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角
2020年6月15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山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是对全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精神和《新时代山东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若干意见》的贯彻落实和生动实践,为引领推动山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顶层设计,绘就了创建高水平大学的宏伟蓝图。
一、深刻理解《方案》的重大意义
《方案》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精神》,深入落实《山东省关于推进新时代山东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若干意见》,加快推进山东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由大到强历史性转变的重要举措。《方案》立足山东高等教育实际,着眼于服务山东“八大发展战略”,以创建高水平大学引领山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对于实现山东高等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省具有重要意义。
1.创建高水平大学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要求
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新动能,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给世界各国都带来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进入新时代,高等教育跨越了从精英化、大众化到普及化的门槛,表现出多样性的本质特征。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创建高水平大学就是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主动服务社会,主动引领社会、引领未来,为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提供强大而持久的新动能。
2.创建高水平大学是服务山东创新驱动发展的根本要求
创新点亮教育,科技引领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和战略举措。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离不开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质量创新成果的产出和转化。而山东省高水平大学数量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率低是制约创新能力的突出短板。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有利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基地、人才聚集高地、科技创新策源地作用,从根本上提升高等教育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服务新旧动能转换的能力,从而推动山东经济实现持续性、永续性高质量发展。
3.创建高水平大学是实现山东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改革开放40年来,山东高等教育实现了“由小到大”的转变,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目前,山东高校在校生数量位居全国第一、高校数量位居全国第三,但“大而不强”的问题一直比较突出。制约我省高校发展的主要问题表现为高校综合实力和学科竞争力还处于国内中游水平,高等教育“有山无峰”,入选国家“双一流”大学和学科的数目偏少。只有高质量发展,才能抓住山东高等教育的全局和未来。而我省高校特别是省属高校,普遍存在人才培养模式单一、高峰学科偏少、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引领区域经济能力偏弱等问题。
2020年4月24日,省委书记刘家义在山东省高等学校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我省高校高质量发展,出路在改革开放。加快推进一流大学建设,是推动山东高等学校高质量发展,实现异军突起的内在要求和历史任务。
二、准确把握《方案》的丰富内涵
《方案》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山东“八大发展战略”需求,通过分类建设、竞争性动态管理和建立监测指标体系等一系列措施,全面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
1.实施分类建设是山东省创建高水平大学的战略性设计制度设计越科学,实施效果越有效。《方案》提出“筑高峰”“冲一流”“强特色”三种类型高水平大学建设,这是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根本制度设计。“筑高峰”的目标是要引领山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主要是引导驻鲁部属高校对标国际领先高校,通过强化“双一流”建设,实现在若干学科领域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目标;“冲一流”立足建成服务我省“八大发展战略”的标杆大学定位,遴选5所左右优势突出的高校,对标国内“双一流”大学,实现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或综合实力进入国内同类型高校前列目标;“强特色”立足服务我省“十强”现代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和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遴选支持10所左右优势明显、产业发展急需的高校强化特色优势建设,将定位从学科建设转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上来,实现夯实服务我省高质量发展支撑基础的目标。
2.竞争性动态管理是激发创建高水平大学活力的有效举措
《方案》提出高水平大学建设实行竞争性动态管理和绩效考核。通过竞争选优确定创建高校,既是对入选学校以往建设成绩的认可,也是对未来更高的期许,这无疑会激发入选学校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但《方案》打破了高水平大学建设终身制,体现了“优者上”的竞争思维,有利于激发高校创建高水平大学的内生动力。另外,《方案》指出对建设过程实施动态监测和绩效管理,未列入建设计划的高校,监测评价结果超过建设计划内高校则纳入建设行列,相应退出原建设计划内监测评价结果靠后的高校。这种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机制,将极大激发高校的内在活力,也实现了全省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
3.遴选条件和建设目标任务体现了高等教育内在发展逻辑
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所肩负的时代使命。注重教育理念、教育文化、教师素质的提升,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放到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位置,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求。《方案》把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放在高水平大学遴选条件的首位,把办学理念、学科专业、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治理体系和质量文化等作为建设目标任务,体现了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逻辑。
三、全面增强高水平大学创建的着力点
高水平大学需要有一流的学科建设、高水平的人才队伍、高层次的科研创新、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高标准的办学条件、高水平的社会服务能力作为支撑。
