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并且提出了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六个方面的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充分说明了教师在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为新时代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办好思政课,需要教师旗帜鲜明讲政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师要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思政课教师的首要标准。
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一要“真懂”马克思主义,努力提升自身理论素养。思想政治理论课重在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潜移默化和有效引导,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二要“真信”马克思主义,有坚定的理想信仰,努力成为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者和引领者。三要“真用”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解决关注和困惑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提高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的理论自信和行动自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有问题意识,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在“创设问题—引导大家分析问题—师生合作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
二、办好思政课,需要教师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努力提高授课的学术含量和学术水平,坚持用学术讲政治。
思政课教师要努力提升用学术讲政治的能力和水平。课堂讲学理,就是要以理服人,在课堂上结合每门课程的具体内容,从学理上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内在逻辑、科学内涵和独特价值,逻辑推理上要丝丝入扣、层层递进,通过透彻分析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思政课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理论素养,夯实学科基础,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阐释好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方面实践,正确地为青年学子传道、授业、解惑,切实增强广大青年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帮助广大学生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治国理政的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的精神力量。
用学术讲政治,要求具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思政课教师要认真研读马列经典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原原本本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思政课教师要关注学术与学科前沿问题,研读学术专著和论文,搜集学术资源,加强调查研究,向实践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站在时代的高度、理论的高度、历史的高度,通过“研究型教学”,增强教材的理论性和学术性,提高讲授的逻辑性和批判性,给学生呈现一个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多维视角,把课堂变成碰撞思想、启迪智慧的互动平台,让学生主动地“坐到前排来、把头抬起来、提出问题来”,这样才能真正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办好思政课,需要教师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教师思维要新,要不断创新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切实增强自身功力,增强解疑释惑的能力。当前,有的思政课教师专业基本功不扎实,影响了教学效果的实现。从事“原理”教学的教师没有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从事“概论”课和“纲要”课教学的教师没有通读《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领袖著作,讲课自然没有底气,讲课内容难以让学生认同与信服;有的思政课教师讲课功力欠缺、表达水平有待提高,仅仅满足于把教材内容复述给学生,没有任何的讲课艺术和技巧可言,教学方法也鲜有运用,造成课堂氛围沉闷,教学效果不佳。
解决教学基本功不足的问题需要多措并举。一是思政课教师要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加强学习相关基本知识,厚植理论功底;二是发挥标杆效应,通过教学评测和专业素质认定,评选出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名师,让他们成为“影响力人物”“教学标兵”,并承担起培养青年教师的重任,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对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多加指导,努力使他们成为素质高、能力强的思政团队的一员;三是加强教学技能培训,包括新媒体手段的运用、教学方法的创新、课堂技巧的把握等,使思政课教师的“道”和“术”同步提升,实现存“道”与精“业”的统一,使思政课教师不仅是功底深厚的理论者还是经验丰富的演讲家。
四、办好思政课,需要授课教师的倾情投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要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十分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以真情换真知,努力提高情感投入,讲有温度的思政课,增强课堂的亲和力、感染力,真正做学生心灵的工程师。
思政课教师要努力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一名优秀的思政课教师,必然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高尚的职业道德、良好的理论素养、先进的教书育人理念、高超的教学水平,唯如此才会给学生带来终身受益的影响。可以说,思政课教师的个人魅力和情感投入,对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具有举足轻重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思政课要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需要教师不断散发道德感召的示范性人格力量,需要教师展现出催人奋进、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
五、办好思政课,需要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师资队伍紧缺已经严重制约了思政课的实效性。全国多数高校难以达到教育部规定的1:350的师生比配备标准,有的学校思政课教师缺编三分之一甚至一半。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规模较大,教学组织和管理难度加大,课堂效果不理想。教师数量不足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有的教师疲于应付,很难有时间深入研究教学内容、钻研教学方法。
解决师资短缺是办好思政课的当务之急。做好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是思政课教师的事、学校的事,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一是提升认知高度。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办好思政课要强化学校党委主体责任,各级党委特别是学校党委要从讲政治的高度看待思政课,要高度重视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出台切实举措落实落细,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二是加强师资培养。扩大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加大马工程“骨干人才专项计划”培养力度,有条件的高校增加师资博士后招收数量,尽快培养更多优秀教师充实到思政课教师队伍中。建设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三是强化职业培训。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教育培训,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不断提高思政教师的政治、思想和理论水平,真正锻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师资队伍,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六、办好思政课,需要建立不合格教师退出制度
建立顺畅的教师流动与退出机制是办好思政课的现实需求。
首先,严把进口关,从源头上净化教师队伍。要切实加强新进教师的资格准入审核,对其政治信仰、专业知识、教学方法、道德品质等进行全方位考察,真正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其次,健全评价考核机制,形成发展内驱力。完善的考评和职称评定制度可以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考核评价要将学术研究和课堂教学综合考量,鼓励教师既钻研学术,又站稳课堂。在职称评定中区分不同岗位特质,有针对性地向课堂教学倾斜,形成鲜明的导向,使思政教师努力实现自我转变,主动提升学习力,切实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与教学能力。再次,疏通出口关,探索建立思政课教师退出机制。对科研水平不高、教学成果不突出、学生满意度不高的教师要通过相关制度设计,让其转岗或者调整至其他岗位,从而退出思政课教师队伍,让能者上、庸者下,形成流动的岗位评聘机制。
作者: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李安增
编辑: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