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山东农业大学构筑发展性资助育人体系解读
发布时间:2020-01-10 15:41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刊7、8月刊作者:山东农业大学学生工作处 宋​伟 A+A-
-分享-

专题·开创新时代高校学校资助工作新局面

  学生资助是一项重要的保民生、暖民心工程,事关教育公平、事关脱贫攻坚、事关教育现代化。当前,以“奖、贷、助、勤、补、减、偿”为主体的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基本实现“不让一名大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的承诺。但随着资助投入力度加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资助点与面的平衡、公平和效率的矛盾等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学生资助工作的瓶颈。山东农业大学结合学校实际,在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保障性资助的前提下,从教育公平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视角出发,更加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未来发展,进一步更新理念,于2014年提出并实施了“发展性资助”工作理念,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指导转变,在资助工作实践中不断创新资助工作模式,丰富资助育人内涵,逐步完善了发展型资助育人“三三模式”,促使学校资助工作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发展性资助项目实施

  学校发展性资助项目是在充分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保障性需求的前提下,学生自主设定发展目标和行动计划,学校给予经费支持与个性指导,着眼于受助学生成长成才和个性发展的多重需求,以项目驱动、分类帮扶的方式,实现助困与育人的有机结合。2014年,学校启动发展性资助项目,出台《学生发展性资助经费管理办法》,设立专项资助资金,明确提出“自由申请、公平立项、择优资助”的项目管理原则,探索从“困难补助”到“成才资助”的转变路径。2016年,针对项目运行中存在问题,学校进一步修订项目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项目资助范围和申请条件,规范项目申报、立项、实施、结题的过程管理,严格经费使用考核监管。发展性资助以“项目式”资助模式实施,学生可自己组织团队申请也可个人申请项目,他们既是组织者、参与者,又是受益者、实施者,全程参与资助过程。学生可根据自身成长需求申报资助项目,形式不限,可以是课题、竞赛、活动、调研等。学生是发展资助的主体,自主设计方案、自主实施项目过程、自主完成项目总结、自主使用资助资金。学院全程引导、监督和考核资助项目的实施,为项目提供政策、场所、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同时为每个项目配备一名指导教师。学校从源头上对发展性资助工作进行宏观指导,整合资助资源,设立学生发展性资助专项经费,从政策上和经济上引领和保障发展性资助的实施。

发展性资助育人成效显著

  6年来,学校共立项“学生发展性资助项目”2000余项,支持经费300余万元,8000余名有不同成长需求的学生获得了项目资金资助。资助项目内容涉及学业发展规划、专业技能提升、学术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综合素质拓展等多个方面,基本涵盖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全范围全过程。

  受资助学生中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创业实践、自强自立模范,“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王兴华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随着对专业认识的不断加深,学习自动化专业的王兴华渐渐地对机器人产生了浓厚兴趣。对于普通大学生来说,制作机器人是一个很“烧钱”的项目,缺乏资源和资金的王兴华申请了学校学生发展性资助,并组建Robot Team团队。为了拿出最好的构思、最好的方案,他与团队成员自学C语言、C++、Labview、Matlab等各种软件,因为没有电脑只能利用零散时间到电子阅览室学习,而机房的电脑每次用完后都会还原,只能一次次地重新装所需的软件,然后抓紧一遍遍地调试程序,研究学习。他们一遍一遍跑学院专业老师的办公室,请教各种专业问题,学院院长侯加林教授亲自指导他们做电路设计、软件算法设计;学院也为团队安排了专门的实验室,支持他们专心研发……从对电路、机械一窍不通到熟练掌握设计机器人的每一步,团队成员凭借对科技创新的执着热情换来累累硕果,先后斩获中国机器人大赛一等奖3项、三等奖1项,中国旅游机器人大赛三等奖2项,山东省机器人大赛三等奖1项,山东省电子设计竞赛二等奖1项。

