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全省研究生教育会议在济南召开,会议传达了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和省委书记刘家义、省长李干杰批示要求。副省长汲斌昌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指出,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是创新创造的重要基石。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李克强总理批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人民群众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最前沿,扎实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会议强调,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主动对接八大发展战略、“九大攻坚行动”、“十强”产业发展,不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推动产教科教协同育人,夯实导师队伍建设基础,强化育人质量管理,持续深化开放合作,加大政策和经费支持力度,培养更多适应多领域需要的高层次人才,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在创新中发展,我省研究生教育取得丰硕成果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研究生教育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立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等使命任务,不断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科布局结构日趋完备。目前,我省共有研究生培养单位34个,其中博士培养单位15个,有博士学位授权点18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898个,覆盖93个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45个专业学位类别,涵盖除军事学以外的12个学科门类,从单一学术学位转变为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协调发展,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研究生培养能力稳步增强。
高层次人才群体辈出。我省研究生年招生规模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28人增长到5.1万人,近年来招生计划增幅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累计培养31万余名研究生,其中不乏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高层次人才。据不完全统计,两院院士中有我省高校研究生教育经历的院士达23人,如山东大学培养的未来科学大奖获得者王小云、彭实戈院士,山东农业大学培养的小麦栽培专家于振文院士等,他们都已成长为相关领域的学术权威、资深专家。
导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目前,我省有研究生导师2.37万人,占全省高校专任教师的1/5。其中,院士36人、千人计划专家125人、国家杰青97人、万人计划专家75人、长江学者81人、泰山学者676人。近年来,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研究生导师、师德师风标兵和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在《科学》《自然》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了许多有重大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产生和转化了一大批原始科技创新成果,有力推动了国家和地方相关产业的改革发展。如山东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毕玉遂带领团队研发的“无氯氟聚氨酯新型化学发泡剂”专利技术,成果转化5亿余元。
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化。我省大力推进科教融合,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等方面开展战略合作,实现与科研院所“国家队”的协同创新。设立研究生专项招生计划,支持13所省属高校与6家科研院所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立项建设46个省级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搭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稳步推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出台《山东省促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实施方案》,实施博士研究生海外研修计划、研究生导师海外访学计划、国际化课程建设计划、海外联合培养基地拓展计划,支持导师、博士研究生出国访学研修,立项建设一批双语或全英文优质课程、案例库和研究生海外联合培养基地。
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更加完善。我省加强研究生教育全过程管理,构建全链条质量保障体系。完善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制度,引导培养单位和导师加强论文过程管理,不断提高学位论文质量。建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报告制度,每年定期发布省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报告。开展硕士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省级评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有效提升了我省学位授权点建设质量。
深化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推动现代化强省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发展高度重视、寄予厚望,亲自视察山东并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为目标,深入实施八大发展战略,狠抓“九大攻坚行动”,培育壮大“十强”产业集群,各项事业全面起势。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出台了人才改革22条、人才支撑新旧动能转换20条、新形势下引才用才18条、人才兴鲁32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人才对现代化强省建设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数据显示,截至8月底,全省2020届高校毕业生留鲁就业35.83万人,留鲁就业率82.49%,“双一流”高校毕业生来鲁达2.1万人。会议提出,今后一个时期,在继续抓好引才聚才的同时,更要下大力气涵养本土人才,通过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提升研究生教育层次,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质赋能。
会议强调,要深化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人才第一资源的集结地作用,加快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为全面提升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提供战略支撑;要加快补齐教育工作短板,推动教育实现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形成以人才引领创新、以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格局。
做好战略布局,着力推动四个方面改革创新
会议强调,做好新时代我省研究生教育工作,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批示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善于运用改革思维和改革办法,强化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坚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着力推动四个方面的改革创新。
(一)优化学科布局,服务战略发展需求。要契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科学合理设置学科,统筹各类学科协调发展,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实现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辅相成、学术研究和成果应用相互促进。
——加大对基础学科的稳定支持。鼓励具备条件的高校积极设置基础学科,在数理化生等学科领域建设一批基地,吸引最优秀的学生投身基础研究。
——引导重点学科优势更加突出。我省“双高”建设计划提出,遴选10个左右高峰学科、40个左右优势特色学科强化建设,要立足各自学科建设实际,优化资源配置,着力建设一批特色优势学科,推动研究生教育筑高峰、树品牌。
——鼓励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创新发展。要主动布局一批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等学科专业,在信息、生命、制造、能源、空间、海洋等领域建设一批新兴交叉学科。坚决打破学科壁垒和行政壁垒,创新学科组织和运行机制,创造更多竞争优势。
(二)深化开放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要整合各类资源,坚持产学研用一体化,推进培养模式改革,增强人才综合素质。
——深入推进科教协同育人。以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支撑研究生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和前沿性科学研究,实现科教优势互补、深度融合,构建协同育人新模式,提升研究生知识创新能力。
——加大产教协同育人力度。要推动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围绕产业关键技术、核心工艺和共性问题开展实践研究,建立产业(行业)导师制度,探索定制化人才培养。要分类建立产教融合育人联盟,大力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形成研究生教育和行业企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和扩大国际交流合作。要与国外高水平大学通过联合培养、合作科研、实验室共建、学位互授联授等形式加强研究生双向交流。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探索“专业教育+国际教育”模式,着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人才,提升研究生教育国际影响力。
(三)夯实关键基础,加强导师队伍建设。要按照“四有”好老师的标准,着力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本领过硬、素质优良的导师队伍。
——在提升育人能力上下功夫。切实抓好导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导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认真履行教书育人职责,真正成为研究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健全导师培养机制,完善多层次培训体系,畅通能力提升渠道,全面提升导师综合素质和能力。要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导师的第一标准,进一步完善师德负面清单和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
——在严格岗位管理上下功夫。要严把入口关,严格选聘标准,更加注重考察政治素质、师德师风、育人能力和培养条件等,把符合条件的优秀教师选聘到导师岗位上来。要强化岗位管理,明确导师岗位权责,全面落实导师职业规范,加强日常监督管理,跟踪了解师德表现、学术水平和培养质量等情况。要建立导师资格年度审核制度,从制度上破除导师资格终身制,切实激发导师的动力和活力。
——在完善激励机制上下功夫。要健全激励示范机制,充分发挥评价考核的教育、引导和激励功能。要健全领导干部联系导师制度,主动帮助导师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努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四)健全体系机制,强化育人质量管理。要建立全方位、全周期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经得起各方面的检验。
——构建全链条质量保障体系。加大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力度,以培养单位为主体,着力构建高标准、前沿性、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的课程体系,充分发挥课程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重点抓住实习实践、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学术成果评价、论文评阅和答辩、学位评定等关键环节,建立责任清单,明确培养标准,落实全过程管理责任。健全预防和处置学术不端机制,把学术道德、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作为必修内容纳入培养环节。
——完善省级常态化评估监督机制。统筹运用合格评估、质量专项检查、学位论文抽检等手段,加强对培养制度及其执行的评价诊断。开展研究生教育综合评价,将评价结果作为经费拨付、招生指标分配以及其他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强化问责问效,加强管理环节督查,对培养质量低、管理环节问题多、师德师风和校风学风问题突出的单位,将严肃处理,直至撤销学位授权。
——健全科学评价机制。要聚焦人才培养成效、科研创新质量、社会服务贡献等核心要素,根据不同学位层次、不同学科专业、不同学位类型,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提高评价的针对性、科学性。
作者:特约通讯 蒋文莉 梁强
编辑: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