨学科、跨领域、跨系统的教学科研团队。

  “放权强院”激活了学院发展动力。“学院是高校的办学主体,要充分发挥学院自主办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要进一步理顺学校与学院的责权利关系。”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校(院)长陈嘉川说。

  在借鉴原山东省科学院二级法人单位紧密结合产业需求、以贡献求发展的管理模式基础上,学校建立起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校宏观管理、学院自主运行,责权利明晰的校院两级管理机制,进一步推进管理重心下移,扩大学院办学自主权,推动学院从管理实体转变为管理主体,形成放管服结合的良性互动机制。

  据陈嘉川介绍,下一步,学校将按照“能放尽放、放无可放”的原则,在干部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公共资源配置等方面全面下放办学自主权,着力解决当前束缚学院发展的深层次问题,特别是重点解决激活学院改革创新活力与在人、财、物等资源配置方面的痛点难点问题,持续激发学院发展的内生动力。

  按照新工科建设要求,学校(科学院)发挥科教融合的独特优势,搭建科教协同育人载体,打造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机制,将山东省科学院的科研平台、科研项目、成果转化等优质资源融入人才培养中,构建起了“教学-科研-转化-实践”四位一体协同培养模式。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分别采取“2+2”“3+1”等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前一阶段由教学单位主导、研究所参与开展“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的课程教学;后一阶段由研究所专业科研团队主导建设“专业方向课+特色实践课”的专业课程体系。

  “学生前两年在学校完成相应课程学习并取得相应学分后,第三年到科研院所进行科研思维、创新设计、动手操作等方面的训练,第四年到相关企业进行实习与产品研发设计,培养学生面向一线的工程实践能力,毕业后优先到相关企业就业。”校(院)教务处处长刘玉说。

  此外,学校(科学院)还积极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动布局网络安全、人工智能、新能源、智慧海洋等前沿学科专业,组建了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光电工程国际化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海洋技术科学学院、药学院等5个科教融合学院,着眼于新工科人才的培养。

  创新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提升了科技创新能力。按照“市场导向、规范管理、协调推进、激励创新”的原则,学校(科学院)创新“全程管理、全链服务”的成果转化机制,统筹科技成果转化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机制,建立起符合科技创新、市场规律的成果转移转化和服务体系。

  据校(院)科研处处长王昌介绍,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已探索出了一条成果培育筛选、孵化、转让、推广的全链条要素转化模式。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横向纵向联通,衔接国内外技术转移机构,政产学研金服用共同创新,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实现科技成果服务于新旧动能转换,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回馈人才培养。

坚持内涵发展 办学实力全面增强

  科教融合以来,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以资源优化整合为抓手、以内涵式发展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优化布局、改革创新,使得资源整合成效得以全面发挥,体制改革加成效应凸显,办学实力得到了较大提升。

  机构人员和校区规划实现统一。机关中层管理机构和干部队伍融为一体,7个单位实现了院所一体化发展,6个校区进行了统一规划,明确了各校区的发展定位与建设思路。专业设置进一步优化。围绕“十强”产业,增设智能制造工程、网络空间安全等12个新工科专业,对轻化工程、生物工程等20个传统优势工科专业进行改造升级,实现高新技术与传统工科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深度融合。师资队伍结构得到优化。博士数量由559名增加到1339名,博士比由43.3%提高到60.9%;专任教师数量由1469名增加到2058名,生师比由1:21优化到1:15,达到优秀水平。学科建设水平显著提升。成立了学科建设分委员会,以一级学科为基础,整合各单位学科资源,确保以学科建设引领科教融合发展。

  科技创新与教育教学紧密结合。学校(科学院)打通教学单位与科研单位的人才流通渠道,在双向流动中释放人才潜能;推动教学单位的基础研究加快向应用研究和成果落地转化,用科研单位的平台资源和技术成果支撑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实现互动共进,一体化发展。科教融合以来,获教育部新工科教研项目1项并已顺利结题,实现国家级教研项目零的突破。并在最新一届省级教研项目评选中,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8项;在“超星杯”等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中,获奖数量位居省属高校前列。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突出“2+2”“3+1”两段式、导师制、小班制、国际化教学模式。科教融合以来,学校(科学院)联合地方政府、企业设立了17支学校(科学院)地产学研协同创新基金。目前基金规模达7700万元,累计立项实施100余个项目,通过引导放大作用撬动企业研发总投入2亿元以上。

  综合实力得到显著增强。目前,学校(科学院)已拥有9个省部级重点学科,3个山东省一流学科,6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13个省一流本科专业,毕业生年底就业率长期保持在95%以上。拥有国家级教学科研平台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及研究平台122个,年度科研经费超过9亿元。2019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6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0项,位列省属高校第3位。科教融合以来,获国家科技奖励两项,光华工程科技奖1项,省科技奖励25项,位居省属高校前列。

作者:特约通讯员:房保俊 吴笑兵 闫勇

编辑: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