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小智。”3月25日,在全新的人工智能互动实验室里,山东省实验中学的一位女同学喊了一声机器人的名字,“小智”立马向她转身……伴随着实验室的正式启用,山东省实验中学的人工智能课程也于25日正式开课。
“为什么机器人不是机器?”“短视频中的‘猜你想看’是怎么实现的?”“支付宝是怎么实现人脸识别的?”25日下午,三个人工智能实验室中,三门课同时开课,40分钟的课程,学生们觉得过得格外快。
省实验中学信息学科主任程鲁华介绍,省实验中学用一年多的时间筹备“人工智能”课程。与其他课程不同,除师资外,实验室等“硬件”是课程开设的前提与必须。学校通过筹备,打造了4个人工智能实验室,3月25日是实验室首日投入使用。实验室的开设与相应课程的设立紧密结合,目前,共有三门课程:“机器学习与神经网络”“计算机视觉”“机器人与物联网”。这三门课程各有侧重,“机器学习与神经网络”主要讲述人工智能基础性知识,“计算机视觉”则是教授计算机应用,比如人脸识别;“机器人与物联网”则可以让学生与人工智能互动,“小智”等机器人便是被摆放于此实验室中。
在师资上,采用学科融合,目前担任人工智能课程的授课教师,由通用技术老师、数学老师担任。
程鲁华介绍,目前,参与的学生来自高中二年级,通过自主选课的方式进行人工智能的校本课学习,随着课程的不断推进,将不断完善学校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作为学校的特色课程,在全校学生中推广。
“原来看不到、摸不到的机器人到了身边,学生们都特别兴奋,第一堂课下来,课程氛围非常好。”参与授课的四位老师孙放、丁延霞、毕琳琳、董洁说,相比于其他课程,人工智能课程的互动性也是吸引学生兴趣的一大特色。
据悉,按照《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结合《山东省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人工智能的战略要求,省实验筹备开设人工智能课程,由此更好地运用人工智能改进教学、优化管理,打造课程体系中的亮点。对学生而言,可通过学习,了解人工智能发展与应用前沿,为培养高科技人才打下基础。
编辑:王煜玲
入秋以来,莱芜一中校园内接连上演了三场别开生面的“丰收课”——海棠采摘节、山楂采摘节与柿子采摘节。三个年级的师生们先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