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国内 > 正文
10月12日!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开幕
发布时间:2021-10-10 18:46 来源:微言教育 A+A-
-分享-

121个国家和地区、4347所院校、228万余个项目、956万余人次报名……由教育部等部门和江西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将于10月12日至15日在南昌大学举办。

10月9日下午,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大赛有关情况。跟小编一起来看——

图片

跟小编一图了解

七届大赛重要成果

↓↓↓

图片

      七届大赛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本届大赛有哪些特点和看点?

近年来,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教育部实施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别是联合11家中央单位和地方省级人民政府,打造了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到今年已经是第七届。目前,大赛已经成为高等教育领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成为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平台,成为展示新时代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重要窗口,成为世界大学生实现创新创业梦想的全球盛会。

盘点七届大赛:成就非凡

大赛自2015年李克强总理亲自提议举办以来,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关怀与指导。特别是2017年8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回信,极大鼓舞了全体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为办好大赛指明了方向。

7年来,大赛规模与质量逐年攀升,成为覆盖全国所有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影响最大的高校双创盛会。同时大赛秉持教育本色,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破除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端与实践端的壁垒,形成了以下四个方面重要成果:

一是组建了一支声势浩大的双创青年大军。七届大赛累计603万个团队的2533万名大学生参赛,实现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贯通。2020年,通过对市场监管总局登记注册的创业数据与全国高校学生学籍学历数据比对,2015届—2020届毕业生中共有创业大学生54.1万,其中毕业生44.4万,在校生9.7万。据统计,仅6届大赛的400多个金奖项目就带动就业达50多万人。

二是开出了一堂最有温度的国情思政金课。经过5年的实践探索,450余万大学生参与“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广大青年学生走进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和城乡社区,接受思想洗礼、加强实践锻炼,将激昂的青春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

三是打造了一个融通中外的双创交流平台。自第三届大赛开始,大赛积极推进国际交流合作。据统计,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三届大赛共有来自五大洲120多个国家和地区,10314个国际项目(三届项目数分别是1492,3291,5531)、30592名国际大学生报名参赛,实现“百国千校万人”参赛,大赛“国际范”“含金量”再创历史新高。

四是促进了一场立体推进的双创教育改革。大赛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推动高校人才培养范式发生深刻变革。目前,全国高校已普遍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累计开课3万余门。各高校聘请行业优秀人才担任双创教师,专职教师近3.5万人、兼职导师13.9万余人。大赛与创新创业教育伴生成长,为新时代大学生绽放自我、展现风采、服务国家提供了新平台,为世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点评本届大赛:色彩纷呈

第七届大赛总决赛即将于10月12日在南昌大学开幕。今年,我们聚焦建党百年的特殊时点、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战略起点、第一次在革命老区办赛的特殊地点,围绕“更中国、更国际、更教育、更全面、更创新”的办赛目标,做强“底色”、点亮“红色”、突出“本色”、再添“成色”,力争办一届更出彩、更惊艳的国际大赛。

一是做强创新创业“底色”,赛事规模再创新高。今年共有来自国内外121个国家和地区、4347所院校的228万余个项目、956万余人次报名参赛,参赛项目数增幅达55%,参赛人次增长51%。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今年仍有来自国外117个国家和地区的1263所学校、5531个项目、15611人报名参赛,增幅分别达到68%和74%,基本囊括了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世界排名前100的大学。职教赛道共计2116所院、86万余个项目、330万余人次报名参赛。萌芽赛道共计228个项目参赛。为适应赛事发展,总决赛入围项目由1600个增加到3500个,金牌数量由158个增加到320个。可以说,本届大赛实现了“三个覆盖”:内地院校参赛全覆盖、教育全学段参赛全覆盖、世界百强大学参赛基本覆盖。