1培育建设一流学科是创建高水平大学的必由之路
学科是高校发展的重要基础,学科建设具有龙头地位和带动作用,建设一流学科是创建高水平大学的必由之路,打造一流学科是突破我省高等教育“有山无峰”局面的先手棋。创建高水平大学,高校要对标国家学科评估的指标体系,遴选1~2个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高峰学科,集中优势资源,举全校之力强化建设。高校也要打破学科壁垒,瞄准国际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所需,推动学科专业深度交叉,建立学科专业新的增长点。
2.打造高水平人才队伍是创建高水平大学的关键之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人才,希望在人才。高层次人才云集是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标志,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的高层次人才队伍,是创建高水平大学的关键之举。创建高水平大学,高校应集中向优势学科汇聚人才,探索实施“人才特区”政策,深入实施人才引进培养国际化战略并建立青年人才系统化培养机制。高校更要紧扣创新驱动引才聚才,改革体制机制选才育才,优化服务环境用才留才,打出一套人才制度创新“组合拳”,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3.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是创建高水平大学的重要内容
高水平大学的标志之一是科研创新能力强,高水平成果产出多。因此,提升高校科学研究水平,打造优质高效的科研管理,成为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应在创建高水平大学的过程中改革科研创新机制、优化科研创新平台、培育科研创新队伍、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尤其要突破科研体制机制的制约,产生资源投入的叠加效应和乘数效应,推进大学内涵式发展。
4.培养拔尖和卓越人才是创建高水平大学的首要任务
世界一流大学都把培养人才作为自己的核心使命。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大学自身持续高水平发展的需要,更是高水平大学的核心使命。人才培养对人类社会的卓越贡献、对大学声誉产生最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当前,我省高校所培养的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需要加强。“筑高峰”高校要聚焦拔尖人才培养,“冲一流”和“强特色”高校要聚焦卓越人才培养,探索建立拔尖和卓越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促进拔尖和卓越人才脱颖而出。
5.强化多元筹措经费是创建高水平大学的根本保障
如何最大限度地筹集办学资金,如何使有限的资金得到最合理的运用并实现办学效益的最大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一流大学共同关注的焦点。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动力向多元化发展,传统的办学经费筹措模式已然不能适应经济新常态的需求。因此,多元筹措资金成为创建高水平大学的根本保障。学校除争取省财政加大投入外,还应争取地市政府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并通过服务社会等增强多元筹措经费的能力。
四、聚焦高水平大学创建的战略选择
高校是高水平大学创建的主力军,是推动高等教育更好服务山东省高质量发展的载体。高校必须奋发图强、勇担使命,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内涵发展为核心,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制度激励,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特色发展。
1.坚持以一流学科引领高水平大学创建
第四轮学科评估,山东省属高校无一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成为山东省高等教育的切肤之痛。目前,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已进入关键时期,各高校要全面系统开展好这项工作,集中优势,力争取得新突破。要以体制机制为抓手,激发学科建设原动力。驻鲁部属高校要集中优势资源争创在若干学科领域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办学基础深厚,学科优势显著,特色突出的省属高校要科学定位,凝聚学校优势学科资源、人才资源、科研平台资源、设备资源和经费,集中打造“小精尖”学科特色,在某一领域争创国内一流大学。
2.坚持以内涵发展促进高水平大学创建
内涵式发展是在发展模式上由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是进入新时代后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根本要求。20世纪90年代以来,山东省高等学校数量迅速增加,在校学生数量迅速增多,办学条件也得到很大改善。但高等教育快速发展造成了高校经济压力大、生源质量下降、师资队伍不足、高校信誉下滑等问题。因此,创建高水平大学,必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高校要把建设一流专业作为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根本抓手。2019年,教育部全面启动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和“六卓越一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为建设一流专业提供了发展机遇。
3.坚持以改革创新推进高水平大学创建
近年来,山东省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提升全省高等教育整体实力。通过支持一流学科建设、推动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整合等提升了学科的影响力,高校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也显著增强。目前,山东高等教育已步入“由大到强”转变的新阶段。在高校内部,坚持改革创新也是大学取得优势地位、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法宝。比如要创新学科组织形式、聚焦科研特色优势、实施人才团队特区政策、优化整合校内资源、变革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在高水平大学创建过程中,要加强顶层设计,坚持改革创新,提高质量,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4.坚持以制度激励保障高水平大学创建
制度是高水平大学创建的重要保障,通过建立合理、健全的制度,将大学所拥有的各种有形和无形的资源很好地整合利用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有效、稳定的制度化的保障机制,大学的健康和持续发展才会成为可能。《方案》除了明确加强组织领导、加大经费保障等制度外,还在学科建设、平台建设、人才引进和培养、专业技术岗位评聘等方面,给予了创建高校政策上的倾斜,为创建高水平大学提供了政策保障。同时,创建高校也应当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积极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办学治校能力,为高水平大学创建保驾护航。
高水平大学建设是推动山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山东高等教育由大到强历史性转变的关键一招。高校应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勇担使命、攻坚克难、凝心聚力,实现创建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的突破,自觉肩负起推动山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历史重任,为新时代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强省建设贡献力量。
作者:青岛大学副校长 孔伟金
编辑: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