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评价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指挥棒,决定着教育发展方向。10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这是新中国首个教育评价系统改革文件,是指导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总体方案》以立德树人为主线,以五“破”五“立”为导向,以党委和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社会5类主体为抓手,以协同推进为路径,树立了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明确了新时代我国教育评价的总体方向和根本遵循。《总体方案》对于扭转短视行为、功利化倾向等教育评价导向,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评价改革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关键举措。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鲜明地指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高质量教育体系对学校办学质量、教师教书育人质量、学生成长成才质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具体实践需要系统化的方向与标准。《总体方案》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重点突破教育评价顽瘴痼疾的基础上,分类别分层次系统性设计了教育评价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具体实施路径,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供了航向。教育评价改革也是深化教育质量管理改革,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需要。在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与“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探索教育管理服务于教育质量的新路径与新方法,已成为教育治理关注的重要课题。《总体方案》以5个层面22项任务对教育评价改革作出了顶层设计,为教育治理提供了有力抓手。
为贯彻落实《总体方案》,教育系统要守正创新,既要破除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桎梏,又要结合实际探索出具有时代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的教育评价体制机制。
一、准确把握教育评价改革的宏观形势
从国际形势来看,教育和人才的竞争日益激烈。《建议》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的竞争亦是人才的竞争。为适应当前国际形势,需要深化教育评价改革,进一步盘活人力资源,释放人才创新活力,提升创新能力。
从国内发展格局来看,高质量教育需求更加多元。“十四五”时期,我国将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的发展格局需要源源不断的人才供给,这对高质量教育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高质量教育必然需要与时俱进的教育评价。
在教育评价改革中,我们要深刻认识复杂的国际局势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清醒认识国内社会发展带来的新矛盾新要求;立足于教育事业,把握教育发展规律,应对教育评价中的各种挑战,构建教育评价新生态。
二、深入贯彻党中央对教育评价改革的决策部署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必须深入贯彻党对教育工作的决策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于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和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体现了党和政府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坚定意志和决心。
《总体方案》要求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教育评价改革实践中,要深入贯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宗旨,要在各个阶段的德育目标设计中对此作出价值引领,要在评价内容中体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况。从目标设计到具体实践,落地落实党中央对教育评价改革的决策部署。
三、转变科学主义范式的评价模式
科学主义范式的评价模式凸显工具主义、绩效主义和功利主义,虽然在规模扩张上能够“快速超车”,推动“学术GDP”的繁荣,但僭越了教育的本质,违背了教育的内在规律,忽视了教育的人本价值,催生了“五唯”问题。《总体方案》以问题为导向,提出了破“五唯”,扭转功利化教育评价导向。为此,探索转变科学主义评价范式、遵循知识生产规律的学术评价模式已成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所必需的理论自觉和现实需要。
首先,转变政府职能,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政府将人才评价的职能下放到高等学校或第三方机构,规避外部评价替代内部评价的弊病;加强对学术评价的引导与指导,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学术生态;建立立体化、网格化、智能化的学术评价体系。
其次,注重过程性评价。从评价维度上,要高度重视并尊重研究者的精神思考和在学术研究上的情感投入、精力投入以及意志品质等内隐性的因素,而不仅仅以最终的成果数量作为考评砝码。从评价机制来看,提倡用“互动”和“对话”的方式推进过程性评价,学术评价主体要与被评价主体建立常态化对话,形成有效互动,了解学术探索进程,克服“轻视知识生产过程”的评价弊病。从评价范式上,将过程性评价作为学术定性评价的重要参考,以弥补学术评价中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难以兼顾的欠缺。
再者,探索多元差异化评价。对学术评价对象进行分类评价,避免一把尺子量到底,使学术评价标准差异化;积极探索多种形态的学术评价载体,强调异质性,打破过分倚重期刊评价的单一机械模式,实现学术评价样态的异质化。
四、创新构建数字化、智能化的评价系统
充分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方法破解教育评价瓶颈,落实《总体方案》提出的“创新评价工具,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工作部署,构建易于操作、易于整合、具有可持续性的电子化评价考核系统。
一方面,整合系统。将绩效考核系统与人事基本信息管理、工资发放系统等整合在一起,便于工作人员的统计和绩效待遇的发放。定期更新电子化评价考核系统,及时将新进职工和新制定的规章制度纳入该系统。
另一方面,建立电子信息确认程序。设置计算机系统签字流程,参与考核的人员需要本人、直接领导、上级主管部门共同完成每一个步骤的电子签字,否则,评价考核待遇无法兑现。数字化、智能化的评价系统,能够为考核工作、查看历史考核结果提供便利,也有助于督促考核与被考核双方及时且保质保量地完成考核工作。
(作者简介:张茂聪,山东师范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处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者:张茂聪
编辑: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