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攻坚进行时丨山东农业大学释放人才“磁场效应”,持续推动科技攻坚 连续取得重大学术突破背后的“山农故事”
发布时间:2020-08-17 19:48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刊2020年7、8月刊作者:特约通讯员:翟荣惠 A+A-
-分享-

  编者按:科教改革攻坚行动,是我省九大改革攻坚行动之一。高校作为创新“策源地”,在改革攻坚行动中积极作为,奋力攻坚克难,在加强科技攻关、创新学术评价制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科教融合等方面亮点频出。本刊近期开设《改革攻坚进行时》专栏,通过精彩案例为读者呈现我省高等教育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新态势。

  山东农业大学孔令让教授团队在小麦赤霉病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作为封面报道发表于北京时间5月22日出版的最新一期《科学》杂志。而4月10日,《科学》杂志已经以“First Release(首次发布)”形式在线发布了该研究成果。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山东农业大学的科研专家们与国际顶级三大学术期刊《细胞》《自然》《科学》来了一次全方位的“亲密接触”,演绎了由参与研究到合作研究,再到主导研究的重大科技攻坚“三部曲”。花开频频,成果硕硕,山东农业大学多年来对人才、科技的重视与培养,科研人员多年的执着与坚守,换来了重大突破的集中爆发。

“三部曲”里的山农力量

  2019年11月,山东省委主要领导到山东农业大学宣讲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对学校发展提出了努力成为“省属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排头兵、服务乡村振兴的排头兵”的要求,进一步激活了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半年来,山东农业大学师生奔跑在科技攻坚的道路上,解析小麦生态适应性进化机制、创新红肉苹果高效栽培技术、阐释植物叶片衰老机理、发现造纸工艺废液利用新途径……一系列重磅成果不断涌现,彰显出朝气蓬勃的山农力量。

  3月13日,学校卢从明教授参与研究的成果发表在《细胞》主刊,深度阐释了叶绿体蛋白运输和分选机制。

  3月19日,学校段巧红教授作为第一作者的文章刊登在《自然》主刊,在分子与生化水平上解析了被子植物有性生殖机理,为解决小麦、玉米、蔬菜、果树等作物杂交育种中的“卡脖子”问题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4月10日,山东农业大学作为唯一通讯单位的成果登上《科学》主刊,孔令让团队在全球首次找到并克隆抗赤霉病关键基因Fhb7,为解决小麦赤霉病世界性难题找到了“金钥匙”。这是我国小麦研究领域的首篇《科学》文章,也是我国小麦重要功能基因研究领域首篇CNS三大主刊文章。“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高度评价孔令让团队的成果,认为这是一个禾谷类作物种质改良和创新的难得基因,将有力提升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创新水平,为产业提质增效、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山东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徐剑波说,成果令人振奋,成果背后的专家团队更让学校欣喜不已。据了解,3项成果的3位首席专家各有特色,既有学校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也有学校自己培养的本土学者。“多年的积累,集中的突破,既是高端人才向党和人民交出的亮丽答卷,也是学校近年来落实省委人才强省战略、集聚人才发展优势的生动体现。”徐剑波说。

  近几年,在人才强校战略实施下,山东农业大学在基础研究领域连续取得一大批突破性研究成果。付道林团队克隆太谷核不育小麦“国宝级”基因、张宪省团队解析激素调控植物干细胞机理、陈学森团队通过基因测序揭示苹果起源、周紫章团队找到抗击肝癌新途径……去年10月1日,遗传学领域顶尖杂志《自然—遗传学》刊发学校农学院储昭辉团队重要突破。他们从玉米中克隆得到针对纹枯病的抗病基因,并揭示了该型基因产物增强植物抗病性的新机制。这一成果不仅为粮食作物抗纹枯病遗传研究与改良提供了靶标,也为玉米、水稻等作物的抗病育种提供了重要资源和有效途径。

释放人才“磁场”聚集效应

  山东农业大学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抓住“双一流”建设重大机遇,制定完善人才“筑峰”计划、“杰出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出台人才引进管理办法,用完善的人才制度营造了科技攻坚、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高层次人才只要有水平、有思路、有干劲,就会有舞台尽情绽放。

  2017年以来,山东农业大学先后从北京、南京、武汉等国家中心城市和海内外发达地区引进国家杰青等高层次人才20余人,教师队伍中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优青等高层次人才数量显著增加,一大批教职员工获得各级各类表彰,人才活力得到充分释放。

