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焦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与内涵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全国教育大会指出,要实现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内涵发展。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是党和国家的明确要求,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基础上提出来的新使命。
山东大学研究生教育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提升质量、调整结构、优化模式、打造平台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革规划,并进行了一系列尝试探索
(一)立德树人,以党建统领研究生教育工作
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底色。山东大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将立德树人内化到学校各环节,建成“三全育人”长效机制。
1.厚植家国情怀,打造思政主阵地。发挥文史见长的学科优势和地处儒家文化发源地的历史渊源,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山大风格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育人功能,构建文化育人长效机制,厚植爱国情感,培育家国情怀。
2.完善育人体系,提升思政工作质量。推进科研育人,打造“稷下风”研究生学术讲坛与“海右”博士生学术论坛学术品牌。力行文化育人,加强体育美育,开展系列文体赛事,推出品牌活动,优化校园育人环境。开展实践育人,加强志愿服务,将社会实践与科研和服务地方经济相结合,弘扬劳动精神,倡导参与义务劳动和志愿服务工作。创新网络育人,打造融合“山大研究生”微信公众号、《山东大学研究生学志》、研究生之家等资源的思政全媒体。
3.加强基层党建,强化组织育人。把党支部建在工地、实验室,建在科研现场,建在实践前沿。我校岩土工程中心团队、儒学研究团队分别获评全国和山东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材料学院的塑性成形工艺与模具技术党支部入选首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
(二)聚焦内涵,建设高水平导师队伍
通过“筑底线、优结构、搭平台、促成长”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持续提升导师育人水平,打造高素质研究生导师队伍。
1.奖惩并举筑底线。扎紧制度牢笼,对师德师风问题“零容忍”,出台《山东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工作规范》《“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使用管理办法》等文件;评选优秀研究生论文、优秀导师、“我心目中的好导师”,宣传先进典型,引领带动争先创优。
2.助青扶强优结构。打破导师终身制,强化岗位意识;突破职称限制,拓宽年轻导师申报路径;加强导师分类管理,改进上岗条件;明确奖优扶强导向,试行导师自主审核。在目前约1200人的博士生导师队伍中,40岁以下人员占比20%。
3.校院协同搭平台。评选学科交叉导师团队项目,搭建育人平台;举办导师沙龙论坛,搭建交流平台;组织新导师上岗培训、能力提升培训,搭建培训平台;开展师生见面会、师生体育比赛,搭建联络平台。通过校院联动,为导师把科研能力内化为育人能力提供平台支撑。
4.同向同行促成长。落实立德树人职责,推行团队模式,出台《山东大学导师队伍建设实施办法》,分类别、分岗位、分层次实施能力提升方案。全校各单位形成协作协同谋发展、同向同行求进步的良好局面。
(三)对标卓越,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深入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明确培养标准,加强过程管理,严格毕业条件,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1.以培养方案为抓手,推进研究生分类培养。推进学术学位、专业学位分类培养。以“顶天”为导向,参照国际排名前50的同类学科,建立培养方案制(修)订体系,提高学术型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以“立地”为导向,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能力。促进交叉创新型人才培养,鼓励跨学科、跨机构协同培养,紧密结合国家重大科学工程或研究计划设立联合培养项目,配套制订柔性培养方案。
2.以课程建设为基础,推进研究生培养体系建设。参照教育部精品课程建设标准,逐步构建和完善研究生课程知识体系。在研究生公共选修课程体系建设上,开设方法论和基础素养通识课,打通学科壁垒,促进各学科专业之间的渗透、交叉,培养研究生综合素养和分析能力、职业责任感和道德感。大力推进全英文教学,在16个学科(专业)建成全英语教学课程体系,开设全英语课程150余门。专业学位课程方面,改进课程教学方法,在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建立教学案例库。促进数字化新媒体教学改革,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推进信息化实践教学,加大课程建设常态化投入。
3.以过程管理为核心,强化培养质量保障。规范研究生教育教学秩序,对教学质量进行多形式严格考核;实行博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制度,严控研究生培养质量并适当分流;成立山东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建立支撑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保障机制;提升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水平,依托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项目,设立校级海外留学资助项目,形成“学校-学院-导师”三层国际交流资助体系;设立研究生教育教学优秀成果培育计划项目,探索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律;打造高端、前沿、开放和兼容的暑期学校和高端论坛。
4.以论文评审为依托,提高学位授予质量。完善“预警-分流”机制,严守研究生培养出口关。严格施行预答辩制度,提前预警;合理使用论文评审结果,严格分流;限定答辩总次数,明确退出机制;组织4次授位,保障学生权益;探索学科交叉和特色学科的论文评价机制,提升服务水平。
(四)服务需求,选育优秀创新人才
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优化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机制体制改革。
1.实施学位点现代化工程。实施《山东大学学位授权点现代化工程建设方案》,健全学位点评估及动态调整机制,推进学位授权点转型升级。近年共撤销二级学科博士点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5个,硕士专业学位领域2个。新增列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协同推进学校“激光与红外系统集成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齐鲁交通学院”“前沿交叉科学青岛研究院”等单位的学位点建设;筹建“人工智能”“数据科学”等新兴交叉学科。
2.选拔培育优苗好苗。完善本科直博、硕博连读、申请-考核和普通招考的多元录取方式,激发培养单位和导师的内生动力,主动寻求并积极培育优苗好苗,加大推免生接收力度,真正把有志于从事科学研究和实践的学生招收进来。
3.探索交叉融合培养新模式。为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出台《山东大学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实施办法》,布局“人工智能”“数据科学”等新兴交叉学科和“党内法规”“统一战线学”等国家急需学科。开展“学科交叉导师创新团队”培育,单列专项招生计划支持学科交叉导师团队。
4.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激励体系。激励研究生开展原创性和引领性科学研究,出台《山东大学研究生培养激励计划实施办法》,建构以研究生学术之星为顶端的系列奖励激励项目,通过榜样引领激发研究生追求卓越的精神,形成以学术报国为引导、以学术卓越为核心的研究生激励机制。
山东大学已全面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研究生教育也将追求卓越,在加快实现“由大到强”历史性转变的征途上奋力前行
(一)全面加强党对研究生工作的领导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基层党组织对研究生教育的引领和支撑保障作用,在研究生招生、导师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材选用、师德师风等重大办学问题上把好政治关、加强育人引导。发挥研究生党支部在突出价值引领、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战斗堡垒作用。增强研究生学习创新的使命感、责任感,为研究生教育铸魂强魄。
(二)持续优化学位点布局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和山东重大需求,持续优化学科布局。通过开展自主评估,实现主动撤销、消除短板;通过推进交叉融合,实行自主增列、创新发展;通过凝练学术方向和优势,保障基础夯实、特色发展;通过共享共建,错位互补,推进一校三地统筹布局、一体发展。
(三)深入培育卓越育人的导师队伍
提升开放性,加强导师校内外、行业内外、国内外的长短期合作交流,提升导师聚焦主流、创新育人的能力。加强融合性,深入推进导师团队协作,探索导师跨学科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组织机制。倡导多元性,深化导师分类管理,适应人才培养的多样化需求。
(四)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构建学术学位研究生长通道培养模式,统筹学术型硕士和博士的知识、实践和学位论文要求,制订贯通式培养方案,将毕业和授位体系与分流制度充分融合。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提升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实现博士研究生的国际化交流全覆盖。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校地协同育人。扎根齐鲁大地,发挥文史见长优势,打造“山大学派”的高端教育品牌。
作者:山东大学研究生院
编辑: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