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论坛丨盛振文:实施“四项工程” 健全“五个机制” 建设高素质的创新型教师队伍
发布时间:2020-06-26 10:26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刊2020年6月刊作者:山东协和学院创办人,博士生导师 盛振文 A+A-
-分享-

  省委书记刘家义在全省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更加重视师资建设,着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全面提高高校教师质量,建设高素质的创新型教师队伍是促进我省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实施“四项工程” 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山东协和学院在贯彻国家和山东省教育大会精神中,紧紧扭住师资队伍建设这个关键要素不放,实施“四项工程”,打造一支以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级教学名师为领军人物的教师队伍。学校被教育部评为“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改革示范校”。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首次发布的“全国普通高校教师教学发展指数”中,山东协和学院位居387所同类高校第二位。

  一是实施“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学校出台《教师竞聘实施方案》,实施全员竞聘,综合教师的师德师风、教学业绩和科研水平,将教师分为A、B、C三档,分档级明确聘期工作任务和目标,实行“一年一聘”,优教优酬,有效激发了教师活力。

  二是实施“一德四能考核工程”,构建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坚持以师德为先,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四有”要求和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定5项20款考评标准,对教师师德表现进行考核,评选表彰师德建设标兵、优秀教师。同时,推行学生、督导、同行、领导、自我评教的“五元”教师考核评价模式,考评教师教学能力;组织专家对教师“代表性成果”的创新性、实际贡献等进行综合评审,考评教师的科研能力;把教师承担横向科研项目、委托研究课题、科研成果技术转让等纳入考核指标,考核教师服务社会能力;依据教师入职时间、教育教学能力、专业素质等,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考评指标,引导教师制定职业发展规划,考核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构建了内容系统化、形式常态化的考核评价体系。

  三是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学校落实事业留人、政策留人、待遇留人、情感留人、品德留人理念,吸引高层次人才来校。制定《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着力引进高层次适用型人才,特别引进具有硕士、博士学位,能够挑起教学科研重担的中青年高级人才,具有较强教学科研能力的学科带头人和专业负责人。设立高层次人才引进专项经费,对高水平高层次人才,采取“一事一议”“一人一议”的原则,在薪资待遇、住房补贴、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家属安置等方面确定相关待遇。实行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政策,学校建立“人才智库”,聘请行业、企业领军人物担任“人才智库”专家,为学校重大事项提供决策咨询服务,为学校教育教学提供专业指导,并积极开展项目研究合作、联合技术攻关,实现借智发展。

  四是实施“从教凝心工程”,解决教师后顾之忧。学校在持续提高教师薪酬待遇的基础上,积极采取系列措施解决教职工的住房、子女上学、退休保障等方面的问题。学校还建立救急基金,对本人或家庭遭受重大意外困难的教师给予救助。该项工程的实施,增强了学校凝聚力、向心力。

健全“五个机制”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管理

  全省高等学校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强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管理,要下大气力推进教师成长成才,引导教师牢记教书育人天职,强化师德师风建设。贯彻落实这一指示,必须健全“五个机制”。

  一是健全领导管理机制。切实把教师队伍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落实一把手负责制,党政负责人联手抓,明确具体责任和任务指标,统筹谋划,合理布局,摸清学校教师队伍基本素质、社会教师资源两个“底数”,掌握学校教师中教学型教师和科研型教师、教师自身发展需求两个“基数”,预测学校具有发展提高潜力的教师、引进高层次人才对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促进两个“变数”,统筹引进人才与留住人才、人才引进与人才培养两方面工作,找准本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着力点,下真功夫解决难点问题。指导学校教师发展中心,分析教师队伍建设动态发展,根据上级指示精神,修订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提出新的办法措施。保证教师队伍建设有规划、有目标、有经费、有举措、有成效。

  二是健全拴心留人机制。真情关心关爱教师成长发展,以每年教师节为重要时间节点,宣传表彰优秀教师,肯定教师们付出的辛劳、贡献的才智,在校园营造尊师重教风气,增强广大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成就感、荣誉感,使广大教师安心从教、舒心从教。提高教师待遇,建立体现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机制,完善适应本校教学岗位特点的内部激励机制,适当提高优秀专职教师的绩效工资,加大对教学型名师的岗位激励力度,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倾听教师的诉求,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按照省政府关于民办学校教师养老保险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待遇的政策,积极为教师办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解决教师后顾之忧,增强教师队伍的稳定性。

  三是健全师德建设机制。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围绕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运用多种形式开展师德教育。把每年的10月作为学校师德教育月,开展师德主题教育活动,促进师德建设常态化。引导广大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以自己优良的思想和道德风范感染影响和带动培养学生。按照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教师执业行为十项准则》,把师德规范具体化,提高可操作性,使师德教育紧接地气、紧贴实际,便于广大教师遵照执行,便于学校对师德表现进行考核评定。坚持教育引导与惩戒相结合,充分释放学校“一德四能”教师考评机制的能量,加强师德考核,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技术职务晋升、岗位评聘的重要依据,实行“一票否决”,切实解决师德建设的突出问题。

  四是健全“双师型”队伍建设机制。适应我省与教育部携手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形势,落实教育部、省政府提出的“2020年起新进专业专任教师原则上要求具有三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和相关专业技术资格”要求,把吸收和引进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专家担任专兼职教师作为校企结合的重要内容,采取柔性引进、设立人才特聘岗位津贴等措施,吸引企业能工巧匠来校任教,请他们参加学校教育教学,根据社会需求提出专业建设建议,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确定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要求和教学内容的选定;成立行业、企业人员参与的课程教学团队,制定课程标准,落实课程开发与设计,担任相关的教学任务,监督主要教学环节的实施。组织学校教师与企业专家组成教学科研团队,根据企业生产需要选定课题,联合攻关,开展应用技术的研发和转化运用。学校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到合作企业接受培训和实践锻炼,激励教师既提高理论水平,又提高实践技能,逐步扩大“双师型”教师在学校专业教师队伍中的比例。

  五是健全青年教师培养培训机制。实施“名师引领”计划,发挥老教授等高层次人才的示范引导作用,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建设“名师工作坊”,通过“一帮一”“师带徒”等形式,传授经验,帮助带动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实施“学历学位提升计划”,积极支持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学位,提升教师队伍整体学历学位层次;实施“科研能力增强计划”,发挥高层次领军人物作用,组建专兼职结合的科研团队,完善科研奖励政策、管理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调动广大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不断提升教师科研能力水平;实施“社会实践和服务计划”,组织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安排教师参加学习考察和社会实践,鼓励支持教师与企业合作开展科研和技术攻关,在服务社会中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实施“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计划”,结合教学实践开展评教评学、精彩一课、精彩教案评比等活动,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

作者:山东协和学院创办人,博士生导师 盛振文

编辑: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