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关于推进新时代山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解读
2019年4月19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山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精神,更好地服务于“走在前列、全面开创”总要求,绘就了新时代山东高等教育创建一流大学、打造一流学科专业、建设一流课程资源、引育一流人才的宏伟蓝图。
一、深刻理解《意见》推进一流建设的重大意义
《意见》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精神,深入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有力提升高等教育办学实力和支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重大举措。《意见》立足山东实际,着眼山东未来,把推进一流建设作为实现山东高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加快山东省高等教育现代化和建设高教强省具有重要意义。
1.创建一流大学是新时代对山东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进入新时代,高等教育对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已经从基础支撑转变为支撑引领并重,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红利和牵引动力。改革开放40年来,山东高等教育实现了“由小到大”的转变,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普及化的历史性跨越。普通高校由34所增长到145所,全日制在校生人数由3.8万人增长到248万人。目前,山东高校在校生数量位居全国第一、高校数量位居全国第三,但“大而不强”的问题一直比较突出,这就需要山东高等教育寻标对标追标,以卓越追求、一流标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国内一流大学,以此引领和带动山东高等教育发展。
2.打造一流学科是建设“高峰学科”的关键之举。学科是高校发展的重要基础,学科建设具有龙头地位和带动作用,建设一流学科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目前,我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35%,跻身高等教育普及化第一阵营,但是,高校综合实力和学科竞争力还处于国内中游水平。因此,打造一流学科是打破我省高等教育“有山无峰”局面的关键之举。
3.打造一流专业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抓手。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新时代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指出,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和基础平台,是建设一流本科、培养一流人才的“四梁八柱”。高校要把建设一流专业作为加快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根本抓手。2019年,教育部全面启动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和“六卓越一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为建设一流专业提供了发展机遇。因此,《意见》着眼于山东高校实际,提出把打造一流专业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抓手。
4.建设一流课程资源是落实立德树人成效的根本保障。课程是教育最微观、最普通的问题,但它要解决的却是教育中最根本的问题——培养人。同时,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世界高等教育共同的理念,课程是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理念的“最后一公里”。当前,课程是高校普遍存在的短板、瓶颈、软肋,是一个关键问题。因此《意见》提出把建设一流课程资源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成效的根本保障。
5.引育一流人才是推进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工程。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科技创新水平,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创建一流大学、打造一流学科专业、建设一流课程资源,需要一大批各方面各领域的优秀人才。随着信息化不断发展,科技创新和知识传授的方式、教和学关系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这也对教师队伍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二、准确把握《意见》推进一流建设的丰富内涵
《意见》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这个核心点,坚持把推进一流建设作为高校内涵建设的先手棋,通过创建一流大学、打造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建设一流课程资源、引育一流人才,推动全省高校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之路。
1.创建一流大学是推动山东高等教育“由大向强”根本转变的顶层设计。当前,山东高等教育最突出的问题是“大而不强”。《意见》提出通过集中优势资源创建一流大学,这是推动山东高等教育实现“由大向强”根本转变的顶层设计。《意见》提出支持驻鲁部属高校在若干学科领域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平,实施“双十”重点建设工程,支持20所省属高校综合实力达到国内一流大学水平,这也是推动山东高等教育实现“由大向强”根本转变的路径。
2.打造一流学科专业是实现山东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内涵式发展是在发展模式上由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是进入新时代后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根本要求。《意见》提出重点培育打造40个国家一流学科或进入全国学科评估A等级学科,力争建成800个一流专业的目标,旨在改变学科专业规模扩张发展模式,集中学校特色优势资源打造一流学科专业,明确了实现山东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必由之路。
3.建设一流课程资源是实现山东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历史性新变化,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体现在高等教育领域就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需要高校作为供给侧进行结构性改革,为学生和社会需求提供一流的课程资源。《意见》提出未来遴选建设1500门左右课程和500门左右教材,力争建成500门左右国家级一流课程和50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因此,建设一流课程资源,是实现山东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
4.引育一流人才是实现山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高校作为高层次人才聚集地,要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引育建设一流人才队伍是关键核心因素。《意见》从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打造高层次人才聚集高地两个方面提出了具体举措,这是真正落实好人才强省战略和实现山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切实承担好高校在推进一流建设中的重要使命
高校是激发高等教育创新活力的主力军。推动新时代山东高等教育实现新跨越和新发展,高校必须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内涵发展为核心,勇担使命,奋发图强,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
1.在聚焦高质量发展中率先创建一流大学。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作出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整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山东省实施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海洋强省、军民融合等重大战略,都在召唤高等教育提供强大支撑。驻鲁部属高校要集中优势资源争创在若干学科领域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办学基础深厚,学科优势显著,特色突出的省属高校要科学定位,凝聚学校优势学科资源、人才资源、科研平台资源、设备资源和经费,集中打造“小精尖”学科特色,在某一领域争创国内一流大学。
2.在聚焦高质量发展中率先打造一流学科专业。在打造一流学科方面,山东省各高校要紧紧抓住《意见》提出的学科“筑峰计划”的重大机遇,集中优势率先实现国家一流学科的突破。高校要对标国家一流学科立项标准和国家学科评估指标体系,遴选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高峰学科和品牌学科,紧密对接山东省“培育国家一流学科”和“培育A类学科”两类项目,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建设。在打造一流专业方面,高校要深入研究国家“一流专业”“六卓越一拔尖人才培养2.0”、工科教育、医学教育和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核心指标体系,力争在国家一流专业建设中实现突破。在学科专业优化调整方面,高校要根据自身发展定位和办学特色,培育新兴和交叉学科,重点打造服务乡村振兴、经略海洋、新旧动能转换的三大学科群,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高校主动设置和建设服务山东“十强”产业领域的专业,及时调整特色不鲜明的学科和就业前景不好、市场需求不高的专业,构建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文化社会事业发展需求的特色专业群。
3.在聚焦高质量发展中率先打造一流课程资源。课程资源质量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生命线,要把课程资源建设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先手棋。高校要完善课程和教材管理制度,着力提升校、院长课程教材建设领导力和教师的开发能力,深入推进课程资源建设与信息化技术深度融合,重点培育打造具有学科特色优势的系列“国家金课”和“国家级规划教材”,并建立“国家金课”和国家级规划教材等课程资源激励机制。
4.在聚焦高质量发展中率先引育一流人才。人才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能力、科技创新能力。高校要根据创建一流大学和打造一流学科规划,集中向优势学科汇聚人才;探索实施“人才特区”政策,实施人才引进、绩效奖励、职称评审特殊政策,为一流学科打造高水平团队;加大海外高水平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深入实施人才引进培养国际化战略;建立青年人才系统化培养机制。
推进一流建设既是《意见》的重要内容,也是《意见》的核心创新点,更是山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举措。高校应进一步解放思想,科学定位,抢抓机遇,勇担使命,开拓进取,用5~10年的时间,以一张蓝图绘到底,凝心聚力创一流的决心和勇气,在新时代推动山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伟大征程中贡献磅礴力量。
(作者:青岛大学 孔伟金)
作者:孔伟金
编辑: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