二是点亮课程思政“红色”,红旅活动星火燎原。6月11日,在江西井冈山举行了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全国启动仪式,并与上海、深圳、嘉兴、延安、雄安等5地联动举行,1200多万人次在线观看直播。各地各高校紧扣“建党百年”主题,全程贯穿“四史”教育,2586所院校的40万个创新创业团队、181万名大学生参加活动,对接农户105万户、企业2.1万多家,签订合作协议3万余项。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是坚守育人育才“本色”,让大赛讲好立德树人故事。本届大赛进一步回归教育本质,力争从“稚嫩”中突出“不平凡”。新设“本科生创意组”,并设置单独的晋级通道,保障在校大学生深度参赛,让更多创新创业的“未来之星”能脱颖而出。增加了参赛人员年龄不超过35周岁的限制,让更多青年学生有展示机会。大赛同期举办的“创新创业成果展”,将突出展示各地各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力军的成果。

四是再添高质量发展“成色”,大赛赛道进一步拓展。为引导高校把创新创业教育与破解产业实际技术难题有机结合,本届大赛新增了产业命题赛道。产业出题、高校揭榜,华为、腾讯、京东、字节跳动、南方航空等多家知名企业高度关注、积极参与,国内共有1024所高校、10466个项目、59454人次报名参赛,有力促进了赛事成果转化与产学研深度融合,营造了协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良好生态,推动了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

聚焦本届大赛:看点十足

一是“看育人”,本届大赛以“我敢闯,我会创”为主题,引导青年学生在赛中学、在赛中悟,扎根基层创新创业。

二是“看融合”,组委会将举办“中国民族品牌主理人面对面”“全球生态文明智慧化高端论坛”等活动,做好大赛项目资源对接,让大赛成为连接教育与产业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三是“看变革”,今年赛制稳中有变,新增产业命题赛道、新设本科生创意组、限制年龄增加名额,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引导各高校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广大青年学生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力军。

四是“看标杆”,大赛同期,还将组织第三届教学大师奖、杰出教学奖和创新创业英才奖颁奖,激励广大高校教师争做师德高尚、潜心育人的“大先生”,激发青年学生争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好学生”。

五是“看范式”,经过7年历程,大赛带动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范式变革。以赛促教,形成了新的培养观、质量观,成为了新时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新突破。

本届大赛筹备情况如何?来听南昌大学周创兵校长的介绍——

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将于10月12日至15日在南昌大学举办。这是大赛第一次来到革命老区,全校师生以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倾心打造一届共建共享、融通中外的全球双创盛会。

一是高度重视,扎实推进大赛筹办工作。江西省委、省政府对大赛筹备工作给予了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刘奇书记、易炼红省长就主办好本届大赛作出专门批示,省委常委会和省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大赛筹办工作。组建了江西省大赛筹备工作协调小组,高效推进各项筹备工作。江西省教育厅出台了专门文件和激励政策,组织省内院校积极参赛。此外做好疫情防控,秉持“一盘棋”的工作理念,制定了严密的疫情防控工作方案,严把“双检测关”。

二是精细实施,确保赛事组织落实落细。在部省指导和各方协同下,形成了“1项主体赛事(大赛)+1项主活动(红旅)+6项同期活动”的赛事方案。提升场馆环境品质,专门制定了大赛氛围营造方案。组织大赛工作专班。已组建2000多名教职工、3000余名学生志愿者的工作人员队伍,开展了多轮专项任务培训、多次分项及全流程演练,确保赛事组织规范有序。注重宣传接待细节。积极提升大赛的国际传播力度,拓展国内传播矩阵。

三是以赛促建,助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今年是建党一百周年,恰逢南昌大学办学一百周年。学校今年的工作定位于“大庆大赛”年,以承办大赛为契机,在更高起点、更深层次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

编辑:冀春鑫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明年2月1日起实施!中小学生午休课桌椅有了“国标”

记者今天了解到,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中小学生午休课桌椅通用技术要求》国家标准,将于2026年2月1日正式 ...

09-01 15:19央视新闻客户端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09-03 10:41人民日报

铭记!传承!奋进!教育系统多种形式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硝烟虽已远去,胜利的号角仍在回响。共同铭记历史,正是要弘扬伟大爱国 ...

09-03 16:28中国教育报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