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攻坚进行时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教研医融合发展“提速升级” 乘势聚力创“一流”
发布时间:2020-11-28 12:55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2020年11月刊作者:特约通讯员 任纬兵 A+A-
-分享-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济南主校区

9年9月8日,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来到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进行实地调研,提出了“培育一流学科、打造一流平台、集聚一流人才、多出一流成果,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应用研究型一流大学”的目标任务。一年多来,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紧扣“四个一流”,加强顶层设计和长远谋划,“四个一流”建设目标“落地有声”,教研医融合特色凸显,加快建设一流医科大学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

 下好先手棋,做强“四个一流”,赋能一流医科大学发展

 今年10月22日,全国博士后医学与交叉学科前沿论坛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2020国际青年学者论坛在学校举办,来自美、英、意、韩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地区以及国内50余所重点大学、知名科研机构的海内外青年才俊踊跃报名,109人参加线下论坛,2100余人参与线上论坛。

学校倾力打造国内一流、全省最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中心,Ⅰ期工程即将投入使用,占地1万平方米,提供40多个标准实验室及相关配套设施,可满足不同需求的科研团队使用的,拥有价值近亿元、50多台(套)大型科研仪器平台。目前已经有20多位领军、拔尖人才签约入驻。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取得了一些进步。比如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的学科由1个增加到3个,ESI综合实力进入全国高校百强,位列全国独立设置的医学院校第13位、山东省属高校第2位。临床医学学科位列全国独立设置的医学院校第11位、山东省属高校第1位。仅从成绩来看,我觉得实现了初个高峰,看到了希望。”谈到这些成绩,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常务副书记韩金祥显得底气十足。

科学谋划、多措并举,抬标杆、扩视野,追卓越、创一流,这是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积极落实“四个一流”工作目标的生动写照。

———培育一流学科,巩固 “龙头”地位。实施学科提升计划,构建以一流学科为引领、优势特色学科为主体、基础性学科为保障、特色交叉学科为亮点的多学科竞相发展、相互支撑的学科发展新格局,打造更多学科高峰。

今年3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顺利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新增临床医学一级博士学位授予学科。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生物与生物化学3个学科稳居ESI排名全球前1%,全球排名稳步上升。医学技术学科上榜2020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在2019年度中国医学院校科技量值排行榜中,学校全部学科共计31个,以及附属医院30个学科进入全国前100名,12个学科位居山东省第1位,其中眼科学、内分泌病学与代谢病学两个学科进入全国前10名。临床医学、医学影像技术、护理学3个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5个专业入选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在省属医学院校中位居第一。

———打造一流平台,构建科研高地。以院士团队为依托,重点打造高水平研发平台,发展培育协同创新平台、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际联合实验室,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构建科技创新载体,完善高质量孵化育成体系。

一年来,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新增山东省工程实验室10个、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1个。现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卫生健康委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重点实验室等省级以上科研创新平台50余个。积极与济南市对接,参与山东省首批布局的4个省实验室中其中一个的建设;与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成立“山东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产业技术研究院”,致力于建设国内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模式动物研发平台和模式动物资源库。

———集聚一流人才,形成“拳头”优势。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引育并重”原则,实行PI制、年薪制、柔性引进等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引进管理机制,出台人才激励政策,为吸引优秀人才“衔枝搭桥”。

科技创新的竞争说到底是科创人才的聚合竞争。仅在2019年,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就投入近1亿元,引进领军类、拔尖类急需人才和海内外优秀青年人才88人,疫情防控特殊时期,通过网络招聘等灵活方式,已评审、引进高层次人才69人。

在积极搭建平台揽才的同时,重点培养学科带头人、专业接班人、青年业务技术骨干,助推相关层面人才进入国家高层次人才行列。新增国家级层面人才11人,省部级层面人才27人。

———多出一流成果,实现创新突破。制定学术提升计划,资助建设创新团队,建立跨学院、研究所、医院的协同攻关和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形成若干多学科攻关群体和跨学科平台,争取更多国家重大科研项目。

截至目前,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新上国家级项目200余项;张福仁研究员领衔完成的科研成果已通过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初评;发表SCI论文2000余篇,总影响因子5500,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50项;获省科学技术奖22项,其中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3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积极开展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完成病毒核酸样本基因组测序,牵头开展山东省“新冠肺炎疫情应急技术攻关及集成应用”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加快推进生物医药和天然药物研发,与企业共同开发的药物“注射用艾司奥美拉唑钠”成功上市。

 抓住“根本点”,强化立德树人,夯实一流医科大学根基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26家附属医院的260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100余名医护人员参加省内重点地区疫情防控,展现了医务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今年2月15日,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疫情防控、青春向党”网络思政课正式开讲。教研室专门录制《战疫情之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时代新人要以民族复兴为己任》《我们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教学视频,结合央视《战“疫”力量》等视频资料,让大学生开展“‘战疫情’之医学生的历史使命与担当”线上专题讨论,引发了学生的共鸣,给他们上了一堂有温度的思政课。

