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中国大学的中国气派
发布时间:2020-01-17 15:56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刊11月刊作者:曲阜师范大学党委办公室 纪洪涛 A+A-
-分享-

  跨入新时代,中国,这个饱经沧桑的古老国度,正以崭新的姿态,崛起在世界的东方,中华民族迎来了她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在中华民族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历史时刻,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度所孕育出的中国大学,必须向世界展示出自己的意义、价值和魅力,在群英荟萃的世界大学方阵中展示出自己的风格、神韵和气度,塑造出中国大学的中国气派。

  中国气派何以生根发芽?何以含弘光大?何以大放其华?那就是牢牢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之上的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种更深沉、更强大、更持久的自信,是一个人思想深邃、体魄强健、心灵自由、品格高贵所自然散发出的无穷魅力。一所大学有了文化自信才能成其为一流大学,中国大学有了文化自信才能塑造出属于自己的中国气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学加速与世界大学接轨,学术日益国际化,在世界大学排名中不断攀升,但作为中国大学的特色和价值远远没有彰显。我们从牛津、剑桥、哈佛大学身上能够感受到西方文化的魅力,而在中国的大学中我们还不能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风骨、神韵和魅力。中国大学要在国际化的同时加速中国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只有中国大学为中华文化所“化”,展示出中华文化的独特价值,才能称之为真正的中国气派,才能真正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中国大学文化自信的肥沃土壤和不竭源泉,它蕴藏着一个民族五千年筚路蓝缕、抗争奋斗、创新创造的全部精神力量和智慧结晶。这里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精神,有顶天立地、神游天地、战天斗地、与天地参的人格气象,有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的德操境界,有阴阳互变、虚实相生、有无互用、祸福相依、执两用中的辩证思维,有亲亲之亲、推恩之爱、民胞物与、悲天悯人、一体之仁的仁爱慈心;这里有一个民族苦难辉煌的英雄历程,有一个国家兴衰更替的经验教训,它是中华民族全部的思想史、文化史、情感史和精神史,蕴含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绵延不绝的情感血脉、文化基因、精神密码。文化自信并非上天赋予,而是在传统的继承与弘扬、文化的自知与自觉中慢慢习得。正是在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实践中,中国大学的文化自信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欲求大学之中国气派,必须弘扬中华教育思想和学术传统。大学从来不仅仅是知识的加工车间,她更是一个具有民族精神和灵魂的文化“道场”。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大学必须回首千年,到孔子、孟子、荀子、董子、朱子等古圣先哲那里汲取教育智慧,从辟雍、成均、太学、国子监、翰林院、书院中继承学术传统,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时代化、现代化,发展成中国化的大学气派。

  欲求大学之中国气派,必须推进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文以人成,人以文化。大学乃成就大人之学,要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要让青年学子在与诸子百家的对话中获得中国智慧,在重温大汉雄风、盛唐气象中获得民族自信,在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中涵育审美情怀,在仁义廉耻智勇信中滋养道德人格。我们所说的时代新人,既要有信息文明时代的知识体系、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又要有中华文化的家国情怀、士人担当、英雄气概、审美情趣和君子风度,他们是炎黄子孙,是中华后人,也是时代新人。

  欲求大学之中国气派,必须扎根中国融通世界。我们所言的中国气派,不是古典书院的原版,不是西方大学的翻版,更不是各种大学的拼版,而是深深扎根中国传统,全面借鉴世界大学理念,凝练当代中国实践,熔铸而成的一种真正具有中国特质的大学气派。

  大学是人类文明皇冠上的钻石,承担着培养人才、创造知识、引领社会、传承文化的神圣使命。中国大学正值青年,风华正茂,前程似锦,处于一个自觉、自省、自为的时代,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有理由、有责任、有能力为世界大学奉献出中国智慧,塑造出中国气派。

作者:曲阜师范大学党委办公室 纪洪涛

编辑: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