  “这些年,学校自己培养的国家杰青、长江学者、泰山学者等50多名‘宝贝’几乎没有流失。”徐剑波说。

  高层次人才选择来到这里,扎根这里,是因为山农人重情重义、质朴平实、求贤若渴;是因为学校领导与高层次人才一对一联系,及时解决各种难题;更是因为这里是可以安心做学问的地方,每一项制度都是坚实的保障。

  “学术至上”一直是山东农业大学的办学理念。农学是学校的传统优势学科,孕育了近30项国家级科技大奖。为鼓励教师潜心从事农业科研,学校明确了以“五个优先”为代表的系统性支持举措,整合人才、经费、项目等资源,实现人财物全面支撑。优先引进和配备农业科研人才团队,支持农业专家招收博士研究生等人才资源;从事农业科研的专家优先推荐申报泰山学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等高层次人才计划;农业科研项目优先申报国家和省农业科技计划、奖励和重点项目;农业科研项目优先使用重点实验室、公共平台及建设试验示范基地;优先解决从事农业科研专家急需实验设备的招标采购等。

  在山东农业大学,校领导与高层次人才建立一对一联系,及时解决难题。“山东农大干事创业的氛围浓厚,重视人才,在团队组建、经费支持、实验室配备等方面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实验室运转需要的资金,学校也及时划拨到位。对特聘人才还有招收研究生的倾斜政策,支持我们招收博士后和科研助手。”两年前从北京来到山东农业大学工作的国家杰青卢从明教授对学校的安排非常满意。

  在美国做博士后研究期间,段巧红收到过国内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抛出的“橄榄枝”。但是在2017年决定回国发展时,她毫不犹豫选择了山东农业大学。“来之前就充分感受到了校领导对人才的重视和关怀。当年我7月底到校,8月初上班,使用经费、仪器设备,一路绿灯,20万元以下的通过竞价系统几天完成,实验室很快就建设起来正常运行了,这在其他单位是很难想象的。” 段巧红告诉记者,“在和学校领导、学院领导以及学院专家深入讨论几次后,我将科研方向定位为十字花科蔬菜作物的有性生殖领域,重点研究花粉管与雌蕊的相互作用机制。大家在一起干事,氛围特别融洽。”

  长江学者、国家杰青、果树生理专家郝玉金教授,2006年回到山东农业大学前,博士论文获过全国百优,三站博士后实验室个个是世界顶尖,回国有许多选择。因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束怀瑞等母校老师的执着邀请,他和妻子开开心心回来,深深地把根扎下。国家杰青、植物生理专家张彦,10年前以美国伯克利大学博士后经历归国时,许多名校抛出了橄榄枝,当时还是副校长的张宪省请他们全家来校参观,面对面沟通交流,张彦很快就下定决心留下来。植物病理专家董汉松直言:“学校和学院入情入理的分析、实实在在的举措,让我感觉农大就是最佳的舞台。”回国一年就成功申报“泰山学者青年专家”的包志龙和妻子马方放是从美国康奈尔大学回国的,在与前来考察的青年人交流时,他说:“学校和学院很贴心地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除了使用期3年的过渡房,还有住房补贴、子女入托入学等保障,另外在工资、福利和生活补助方面学校也采取‘一人一议’的原则确定相应等次和待遇,让我没有后顾之忧。”

  “一个人到了新环境,需要一定的沉淀和积累,突破需要时间。我们要给人才相对宽松的环境,只要方向是对的,只要踏实肯干,学校就坚决支持。学校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集聚创新人才,离不开教师积极性的激发。”山东农业大学校长张宪省说。

寂寞的坚守,闪亮的突破

  每一项重大成果的取得,都来自长期的探索和寂寞的坚守。“我们尊重科研规律,更尊重人才成长的规律。”徐剑波说,“学校一直不断完善重大科研项目和高水平科研成果培育机制,永远倡树‘十年磨一剑’的科研品质,让人才甘于并敢于静下心来等待花开。”学校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属于人才工程里的“特聘岗位”。山东农业大学对高层次人才的评价机制,以质量为导向,重方向、看过程。对于进入“筑峰”计划、国家杰青、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等岗位的高端人才以及引进的优秀青年人才,定期举办考评会,邀请院士和国内权威专家,为大家的研究工作把脉会诊,查找不足,提出建设性意见。专家们重在分析高层次人才的选题方向是否符合国家重大需求,研究方法是否科学新颖,学校考评的重点也不是文章是否出来、经费是否到位或者有没有获得重大奖励。