  学校学生发展性资助项目、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项目一世花开团队则始终深怀对农业的热爱和做农业的情怀,致力于做农民的主心骨。“南果北种”已经屡见不鲜,但是作为高风险、高收入的“南花北引”,因为技术要求高,很少有人涉足,2014级园艺专业邓应龙看到了这一商机,决定将家乡的鲜花品种带到山东。出于对花卉的痴迷,邓应龙一入学就组建一世花开创业团队,并申请学校学生发展性资助,带领团队开始初步尝试“南花北引”,在学院支持下团队在学校试验站开辟园地种植月季。第一年,试验田里辛苦引种的切花月季全部冻死了;再次引种后,一场夜间突如其来的冰雹又砸毁了大棚和所有的月季。邓应龙想尽办法,在学院老师帮助下,通过外部合作帮助团队熬过了技术、人力和资金链紧张的“寒冬期”,继续跌跌撞撞地成长,追寻着创业梦想。为了有效解决技术问题,他每天泡在图书馆,蹭高年级专业课程,利用每个寒暑假到云南、北京月季鲜切花生产企业实习。在指导老师邢树堂和王晓云的指导下,申报临沂市农业科技专项“月季鲜切花精准化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获得20万元经费支持,独创L型压条等技术,种植出的月季切花品质达国际标准,有力的技术创新使团队顺利进入北方切花市场。2015年底,通过前期市场调研,邓应龙带着团队来到临沂市沂南县蒲汪镇大于家庄村。从这里起步,他先后培育了沂南县三源玫瑰种植专业合作社等5家龙头苗木花卉合作组织,带动临沂、日照等10多个贫困村1000余人脱贫,农民人均年收入从1000元提高到25000元,累计获得政府支持资金380万元。

  还有2016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孙文强,曾任中国志愿者协会暨尼泊尔中国华北地区组长、获香港中文大学提前招录资格的卢彬彬,拥有2项专利、获高级3D应用工程师证的刘斌……一大批受助学生(团队)通过发展资助帮扶,完成学业目标,提升综合能力,有的专注于创新创业,为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有的积极参与国内高水平赛事,在竞争中锻炼提升自己;有的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以实际行动回馈社会。在学校发展形资助项目育人体系的帮助下,他们磨炼品格、增长才干,实现全面发展,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

构建“经济解困、精神扶志、发展助力”“三三”模式

  当前教育扶贫的内涵已不仅仅是解决就学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满足作为人的发展的需求,保障公平地分享更多发展的成果。从“保障每一名学生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到“要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国家对学生资助工作的要求和内涵不断深化。作为省属农业院校, 山东农业大学农村生源比例大,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占比高。学校历来高度重视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从教育公平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视角出发,以生为本,做好顶层设计,加强统筹谋划,把解决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际问题同高校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以分类识别、奖助一体、校企协作三环紧扣的保障资助体系为基础,加强资助保障机制研究和资助质量评价体系建设,从经济上倾心服务,确保不让一名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影响学业;以典型引领、文化塑造、心理帮扶的“三位一体”扶志资助体系为支撑,将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励志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融入资助育人工作中,从解决学生成长内生困境着手,关注受助个体发展的内生动力;以学生发展资助项目、创新创业项目、就业帮扶项目“三层推进”的发展性资助体系为载体,针对受助个体现实问题及个性发展需要实行分类帮扶,从弥补人才培养短板视角,在学生成长需求上铺路搭桥,不断创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理念和资助形式,确保每一名有梦想的学生获得个人发展的机会和能力,做到解困助学有力有效、实践创新有声有色、励志成才有点有面,探索建立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有效实现资助育人目标。学校现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省政府奖学金、省政府励志奖学金、校长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单项奖学金、齐鲁学堂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创新人才奖学金、创新创业奖学金和40余项企业奖助学金,辅以发展资助、勤工助学、困难补助、特困救助等,每年为学生成才发展提供资助9000余万元。

作者:山东农业大学学生工作处 宋​伟

编辑: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