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是追求美的艺术,是具有高度审美且极富想象力的艺术表现形式。书法中美的元素、人们对其中美的感觉和感悟,应该作为书法艺术欣赏的重要内容。用笔、结体、章法、笔意是欣赏书法作品的四个要素。
从“用笔”看“笔法”之美
中国书法用单纯的点画线条成其变化,形成仪态万千的字体世界,用笔和笔法是书法的基本技术和练好书法的基本功。用笔功夫到了,笔法美妙多彩。
往细处深处看,一是看点画动感和姿态。点画飞动,才能结成仪态万千的有生命的字体,形成万象之美。中国近现代大书法家于右任说:“写字无死笔,就是好字。”也就是说每个笔画都要写得活,写得有生命、有动态、有表情。
二是看线条力感。书法的本质是用线条表现生命状态。看书法线条质量的优劣,核心是要看线条力感,好的线条有刚有柔、刚柔并济,“多力丰筋”“骨法用笔”。品书时经常讲的“雄强”“沉着”“入木三分”“力透纸背”等,都是讲力。韦诞认为“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线条有力,字才有“主心骨”,才有“精气神”;线条无力,肉肥无骨,没精气神,则被称为“墨猪”。王羲之书法的线条以刚为主,以柔为辅,硬朗坚洁。赵孟书法的线条以柔为主,以刚为辅,婉和秀润。线条力感最强的是颜真卿,不论是楷书还是行草书,既有内敛的精气,又有外显的张力,给人以雄强、劲健、浑厚、大气之感。于右任,把碑和帖的优点兼收并蓄,有凝重,又婉约,线条粗而不肥,细而不软,元气充盈,从容自然,具有“浑融”之美。
线条外在的表现形式为方圆、动静、虚实、疾徐、粗细,体现多种不同的美感和形态,其力感主要来自不同的笔法。圆笔力量在内,方笔力量扩展到外。中锋、侧锋、尖锋、藏锋、露锋,多锋并用,线条变化,丰富多彩。宋代米芾“八面出锋”,铸就了“米”字的风格特点。
三是看用墨“色彩”。书法是视觉艺术,除了线条的变化外,还讲究“色彩”。书法要用墨来表现其“色彩”和精神。包世臣说:“书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书艺一大关键矣。”人们习惯上说“墨分五色”,即浓、淡、枯、润、湿,实际上还有干、渴、涨墨等等。浓墨易见精神;淡墨清雅淡远;湿墨因点画中含水较多,易使线条丰腴浑厚;渴墨是带飞白的线条,在行书、草书中往往有提神的作用。墨色的变化,不仅能增强书法的神采和形式之美,而且能给书者带来墨趣。一般来说,墨的干、燥、浓决定字势的险峻,具有阳刚之美;而墨的湿、淡决定字势的姿媚,具有阴柔之美。“浓欲其活,淡欲其华”。好的墨法应当是浓淡结合、枯湿并用,“带燥方润、将浓遂枯”,这样才能达成多姿多彩的笔墨效果。当然,用墨也离不开个人的审美情趣和书法意味。苏轼喜欢浓墨,“须湛湛如小儿目睛乃佳”。因而“黑”是苏字的一大特色,用墨浑厚,线条丰腴,神采焕然。清朝的刘镛也喜欢浓墨,有“浓墨宰相”之称。清王文治则喜欢淡墨,故有“淡墨探花”之誉。用墨最玄妙的要数明末的董其昌,他醉心禅学,援禅入书,书法以“淡”为美,玄淡用墨,线条淡而能枯,虚空闲寂,有一股云淡风轻的清凉禅意,被后人称为“淡墨尚书”。
从“结体”看 “真态”之美
汉字是由点画组成的,一个字就好比一个人的形体、举止、默语。结字之美,是影响书法作品整体美的基本元素。明末冯班认为,“作字唯有用笔与结字。用笔在使尽笔势,然须收纵有度;结字在得其真态,然须映带匀美。”
字的真态是什么?在笔者看来,就是通过点画的位置、疏密、阴阳、虚实、动静、顾盼、向背、仰俯等,达到呼应有序、往来有情,呈现出每个字的自然状态、生命状态,即美的状态。中国书法结体的最高境界,就是使结成的字表现出生命状态,表现出生命的骨、筋、肉、血。也就是说,“书之结体,一如人体,手足同式,而举止殊容。”古人所揭示的结字之理,不是完全像绘画直接模示客观形体,而是通过抽象的点、线、笔画,让人从情感和想象中去感悟和体会。
动然后能千姿百态。王羲之《兰亭序》中二十一个不同的“之”字,源于“之”字不同动作的不同形态。黄庭坚称苏轼的字如“石压蛤蟆”,苏轼称黄庭坚的草字如“死蛇挂树”,都是对彼此书法真态的形象比喻。
从“章法”看“道合自然”之美