大学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围绕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创新性构建思政教育内容体系,不断健全思政教育课程体系,着力解决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两张皮”问题,让各类课程都上出“德育味”。实施“线下课堂教学+线上教学”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军地联学、建设校外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与省委讲师团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基本形成“三全育人”的大思政工作格局。

打造精英人才培养模式是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在育人工作中的又一创新。2019年开设的临床医学国际班,目前共招收77名优秀学生。该班由院士和著名学者担任荣誉班主任、首席教授,聘请国外教授全英文授课,并设立专项奖学金和科研基金,实施本硕贯通培养。“临床医学国际班只是一个试点。如果效果好,会再推广到其他专业,比如影像,这是学校特色。还有药学、生物技术、生物,都可以办国际班。”韩金祥说。借鉴这一成功模式,2020年,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又新设生物医学科学泰山班。该班依托济南主校区生物医学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除了生物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泰山班”的学生还将系统学习基础医学和临床疾病相关知识,特别是科研能力将得到强化训练。与此同时,学校还与省医疗保障局合作共建全国第一个医疗保障学院和医疗保障研究院,成立药学与制药科学学院(药物研究所)等5个科教融合学院,通力打造一流人才培养平台。

创新的培养模式带来的是高质量的“产出”。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学生在临床技能大赛、医学影像技术实践技能大赛、运动康复专业学生技能大赛、公共卫生综合知识与技能大赛等各类全国技能比赛中多次荣膺团体特等奖、一等奖,充分彰显了山一大学子过硬的专业素质与综合能力。

 落脚“为民点”,助力“健康山东”,彰显一流医科大学优势

 2019年10月13日,济南泉城广场上人头攒动,5000余名市民现场“求医问药”。这是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组织开展的“守初心担使命服务百姓健康”大型义诊活动。各附属医院结合自身优势学科和专业,聚焦常见病、多发病,选派百余名经验丰富的医生,现场开展疾病诊疗咨询、医学知识普及宣传、免费体检测试等义诊服务,为广大市民和群众开通了一趟“健康专列”。这也是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落实省委书记刘家义调研时提出的“把大学和医院办到人民群众中”的生动实践。

新的形势决定了未来一流医科大学应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成为支撑“健康中国”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实施“附属医院协同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做“科教融合的标杆、产学研结合的示范和体制创新的典范”这一目标要求,根据人才培养规模、科学研究和医学生临床实践教学需求,积极开展医教研融合以及战略合作,引导附属医院科学化、特色化发展,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

目前,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中,附属省立医院、附属肿瘤医院进入复旦大学中国医院排行榜全国百强,7个专科进入全国前十或获提名;附属肿瘤医院质子治疗中心项目顺利封顶,创建全省首个儿童肿瘤科,填补我省儿童实体肿瘤治疗空白;第一附属医院获批国家呼吸临床研究核心单位和国家高级卒中中心单位,新引进我省首台第四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首批通过国家消除疟疾省级终审评估,实现山东消除疟疾目标。下一步,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还将积极构建医联网,打造智慧医疗平台,在系统内实现医疗机构数据技术共享、一网通办,为更多患者提供高水平、同质化诊疗服务。

“健康产业也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增长点,我们想抓住这个增长点为山东省做一点事,我觉得这就是‘在山东,为山东’的一个具体体现。”韩金祥说。围绕医养健康产业,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积极探索与地方政府、大型医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合作共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加快与济南市、泰安市开展大学省市共建,与日照、淄博、滨州、青岛、临沂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人才培养、研发中心共建、医疗大数据建设、乡村医生培训等方面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合作,推进地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速升级;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和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致力于病原微生物和临床生物技术相关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及感染与健康领域科技创新,加快高新科技成果转化,打造山东医学科学领域集一流园区、一流人才、一流成果于一体的健康科技高地。

找准“发力点”,坚持党建统领,增强一流医科大学韧劲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党委牢固树立“抓党建就是抓全局”的理念,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持续巩固教育成果。坚持“在山东,为山东;名第一,做第一”发展定位,创建“一体化管理、板块化操作、扁平化实施”管理模式,谋划制定十年事业发展规划,增强发展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持续性。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鲜明导向,创新干部选拔机制,着力体制机制创新,进行干部聘任聘用、全员竞聘、聘任高水平海内外专家担任教学机构负责人、实行与国际接轨的管理模式———理事会监督指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等一系列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出《人才引进(提升)计划管理暂行办法》《本科创新人才培养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创新机制,为事业快速发展注入新活力。全力推进济南主校区建设,目前,已有4000余名师生顺利入住,为学校进一步优化办学布局、拓展办学空间、提高办学效益,加快建设一流医科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者:特约通讯员 任纬兵

编辑: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