  “从我的身上,能看到山东农业大学对人才的耐心培养和对突破性成果的静心等待。”储昭辉感慨。2008年,储昭辉从英国Sainsbury实验室来到泰安,很快被学校推荐成功申报“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岗位。然而,储昭辉的学术攀登之路并不顺利。他做纹枯病研究,如大多数科学家一样,从水稻开始,但一直无法取得突破性进展。经过几年摸索后,他把研究对象从水稻换成了玉米,结果来了个柳暗花明。他从玉米中克隆到了针对纹枯病的抗病基因,并揭示了该基因产物通过调控细胞壁重要组分木质素合成而增强植物抗病性的新机制,为纹枯病“抗击战”带来了新曙光。

  孔令让是山东农业大学1981级农学专业的学生,1988年硕士毕业后留校工作,很快在青年教师中脱颖而出。在国外学习10多年后,2008年孔令让又重回母校。“我从2000年就开始开展赤霉病的研究,相关课题申请到了四五个,生活也舒适,儿子读高一那年我决定回来,他一度很不理解。只有回到自己的国家,尤其是回到母校,我才有踏实的感觉,才能安心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孔令让说。

  在那篇《科学》主刊文章里,孔令让和团队成员阐释了极具战略意义的抗赤霉病基因Fhb7从发现、组装、克隆、解析到运用的前世今生。这个极具震撼意义的科学故事,背后凝结的是孔令让科研团队20年的心血。“从事小麦杂交极为辛苦烦琐。每年大田常规杂交要做一两千个组合,一个组合要4个穗子,每个小穗保留两朵小花,每朵小花里3枚花药都要去雄,一枚一枚捏出来,可想而知这个工作量有多大。”

  对大成果进行耐心培育,对寂寞坚持基础研究的人真情鼓励,一直是山东农业大学的优良传统。1997年,学校“冬小麦矮秆、多抗、高产新种质‘矮孟牛’的创造及利用”项目,荣获当年唯一一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这是李晴祺、包文翊教授团队26年的成果。大奖拿到手时,两位专家都已近古稀之年。

  “李晴祺教授是我的硕士生导师之一。小麦赤霉病目前我已经研究了20年,携带Fhb7基因的小麦种质材料近几年被分发到30多家单位,多个小麦新品系已经进入国家、山东省预备试验和区域试验,还被纳入农业农村部小麦良种联合攻关计划。等到品种推广达到一定的面积,算起来整个研究也差不多要26年。这也是我们师生之间一种奇妙的缘分。”孔令让感慨。

  段巧红说:“这么多优秀的人才来到并留在这里,就是因为山东农业大学干事创业的氛围浓厚。学校在高端人才组建团队、经费支持、实验室条件配备等方面的政策都非常人性化,负责人挑选团队成员的自由度很高,同时大力支持招收博士后和科研助手。”孔令让告诉记者:“从2008年我就可以要助手,但观察了4年,终于在2012年等到了王宏伟。他是生物技术出身,做了很多关键性工作。”

  王宏伟本科就读烟台大学,在韩国取得博士学位;段巧红在四川大学读本科,北大博士,在美国留学多年。他们来到农大后,十分真切地感受到农大人是怎样“把成果写在大地上”的。“农大的科技成果就是对着老百姓的饭桌和钱袋子,能真的帮大家脱贫致富。我们发现的抗赤霉病关键基因Fhb7,它编码的蛋白可以打开赤霉病产生的最重要毒素的环氧基团,催化其形成谷胱甘肽加合物,从而产生解毒效应。我们将来要努力把这项技术产业化应用于粮食深加工和饲料工业,为人们提供更安全的粮食和食品。”作为孔令让的助手,王宏伟对未来的科研规划,既有传承,更有新技术的突破与憧憬。

  “要出大成果,就要耐得住寂寞,还要稳得住方向。永远要围绕国家的重大需求立项攻关,不赶时髦、不做‘快餐’。‘十年磨一剑’出来的实实在在的成果,才能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发挥作用。”张宪省表示。

  爱国爱农的情怀、强农兴农的基因,就这样传承在一代代专家的血脉中,这也正是山东农业大学不断焕发勃勃生机的奥秘之一。

作者:特约通讯员:翟荣惠

编辑: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