书法的章法,是安排布局整幅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呼应、照顾等关系的方法,是整幅作品的谋篇布局,亦即整幅作品的布白。章法怎么看?古人从中总结出了诸多审美要素,值得我们在品味书法时加以认识和理解。
譬如计白当黑。这是虚实相生的古代哲学原理在书法结字和章法布白当中的应用,是清代大书家邓石如总结出来的。就是说,一篇好的书法作品要虚实相生,黑白相间,点画和字的空白处也是作品的组成部分,单注意“黑”是不够的,也要注意“白”(空白)在作品和字中的位置,空白要分布适当,与笔画、字具有同等的艺术价值,无笔墨处也是妙境。所以好的书法布白都疏密得当,有“眼”,有“气”,“字划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没有“眼”和“气”的作品,漆黑一片,往往让人透不过气来,产生压抑感,看不到美。苏轼是历史上书家中计白当黑的高手,在他的作品中,往往留有整片的空白处,用他那强烈的“黑”,衬托出“白”的妙境,使作品更有意味。
再如,奇正配合,忌状如算子。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说:“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所以历代书家在书法创作中提出了欹侧、避就、开合、呼应、穿插、向背、朝揖、疏密、聚散、笔断意连等许许多多的技术法则,表现出作品的雄伟、秀丽、严正、险劲、流动、机智、愉快等不同的意境和风格,给人以无穷的遐思和想象。
又如,讲节奏和“势”。书法像音乐,上佳作品能看出流动感、节奏感和“势”来,有行气,有大势,“势来不可挡,势去不可遏”。所以欣赏好的书法作品,就要试图看出节奏,看到笔力,看到气势,看到疏密、张弛、均衡、向背配合得怎么样。透过结构的疏密、点画的轻重、行笔的缓急,看出作者对书法内容的理解和自身的审美意境;通过线条的肥瘦、长短、曲直、方圆、平侧、巧拙,看出作者的心绪、观念和情感。
书法作品,是“人工制品”,需要下苦功夫,需要千锤百炼。章法布局需要潜思妙想,意在笔先,精心创作。但书法作品的至高境界又要求出之自然,正如秦代李斯所言“书之精妙,道合自然”。苏轼也在书法创作实践中提出了“书无意于佳乃佳”的至理名论。针对史上出现的书法创作和发展弊端,明末清初大学者和书法大家傅山提出了“四宁四毋”的观点,即“宁丑毋媚、宁拙毋巧、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核心就是重自然、轻安排,后人广泛认可。天下前四大行书《兰亭序》《祭侄稿》《黄州寒食帖》《韭花帖》都是作者的真情书录,是“无意于佳”的作品。所以黄庭坚在看了《黄州寒食帖》之后写道:“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从“笔意”看“神采”之美
“神采”是书法欣赏的最高境界,欣赏书法,除了看点画、线条、用墨、结体、章法等有形的元素外,还要看它的“神”。南北朝时南齐的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神采是指书法的神韵,高水平的书法作品要形神兼备。
书法的神采表现为两个层次。一是书法自身的特质。南朝梁武帝萧衍的《古今书人优劣评》对三国至梁期间32位书家的作品逐一评价,钟繇书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赞扬南碑与魏碑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
二是作者的情感表现。“书为心画”,书法的一笔一画都传达着作者的性情和心境,每幅作品都表达着一个人的内心感受,是内在美的外在表现。毛泽东在写《七律·送瘟神》时,浮想联翩,夜不能寐,遥望南天,欣然命笔。写诗词是这样,书法作品的艺术魅力,也在于能够使作者的情感透过点画结构、字情字意,奔驰到无限广阔的天地中去。
作者:日照职业技术学院 何子安
编辑: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