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人物:王传新,医学博士,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卫健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专家,山东大学攀登计划创新团队首席专家。现任山东大学第二医院院长,山东省肿瘤标志物检测工程实验室主任,山东省医学检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检验医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早在公元前1500年,古印度的医生曾将尿液倒在地上,如果这种尿液能够招来蚂蚁,就说明它是患痈的病人排出的“蜜尿”,这可能是人们所知道的最早的尿糖测定方法,是检验医学的发端。
我国的检验专业起步较晚,在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各类医院检验科,检验人员仅依靠一台单目显微镜和简陋的材料来探查人体的各类病变。经过几代检验人的努力,检验医学逐步发展,现已涵盖临床生化学、临床免疫学、临床血液体液学、临床微生物学和临床分子诊断等多学科,实现了现代化、自动化、智能化,为临床诊疗提供了有力支撑。
作为山东省乃至全国检验学科的带头人,山东大学教授、山东大学第二医院院长王传新一直走在检验医学的前沿,为我国检验医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潜心为学,循科学之路格物究理
王传新还记得中学那年第一次接触到显微镜时,镜下呈现的神奇丰富的微观世界有多令人震撼。于是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他毅然选择了医学检验专业。从此,实验课上观察现象、识别标本、解密生命的神奇和精妙,成了他最快乐的事情。临近毕业实习,王传新被分配到大学附属医院检验科实习,科室里明确的检验分工、深厚的学术氛围对他产生了莫名强烈的吸引力。在临床实践中,他更加深刻地明白一项项生冷的检测数据背后是一份对生命的期盼,也蕴含着每一位检验人对患者的责任。实习结束后,凭借优异的表现,王传新留院工作,成为一名真正的检验医师。
1986年,医院首次进口使用的PL100血小板计数仪面临配套检测试剂缺乏的窘境,严重影响工作进度。“这怎么能被外国人卡脖子,我们自己研发!”王传新和他的同事们没有任何可以参考的资料,靠的就是那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不分昼夜地泡在实验室里进行试剂研发。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数十次反复试验,他终于研发出符合检测要求的配套试剂,其优越的性能完全可以替代进口配套试剂。
这件事情给了王传新极大鼓舞,这是他第一次切实体会到科学研究的魅力。1994年,王传新发现多例由药物引起的尿蛋白假阳性,经过跟踪观察发现源头是氧哌嗪青霉素这种广谱抗菌药,但是未见任何资料报道。王传新和同事带着怀疑,经过实验室反复验证和分析,最终找到了原因,原来其他类型青霉素仅含有一个肽键,而氧哌嗪青霉素含有两个肽键,这种特殊结构使其容易沉淀而引起尿蛋白假阳性。因此,王传新和同事提出,尿蛋白鉴定要结合患者用药史鉴别诊断,以免造成误诊。王传新就此发现完成了自己的第一篇论文《关于氧哌嗪青霉素引起尿蛋白假阳性的报告》。
1997年,他成为山东省临床检验诊断学第一位检验学硕士。随后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背包里始终有一本任何边边角角都不放过,记满密密麻麻笔记的英文词典和一本快被翻烂的英语词汇书,床头桌边始终放着厚砖头似的英文专业书籍。他是实验室里人尽皆知的拼命三郎,一旦研究课题遇到棘手难题,或者研究项目进入瓶颈期,他便通宵达旦查阅资料,寻找解决办法。经过不懈努力和尝试,王传新建立了血小板微颗粒检测方法,为不同出凝血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开辟了新思路,此项成果获得了2005年山东省科技厅科技进步三等奖,这让王传新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学术道路和学术理想。
恶性肿瘤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资料,全球每年新发1410万例恶性肿瘤,死亡820万例。在日常的临床实践中,王传新敏锐地认识到肿瘤的早期发现和诊断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存时间与质量。自此,他以肿瘤标志物与肿瘤的早期诊断这一世界性难题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从蛋白质到酶类,从糖类到激素,从循环肿瘤细胞到外泌体核酸,王传新不遗余力地探寻每一个可能的肿瘤标志物。
2006年,王传新担任山东省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的主任委员,从此他一直在思考,如何提升山东省检验医学的学术水平,如何争取中国在世界检验医学学术界的话语权,这也是他为之奋斗的更高学术目标。为此,他带领团队不懈奋斗,不断超越,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突破。
2012年,由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发起征集的“一万个科学难题”中,王传新团队提出的“肿瘤标志物与肿瘤早期诊断”是中标的84个临床医学难题之一。同年,王传新团队发明了一种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及其抗体以及分泌该抗体杂交瘤细胞株(专利号:ZL201110272789.2),获批我国同类产品中首个CFDA注册证,真正从实验室走向了临床,填补了国内空白,产品完全替代进口,打破外资企业对该领域技术和市场的垄断,因此获得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
随后,王传新带领团队在肿瘤标志物领域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创新性地发现非编码RNA等循环核酸在实验室检测中更具优势,可以作为肿瘤诊断的新型生物标志物;同步建立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循环核酸直接定量技术,大大提高其检测效率和方法准确度,解决了检测不稳定性的技术难题。该研究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2015年和2017年,王传新两次受邀参加世界检验医学领域权威学术会议———美国AACC年会,并做了专题报告。该系列创新性成果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8年,王传新当选为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同年,作为首席科学家,牵头“区域协同分级诊疗服务模式和临床路径的建立与示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获批经费达1943万元。王传新带领的团队也成为2018年山东大学首批
12支攀登计划创新团队之一。
