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也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山东省教育厅日前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提出,“十四五”期间,围绕国家和山东省高质量发展需求,结合高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起全员参与、协同推进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全面覆盖、类型丰富的课程思政内容体系,全程育人、相互支持的课程思政实施体系,推进山东高校课程思政向纵深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以《实施意见》为指导,高校应加强顶层设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发挥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真正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高校党管教育的“一把手”工程、教学改革的系统工程和教育管理的创新工程。
一、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党管教育的“一把手”工程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载体,解决的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体现在高校立德树人的具体工作中。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我国高校承担的共同使命。”高校党委要准确把握课程思政建设的政治导向,切实把课程思政建设放在特殊重要的地位,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紧紧抓住“大思政”教育主线,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学校上下联动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模式,坚持不懈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一切教学工作的生命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重要会议,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这些重要讲话为高校党委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课程思政建设是学校立德树人的战略举措。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一切工作的根本。高校要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围绕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推进教学改革,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入专业课程和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构建课程思政建设的“三全育人”大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教学改革的系统工程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目标是立德树人,核心是融合思政知识与专业内容,关键是课堂教学和课程设计。
(一)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这“六个下功夫”是以立德为重点,德育先行,从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指明了育人育才的着力点。首要的是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以培养能肩负起民族复兴时代重任的学生为着眼点,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四个自信”。此外,还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和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让学生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扎扎实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价值引领融入知识传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
思政育人应贯穿人才培养始终,构建从思政元素挖掘到课程思政建设体系,再到专业思政建设体系,最后建成完整的学科思政构架,实现育德育才一体化,探索一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
重构课程知识体系。课程思政建设要求深入发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讲好中国故事,紧密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内容,进行系统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包括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结合不同专业和课程在思维方法上的差异,系统梳理课程教学内容,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分析专业课程知识结构、内容关联,构建专业课程思政知识体系;结合学科专业和学习层级,分析专、本、硕、博不同层次、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结构以及学习能力等,分类分层建设,重构专业课程内容体系,构建课程思政知识体系。
优化人才培养体系。结合课程的学科专业特点和育人要求,突出专业和行业课程思政特色。一方面,按照公共课、专业课、实践课三类课程的属性,横向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另一方面,针对不同学科,按照文史哲、经管法、教育学、理工、农、医、艺术等七大学科门类纵向建设课程思政。比如,教育学学科类的专业教育,尤其是以师范教育见长的高校,课程教学应围绕培育未来教育系统工作者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突出师德师风教育,加强德育知识的提炼,挖掘古今中外著名教育家的理论修为和育人故事,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理想;培养学生传道情怀,提升学生解惑能力;把家国情怀与对教育事业的奉献、对学生的爱相统一,自觉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培养学生争做“四有”好老师。又如医学专业或者以医学见长的高校,课程教学中应注重医德医风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切实加强医者仁心教育,既要培养学生具备精湛医术,又要引导学生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提升综合素养和人文修养,提升学生依法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做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让学生理解并践行我党提出的“大健康”理念,把人民健康置于“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地位。
(三)构建“三全育人”是实现课程思政建设的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而要实现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融合协同发展,就必须发挥教师队伍是育人“主力军”、课程建设是育人“主战场”、课堂教学是育人“主渠道”作用,筑牢课程思政建设的“三全育人”大格局。
发挥教师育人“主力军”作用,推动全员育人。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是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的实施者。优秀的教师,不仅是“授业者”,还是“传道者”。提高教师思政育人意识和课堂实践能力,才能发挥育人“主力军”作用。目前,“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已被纳入山东省高校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从制度上让学术水平高、治学严谨的教师投入教育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展现出的严谨治学的作风及其人生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求实、敬业、奉献等品质的形成。
发挥专业课程育人的“主战场”作用,实现全方位育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和痛点是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要深入梳理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关联、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有机嵌入课程设计、教学大纲、教案编写、作业考试等教学设计的各个方面,重构课程内容体系,实现专业知识和思政内容水乳交融;要结合不同专业课程特点,通过形式多样的知识载体,渗透到不同类型不同学科不同特征的课程中,构建德智体美劳全方位育人的课程思政建设体系。
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实现全过程育人。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思政意识和能动作用,将富有价值塑造的隐性知识有机融入专业知识的传授中,使课程思政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结合课程思政建设与专业特点,创新课堂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研讨式以及反转课堂等形式,深化学生对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融合理解,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将思政知识贯穿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实习实践等各教学环节;结合当前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和生活方式,坚持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校内与校外等形式多样的课程相结合;畅通课堂渠道,运用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辅助课堂知识的呈现,将优质线上课堂、云课堂等资源共享,延伸课堂主渠道的育人功能。
三、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教学管理的创新工程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又是学科专业教学,涉及党政工团等各个部门。建设过程中,必须更新教学管理理念、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教学评价体系才能保障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顺利推进。
更新教学管理理念。坚持统筹协调与分类指导,突出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特色。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而不同院校因在学科专业、历史积淀等方面存在差异,必须统筹协调资源,保障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分类指导,让不同学校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和学科专业特点,大胆探索实践,突出特色,让课程思政案例鲜活、充满生机。如,师范类、医学类、工科类、农学类等高校结合学科行业特色、本地区文化传承、学科积淀,建设适合自身、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建设体系。同时,高校紧密结合地方文化,发挥高校优势,为地方建设具有思政教育价值的资源、平台等。山东省充分挖掘红色革命文化,有些高校将革命战争年代题材作品编成舞剧,如《乳娘》《红嫂》等,不仅是全国高校红色教育的样板,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优秀成果。
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坚持专业发展与思政工作协同育人,促进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同向同行。创新课程思政建设“主战场”的管理方式,实现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共同参与。创新课堂管理手段,将思政内容的价值导入与专业知识的理论实践一体呈现。协同管理专业课堂的育人平台,让专业教师既教书又参与育人管理。结合学校驻地的红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典型人物等,与地方政府、相关企业以及当地其他高校等共建共用共治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基地。
创新教学评价机制。坚持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与激励机制同步建设,发挥绩效评价的指挥棒作用。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推动全面教学改革的系统工程,其建设质量影响甚至决定着高校的学科专业、教学资源以及师资团队的建设质量。因此,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建立健全多维度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高校“双一流”建设、本科评估、“双万计划”、“四新建设”、专业认证、“双高计划”等工作的监督评价和评估中的重要内容。高校要把课程思政建设的激励机制体现在评优评先、绩效考核和岗位评聘等各项考核评价中。通过选树课程思政建设示范项目,包括课程设计、团队、平台等典型,发挥“传帮带”作用,全面开展课程思政建设;鼓励并支持“名学者”“名教师”领头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对此,中央和各地方都相继开展了各类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比如,在2021年全国首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明确要求参赛作品和现场展示中要体现课程思政建设内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设置的重大招标课题“‘大思政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是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难点和前瞻性问题的研究;山东省2021年开展了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名师团队、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重大专项招标课题等工作,有力加快了山东省课程思政建设的步伐,激发了高校教师和团队的建设热情。
四、结语
高校要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以专业课程为切入点,汇聚一切育人力量,常抓不懈,在久久为功中守正创新,不断提升思政教育质量,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简介:马英红,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者:马英红
编辑:扈美辰
审核:王 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