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思想和理论指南,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具有很强的科学指导性和最高权威性,必将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取得新发展;全会精神为新时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明了方向、开辟了研究新领域、提供了根本遵循。本文结合山东师范大学办学治校实际,就如何将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中,不断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高质量发展,谈几点认识体会。
一、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根本指导地位,确保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正确政治方向、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理论创新是百年来党在奋斗中总结出的宝贵历史经验之一。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必须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回顾百年党史,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所决定的,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和逻辑所决定的。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灵魂所在、优势所在。
《决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就是要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各领域各方面,贯穿课题研究、成果产出、成果评价、学术论坛、学术交流、平台建设、团队建设、期刊建设各个环节,切实把好意识形态关口,筑牢意识形态坚强阵地,确保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必须坚持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不断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核心竞争力和学术影响力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只要我们勇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就一定能够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正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形成自身特色的现实素材,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的自身使命。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强化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立足中国实际、根植中国实践、聚焦中国发展、正视中国经验、围绕中国问题,解释中国发展逻辑,并且通过强化基础研究,创造出标识性的概念、原理、方法,凝练学术思想和学术观点,创新学术话语和学术表达,着力提升原创性的学术研究能力。
一是重视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科化、学术化、学理化的深度研究。《决议》全面总结了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并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时代条件、理论渊源、实践基础,深刻阐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华文化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决议》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八个明确”的基础上提出“十个明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作了进一步提升和概括。为此,山东师范大学将充分发挥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优势和研究基础,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齐鲁文化研究院、山东高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山东省“四史教育”研究院、党史党建研究院等平台,从不同学科角度出发,分领域深化拓展对“十个明确”的学科化、学术化、学理化的深度研究,产出一批高质量的有影响的重要研究成果。
二是深入研究党的百年奋斗取得的重大成就、重大意义和宝贵历史经验。《决议》是一篇马克思主义光辉文献,深刻而鲜明地回答了历史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和未来之问。《决议》用“党是什么、党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解释百年奋斗,用百年奋斗支撑重大成就,用重大成就确证历史意义,从历史意义提升历史经验,以成就贡献支撑“两个确立”,用“两个确立”确保强国复兴,并在新时代赶考路上对全党发出伟大号召。对这些重要内容,山东师范大学将深入系统地研究,聚焦“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建设,立足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文学、历史学、教育学等学科的深厚研究功底和形成的优势特色研究领域,实施原始创新引领工程,全面构建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创新平台体系。并不断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强化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建设,组建学科交叉的高水平研究团队,打破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之间、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壁垒,形成以问题为中心的科研管理模式,实施创新团队建设工程。同时,不断提高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立项能力,着力推出具有重大学术创新价值和文化传承意义的标志性研究成果,切实提升学校科研核心竞争力和学术影响力。
三、必须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回应社会发展重大关切,不断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应用对策研究能力和水平
立足时代、关注现实、回应关切,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根本动力。《决议》明确提出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重要要求,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我们要立足新时代新阶段新征程,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加强应用对策研究,用以高端智库为代表的高水平成果引领社会发展。
下一步,学校将全面实施《山东师范大学新文科建设实施方案》和《山东师范大学智库建设实施办法》,依托学校智库研究中心,发挥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资源优势,对接全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实施,加强立足学科领域的特色新型高端智库建设;完善多层次、多元主体推动的决策咨询制度,在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高水平智力支持;完善智库管理服务,改革智库人才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提升智库成果的影响力和贡献度;积极培育高端智库研究人才,鼓励开展实证研究,推动通过跨学科合作解决重大战略问题,打造学校智库品牌;积极推动新文科建设,以教育综合评价改革为契机,创新科研组织,改进研究方法,不断促进成果转化和应用,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我省“八大发展战略”及实现“三个走在前”,为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和推动“双一流”建设提供科研支撑、贡献科研力量。
(作者简介:万光侠,山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作者:万光侠
编辑:扈美辰
审核: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