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单县,有一所特殊的公立学校——单县博爱学校。
该校是山东省首所公立特困家庭子女专读学校,是单县教育扶贫兜底工程,更是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创新举措。在这里,440名来自特殊家庭的孩子幸福地生活着。他们有的父母双亡,靠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有的父母残疾或患精神疾病;有的则父亲入狱,母亲改嫁,无依无靠。
2024年底,记者在博爱学校看到校长鲍珊写的一则教学日志,从中可以看出博爱学校教师们的博爱与情怀。
教学日志摘抄
“阳光倾洒,如金色的纱幔轻柔地覆盖着大地。在这样美好的时光里,按照计划我们全体师生进行了外出素质拓展活动。”
“有一种课堂没有围墙,有一种书本藏于天地,有一种学习就在路上。今天也让我更加坚信教育是一件潜移默化的事。让我特别感动的是卢文钦,因为身体原因,游戏项目他都不能参加,但他自始至终没有抱怨。中午当我累了,准备坐在椅子上歇会时,他赶忙拿着双拐起身说道:‘鲍妈妈,您坐这。’我说:‘没事,你坐着,我坐地上。’他说:‘我要去活动一下,您坐吧!’”
“过了一会,他回来了告诉我:鲍妈妈在这可真好啊,大家都关心我帮助我。我反问道:‘你又没有参与大家的玩耍,怎么觉得好呢?’这个孩子答道:‘我看着其他同学玩得特别开心我就觉得好,有叔叔阿姨和老师帮助我我也觉得好。虽然没有玩,但是在博爱学校比在家还好!’听完后我心里特别感动,这个双腿残疾的孩子在我们这个大家庭里已经逐渐养成了知感恩、明感恩!”
“在回去的路上,卢文钦悄悄对我说:‘鲍妈妈,我想告诉你,我的两位老师对我特别好,从来不歧视我,虽然我学习不好,但她俩一直鼓励我!’说着说着他就哽咽了,我拍了拍他的肩膀说:‘我懂你的意思,对你好是应该的,只要你能好好地生活,就是我们最幸福的事情。’”
教学日志背后的故事
卢文钦是个双腿残疾的孩子,四年级转学到博爱学校。从此,只要是他在的教室,学校都会安排在一楼,他的床铺也是在下铺。之前,他习惯了别人对他指指点点,对别人有防备之心,所以他对照顾他生活的同学不友好,对帮助他洗脸洗脚的同学以及帮他推轮椅的同学不知道说谢谢,对老师也不那么礼貌。
“我耐心地和他谈心,告诉他即使命运不公平,但是我们面对别人真诚的帮助时,必须要心怀感恩,没有谁必须对谁好。他的改变和成长让我欣慰,更让我高兴。在博爱学校这几年,孩子们打开了眼界,确立了正确的‘三观’,明辨了是非。他们不比别人差,我为博爱孩子的成长而骄傲。”鲍珊说。
在这次拓展活动的总结环节,鲍珊让卢文钦第一个分享。卢文钦惊讶地连忙摆手,说不行。鲍珊笑了笑说:“来吧!”当他站在所有学生的前面时,他的身体在颤抖,胳膊紧紧地夹着双拐。当他眼含热泪分享结束后,在场的师生也感动了,大家都给予他热烈的掌声!
为了这些孩子,鲍珊和同事们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心血和汗水。这些孩子大多没上过幼儿园,不知道听上课铃上课,不知道午休,生活习惯需要慢慢培养。基础差,课堂上一个简单的问题,老师反复地讲几遍,仍然有不少孩子听不懂。“这就是一个良心活,让孩子们多学一点是一点,班里就是有一个能学会的,我们加班一个晚上也值!”教师陈瑞英说。
博爱学校有40名老师,有19名老师家在外地,为了这些孩子,他们扎根在这所处于农村的学校,每天24小时吃住在学校,守护着孩子们。没有相应补助。有的老师经常被患有精神疾病的家长骂哭,擦干泪后继续照顾孩子。节假日,鲍珊把其中一个孩子接到家里照顾,因劳累过度流产了。休息还没满月,她又出现在学校里,身体虚得站不住……
让博爱学校的老师们欣慰的是,孩子们在学校里健康茁壮成长。初中毕业后,有的考入高中,有的考入职高,有的走上社会自食其力……有一次,副校长高健在外面吃饭,遇到一名毕业的学生,学生上前抱住他,脱口而出:“高爸!”那一刻,高健热泪盈眶。
作者:王兆锋 郭丽 谢丽
编辑:白天
审核:王骄
“武术课间操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每次做完操,我都觉得全身充满力量,学习起来更有劲头了。”菏泽市定陶区博文外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