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人才评价机制 破除“五唯”顽瘴痼疾
发布时间:2020-06-26 10:11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刊2020年6月刊作者: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 房保俊 A+A-
-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协等部门也相继下发文件,着力破除“五唯”顽瘴痼疾。破除“五唯”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追溯“五唯”诞生的根源、找出破除“五唯”的关键所在、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五唯”产生的根源是过分强调人才评价的标准化。“五唯”的诞生及演变与中国科研评价体制的改革相伴相随,经历了从主观到客观、从行政评议到同行评议,进而到指标量化评价和科研计量评价的过程。这种评价机制在现代行政管理及资源分配过程中,过于强调简便性、客观性、量化与可比较性,强调高效率,以尽可能减少主观随意性和低效,而论文、学历、奖项等恰好能符合这些要求。这些带有可比较指标的显性项目,逐渐成为评价高校和人才的主要标准。特别是近年来,争相追逐这些显性量化指标的现象更是愈演愈烈,于是,五个维度的多元评价,渐渐异化变形为刻板僵化的“五唯”。

  进行人才分类评价是破除“五唯”的关键。从“五唯”评价的对象看,五个方面均是聚焦于科研人员学术水平的评价,这种标准化的评价体系,有一定的合理性和便利性,但用同一把尺子去测量所有人才,看似人人平等,却严重忽视了不同学科、不同类型人才之间的差异性。如在“唯论文”上,高校在人才引进和考核过程中,会明确要求发表多少篇“分区”论文或总影响因子需要在多少之上,但不同学科之间论文发表难度或表现形式差异很大,如计算机学科高水平论文首选往往是领域内的学术会议而不是期刊;从人才类型上看,有些是理论型人才,有些是应用型人才,拿着同一把尺子去衡量,不仅不科学不公平,更是失去了国家实行人才评价制度的初衷,导致许多科研人员忙于追求论文发表的速度与数量,而对于国家发展急需突破的卡脖子技术则研究动力不足。因此,要破除“五唯”的弊病,对人才进行分类评价成为必然要求。

  建立科学、合理、多维的人才评价机制是破除“五唯”的根本。“论文、帽子、职称、学历、奖项”作为科研评价的重要标准,走到今天这个人人喊打,并欲除之而后快的地步,其关键在于一个“唯”字。“五唯”导致的工具理性主义倾向,把学者的科学探索和专业实践变得简单化、标准化和商品化,扭曲了科学探索的本质,违背了学术发展的规律。对学术的追求被异化为对评价标准的追求,对学术创新的追求被异化为对学术资源的追求,严重破坏了学术生态。破除“五唯”的根本,在于人才评价中要遵循人才成长成才的规律,建立科学、合理、多维的人才评价机制:一是需要进行全周期的人才评价。人才成长和作用发挥是长期性和延续性的,当前的短期评价模式,使科研人员陷于各种考核指标中,急功近利、立竿见影的科研导向成为必然。二是需要进行多维度的人才评价。科研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科研人员也各有不同的特长与优势,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中发挥的作用也各不相同,理应针对不同类型人员制定差异化的评价标准。三是需要进行全方位的人才评价。“五唯”评价只重结果不看过程。下一步,在成果导向评价的同时,更应该关注科研人员的个体成长及其在科研过程中的潜在贡献。

  破除“五唯”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不能为破而破,要在破与立之间掌握好平衡点。最终目的是将高校从各种评估中解放出来,将科研工作者从各种“桎梏”中解放出来,能够以一种更加自觉自在的姿态去追求学术,形成风清气正的学术科研大环境,使学术研究和学术评价回归学术、回归初心、回归本源,最大程度激发和释放学术生产力。

作者: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 房保俊

编辑: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