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教育厅《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中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要坚持分类建设,注重精准施策,紧密结合专业类别和课程类型,分类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发挥好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打通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融合的“最后一公里”。这些表述,准确地揭示了高等学校育人工作中知识传授和价值引导之间的统一关系,深入阐述了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主体、专业客体、课堂载体三者环环相扣、目标一以贯之、部署连续递进的一体化推进要求。
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要在课程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要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各高校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协同推进,精准施策,打造经管法课程思政教育“山东模式”。
一、系统设计,突出经管法课程思政育人导向
(一)抓统筹推进和规划引领,促进上下联动和左右贯通,增强“凝聚力”
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结合办学定位、办学传统和办学特色,深化巩固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通识课等课程领域,尤其是经管法课程领域的思想引领作用。因此,形成学校、院系、教师“三位一体”、三方联动的体系完整的顶层设计和层层落实机制将成为破题的关键。
一是加强统一领导: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力、凝聚力、号召力,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双管齐下、教学统筹规划、部门协同配合、院系落实推进”的课程思政育人合力。二是注意上下联动:实现学校、院系、教研室的纵轴延伸,环环相扣,分级联络,以课程思政作为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有效载体,加速育人模式的专业化推进和实效性融入。三是实现左右贯通:形成校际、院系、教研室之间的横向贯通,在共建、共享、共惠中形成思政教育内生动力。四是追求整体协同:注重方案协同、落实协同和效果协同,只有全校一盘棋,优化资源配置,举措系统集成,才能真正实现育人的提质增效。五是创新“三全育人”: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带动“三全育人”地方化、时代化和专业化,以“全员参与、协同推进”的工作体系,“全面覆盖、类型丰富”的研究体系,“全程育人、相互支持”的实施体系等思路,推进财经类高校课程思政的纵深发展和体系化改革。
(二)抓精选培育和精准施策,形成示范引领和品牌特色,提升“战斗力”
各类课程与思政元素的自然契合度差异很大,根据《实施意见》要求,应在具体建设中坚守以下原则:一是“成熟持久”。“分类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形成重点任务有聚焦、重点群体有关注、重点领域有侧重、薄弱环节有补充的成熟而持久的制度。二是“蹄疾步稳”。“坚持优势特色,打造山东品牌”,“坚持示范引领,注重积厚成势”。不论是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示范课程典型经验的凝练,还是“植入大学生文化基因”的课程思政品牌的树立,都要做深做实,困难要逐个克服,问题要依次解决,做到蹄疾而步稳。三是“善作善成”。精选培育典型课程凸显示范课程的标杆性,教师素质要过硬、教研能力要精湛、育人水平要高超,能做到将思政之“盐”巧妙融入课程之“水”,让更多学生产生对课程思政的同理和共情,凝聚师生和社会的智慧、力量,善作善成,努力把育人理想变为现实。四是“突破藩篱”。课程思政工作要想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必须深化主要领域的改革,突破传统经管法教学固化的藩篱,激发和凝聚思政教育创造力,“才能真正破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二、分步实施,打造经管法课程思政山东品牌
(一)全面覆盖,普遍建设
高校要遵循“知情意行”的德育顺序。一是引导认知:在巩固专业认知的基础上协调共性和差异、缓冲意愿和现实的矛盾,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研习引导技巧、优化引导环境、提升引导效果。二是贯通情感:用真情实感打动学生,例如,向法学专业的学生讲述法治英雄“以法为器向疫情宣战”“以笔为戎讨伐不公”的事迹,在管理学授课中,以国学教东方管理智慧、以党史教组织管理经验、以实践教自我管理理论。三是锻造意志:培养大学生“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的斗志,“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意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心志。四是躬行实践:“知”是“行”的基础,“行”是“知”的深化,知行合一,引导学生在可观、可感、可触的鲜活时代背景下把专业知识学懂、学深、学透,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用脚踏实地的行动书写壮丽人生。
(二)重点培养,示范引领
以“财经方略”“管理智慧”“法治中国”等主题式经管法专业思政教学设计思路,推进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教学研究示范中心、示范智库的建设工作。进行重点聚焦:探索课前价值引导、课中价值嵌入、课后价值巩固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丰富以专业需求为主导、三个课堂为载体、多元教学法为抓手的创新教学路径;打造以名人故事涵养家国情怀、以专业成就传播人文精神、以实际问题激发创新热情的专业课程思政资源。
(三)凝练成果,形成品牌
通过举办“第一思政课堂”,创新“空中课堂”,探索创新创业实验课FILMS在线教学模式等,紧扣新财经人才培养实际,聚焦课堂革命,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水平。以名师课程为抓手分别建立管理类、经济类和法学类课程思政“领航体系”,“着力打造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山东品牌”,讲好专业故事,提升专业内涵,以协同创新和系统集成为手段,实现思政教学整体优化。
三、协同推进,落实经管法课程思政育人成效
(一)全年贯通教师成长
以《实施意见》要求的“建强课程思政教师队伍‘主力军’”为工作重点,要发挥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定期发布省内外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优秀案例,组织开展学术讲座、示范公开课观摩、优秀教案评选、优秀成果展示等活动”,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落实到平凡、细微的教学管理之中;加强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训,以工作坊、沙龙等形式,以分区域、分学科的活动思路,制订和实施教师课程思政建设培养培训计划;完善集体研讨制度,将推动课程思政本硕博一体化建设作为重点内容和特色方向,使经管法各学科形成学术共同体,兄弟学校结成联盟,通过虚拟教研室完成共学共研和共商共享。
(二)全面融入培养环节
紧密结合办学特点和教育规律,将课程思政落实到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创建“三张表单”:一是“思政元素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凝练专业思政元素,编写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指南;二是“教学设计表”,从教学目标、教材选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实现思政和专业元素的对接;三是“教学实践表”,教师应把每门课、每堂课的实践思政内容作出设计和备案,尤其要注意红色实践教育活动的融入。
(三)全程配套教学评价
厘清课程思政的功能性与其他思政路径的辩证关系,阐明教学设计、组织构成和评价体制对于课程思政的正向影响,打造课程思政三级示范标准和效果评价体系。在高校层面,将立德树人成效和“双高”建设、“双一流”建设、专业认证等考核评价紧密融合;在专业层面,结合教学规律、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建立主题式课程思政建设示范专业标准;在课程层面,全面考察课程是否将思政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思政育人手段和方式是否入脑入心。
擘画未来,应以《实施意见》为指导,深入研究各项工作的关联性和改革举措的耦合性,使高校课程思政工作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
(作者简介:陶虎,山东财经大学副校长,经济学博士,教授;张澜,山东财经大学教务处副处长;王莉莉,山东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作者:陶 虎 张 澜 王莉莉
编辑:扈美辰
审核:王 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