截至目前,王传新共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课题12项,以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00余篇,主持完成的课题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1项,已成为引领中国检验医学学术研究的带头人。
丰厚的学术积淀不仅成为王传新不断进行科研创新的基石,同时也铸就了他更加广阔的学术格局。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肿瘤标志物领域的研究越来越依赖于高通量的研究技术和庞大的生命组学数据分析。而恰恰在这个领域,中国起步较晚,大量设备、技术和数据依赖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王传新深刻地意识到应用最新的技术筛选并验证真正适合中国人群的肿瘤标志物已经成为中国检验人新的历史使命。为此,2019年,王传新牵头组建山东大学生命组学研究院,打造肿瘤新型生物标志物研究高地,带领团队以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为突破点,开展中国人群大规模样本测序,启动中国人群胃癌和食管癌表观基因组图谱绘制,在肿瘤发生转移理论研究方面不断创新。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王传新迅速行动,联合山东师范大学、潍坊康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成立联合研发团队,于2月初成功研发出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IgM抗体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和免疫层析法),最快3分钟内即可出结果,用于检测新冠病毒核心抗原的高灵敏试剂盒等也在陆续研发中,该项目获教育部“首批高校新冠肺炎防治科技攻关重点项目”立项(全国共有30个项目获立项)。
全心为师, 怀赤诚之心教书育人
1993年盛夏,王传新第一次踏上山东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讲台。对于初次授课的感受,他记忆犹新:“作为青年讲师,我从本科生的卫生检验课程上起,一个小时的课至少要做足五个小时的教案。”由于国内可参考的教材寥寥无几,王传新专门托人从国外购买了大量检验医学专业教材,有时为了一个专业术语钻研好几天,一本厚达2715页的《道兰图解医学词典》更是被他翻到裂开。白天忙于门急诊工作,常常备课到深夜,但他仍乐此不疲:“我作为青年教师,跟学生在一起很开心,教学相长嘛!”
在啃下英文系列参考资料这块硬骨头的同时,王传新认真做学习笔记,撰写理论与实践感想,主编或参编的“十二五”规划教材《临床免疫学检验》《医学检验与临床应用》《现代检验医学技术及质量控制》等相继出版,成为检验医学本科生及研究生重要中文书籍。
王传新是一位严师,从学生论文的选题、立题到实验规划执行、数据整理分析,直至最后的文章写作与投稿,他都要认真把好每一关,切实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严谨的科研作风与独立的科研能力。他的学生经常要对实验数据等细节进行反复核实后才敢拿去给他汇报,哪怕有一处非常微小的错误,他都能指出来。王传新常常教育学生:“作为研究生,要有坚持学术严谨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不管是学术还是教学,都要做到表里如一、客观求实的态度,一步一个脚印,推动我们的学科建设稳步前进。因此,我们从开始就要设计严谨,材料翔实,保证每一篇论文、每一份教案都经得起核查,养成一种好的学风。”学生杜鲁涛说,要写好一篇王老师认可的英文论文,有时要读透数十篇相关英文论文,虽然辛苦,但对提高英语水平以及自身的思辨能力大有裨益。在别的博士生为英文学术论文倍感挠头的时候,王传新已经开始要求硕士生发表SCI文章。
王传新的办公室里有一个摆满照片的小书架,上面摆着他与学生在每年教师节拍的全家福。每当看到学生们的成长,他都如慈父般倍感欣慰。为了开阔学生们的国际视野,王传新先后与美国UCSF和加拿大McGill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建立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合作关系。学生郑桂喜、张欣和董召刚还记得初到美国时,人生地不熟,内心非常忐忑。为了减轻他们在外交流学习的生活负担和心理压力,王传新为每位学生细心解决国外住宿等生活问题。“我知道在国外有多难,你们全身心投入学习就可以了,剩下的不用你们操心,我帮你们安排。”当发现学生因遇到实验困难而灰心迷茫时,王传新总是亲切和蔼地给予鼓励引导,使他们倍感温暖,重拾信心。
择英才而教,趋名师而从。王传新以其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豁达的情怀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医学学子投其门下。从教20余载,王传新已培养硕博士研究生62名,现在读博士后5名、博士研究生11名、硕士研究生12名。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检验医学中心副主任杜鲁涛硕博均师从于王传新,他承袭了王传新严谨求实的科研精神、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宽厚和善的处事方式,从一个科研“小白”成长为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山东大学齐鲁青年学者。王传新的学生里,类似杜鲁涛的还有很多,他们分布全国各地,已成为各个岗位上的中坚力量。所谓桃李满天下,不外乎如是。
以家国情怀服务人民健康
自2016年9月起,王传新执掌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我来山大二院,就是来奉献的。”在他的带领下,医院人才集聚、学科突破,医教研得到大发展。
继在2011年成为全国首家“新三甲”之后,山大二院2017年又在全省率先通过国家级专家等级复审,标准化示范引领逐步彰显。“敢为人先”的“新三甲”精神已深深地烙在了王传新的工作日常。在他的统筹谋划下,医院入选首批委省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成员单位,携黄北跨打造“一院三区”战略初步形成。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王传新大年初一晚上就召开医院新冠肺炎防治指挥部会议,研究部署支援前线系列工作。医院先后派出4批援鄂抗疫医疗队驰援黄冈和武汉,其中第四批由131名医护人员组成的整建制国家医疗队接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一个重症病区,携带ECMO等“硬核”设备“搬家式”驰援,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了山大二院力量。
“我们走过的路,从来不缺乏第一。未来,我们还将迎来更多的第一,它们将继续由山大二院人共同创造。”王传新自豪而充满信心地说。
作者:特约通讯员 张瑞雪
编辑: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