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漫长的假期重新回归校园,短暂的欣喜之后,孩子突然变得急躁,“点火就着”,甚至与同学也不断产生摩擦,冲突频起。家长一直安抚劝慰,尝试让孩子好好说话,一定要跟同学友好相处,孩子反倒更急躁。这到底是怎么了?孩子怎么突然不合群了呢?
本期“复学‘心’微课”我们就聊一聊复学后孩子出现社交障碍问题时,家长老师该如何把握背后的关键原因,从而帮孩子理顺自己,顺利适应校园生活。
刘阳今年高一,复学一周后就不去上学了。他说在学校同桌总是干扰他学习,比如大声翻书、写字时用力很大等,让他总是学不进去,他气得跟同桌拍了桌子。妈妈找班主任给刘阳调了位子,但接下来他说周围的同学都开始针对他,跟他同桌一样干扰他。他回家时学校正在组织假期学习摸底考试,刚考了两场他就又跟新同桌大吵一架,弃考回家,干脆不上学了,说要在家里自学。可在家里他根本学不进去,要么坐在书桌前盯着课本发呆,要么蒙头大睡,更多的时间抱着手机玩小游戏或跟网友聊天,比开学前上网课时情况还要糟糕。
父母接受不了原本成绩不错的孩子一下子变成这个样子,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遍遍地跟刘阳谈,甚至找学校给他换班儿,离开那些同学,但他还是不去。
其实复学之后,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孩子闹冲突的对象也可能不是同学而是家长或老师。有的情绪难控弃学回家,大多数会在在朋友、家长或老师的劝慰下,情绪慢慢平复,又继续跟伙伴们一起愉快地学习了。
那发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真的是与周围人的矛盾吗?
透过表象看本质,明确核心问题是否真的是人际冲突
仔细分析,发生上述情况的多数学生,表面是自己的人际交往问题,实际上是内心自我冲突的对外释放。因为不能接纳因假期学习松懈而不再像过去一样优秀的自己而心生惶恐,进而担心开学后自己会学不好,期待全力以赴又害怕受到外界的干扰,结果反而对周遭的“干扰源”变得异常敏感而情绪烦躁,无法静心学习。当这种焦躁被当事人转嫁到周围人的身上,最终就演化为人际冲突。所以,这种问题的解决如果仅从人际交往的角度去处理,结果往往事倍功半。比如,换同桌甚至调班,只要当事人对周围环境的焦虑一直存在,问题就一直存在。A同桌翻书声音大,换成B同桌可能喝水声音大,再换C又可能呼吸声音大......
调整认知,从源头把握问题
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先引导孩子认清矛盾问题的性质:你不舒服的源头是别人还是焦躁不安的自己?
区别的方法就从问题的表象开始,判断那个让你烦的人是否存在让你不舒服的主观故意,也就是说,那个人是不是故意用某种行为(如大声翻书)来让你不舒服从而使自己获益。如果对方不存在这种主观故意,那么再反思为什么自己会关注对方的这种行为从而让自己不舒服。这样慢慢就会发现,真正的焦虑根源在于对自我的担心:害怕自己不够好,不能被接纳。
自我梳理,明晰“我能行”
接下来我们需要指导孩子做好自我梳理,使其明确自己当下的“真实”状态。强调“真实”是因为孩子在这种状态下往往会放大自卑,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无力应对挑战。
我们要陪孩子一起确认他是有能力的,只是暂时遇到了问题,而这个问题是可以通过合适的手段解决的。可以指导孩子静下心来,想想自己当下最担心的事儿,在这件事儿上自己已经做了什么,还可以再做什么,有哪些助力可以帮自己做到更好,如何借得这些助力。这时,可以找一张白纸沿中间对折再打开,先在其中的一半上列出已经做的事儿,再在另一半上列出还可以做的事儿。然后在还可以做的事儿一栏内将自己可寻得的助力逐一列上。
细致规划,以行动重获“掌控感”
这个自我梳理可以让孩子从无力状态中走出来,重新寻得努力的方向。但只是找到感觉是不够的,真正能够让孩子走出困扰,还需要列出下一步的行动清单并实施。我们可以陪孩子一起将上面的清单进一步转化为下一步的行动规划:什么时间,用什么方法,解决哪一个问题,需不需要外在的助力,助力是什么,怎么得来,执行有无阻力,如何克服等等。在对这些问题的逐步分解中,清晰的行动路线图就出来了,而孩子对自我的掌控感也就重新回归了。
一旦掌控感找到,焦虑的情绪也就消解了,代之以行动的热情。当然,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发现,周围的人重新变成自己的助力,或者是自己解决问题的资源,对其重新接纳也就完成了。前面提到的刘阳同学就是在心理老师这样的帮助下走出困扰,重新回到课堂,与伙伴们愉快地学习生活。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要想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就需要真正读懂孩子的内心所需,不可以被问题的表象所迷惑。从这个角度讲,当孩子因开学不适应变成“火药桶”“小叫兽”,与周围人冲突不断时,我们要做的绝不是简单的安抚与劝慰,而是陪他一起看清真实的自己,从找到自我开始,寻得快乐再出发的路径。
作者:王玉春,聊城市教育和体育局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
陈玉芝,聊城一中学生发展中心主任、高中心理教师
作者:王玉春 陈玉芝
编辑:冀春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