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国内 > 正文
安徽宁国:立体式管理激发队伍新活力
发布时间:2020-07-21 09:40 来源:《中国教育报》作者:胡正平 A+A-
-分享-

安徽宁国地处皖东南,是典型的山区县市。教师队伍一直是困扰宁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乡村教师结构性缺编、城区教师数量短缺、全市教师总量超编。尤其是近年来伴随当地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这一问题愈加突出。在此背景下,宁国聚焦人的问题,探索“立体式”管理机制,激发了教育队伍新的活力。

突出专家办学 抓住关键少数

校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个好校长会带出一所好学校,会兴起一方教育。宁国坚持抓住校长这个“关键少数”,让校长们能聚焦主业、主攻专业、舒心执业,走好专业化发展的道路。

坚持“管办评”分离,厘清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关系,建立政府管学、学校办学、社会评学的机制,让校长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探索综合维度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引导校长按照教育改革发展需要,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以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为重点,按照“一去一增、一破一强”的原则,切实抓好校长队伍建设,逐步实现“教育家办学”。“一去一增”即去行政化增专业化,集体摘掉全市校(园)长的“官帽子”,将校长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和特级4个级别,每个级别分为3个等次,实行全体校长初次竞岗。

“一破一强”即破除校长升级“天花板”现象,增强校长的流动性。根据现有校长的资历条件、任职条件、业绩成果,合理设置每个级别和等次的任职条件,尤其是通过拉高特级校长的等次,确保每个处于高级等次的校长都有上升的空间。同时,根据城乡教育一体化要求,强力推进校长交流轮岗,实行校长履职动态监测末位淘汰,每次监测评价在同类学校处于末位的校长表态发言,连续两次末位的校长自动免职。

优化政策供给 扩大边际效应

主动适应时代要求,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重视下,会同编制、人社、财政等部门,突出问题导向,坚持目标导向和措施导向,认真梳理校园文化创建、教师队伍、职称评定、教学教研、教师流动等系列制度,先后出台了《宁国市中小学校教师工作量标准意见》《宁国市中小学教师适岗竞聘工作实施方案》《宁国市教师退出教学岗位实施细则》《宁国市公办教师到民办学校支教管理办法》等制度规定,坚持用制度管人、依制度理事。

尤其是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岗位、职称“两个统筹”和校长职级制改革,优化一线教师职称评审的标准条件程序,细化了校长职级评审和认定工作,改变了以往行政岗位吸引力不强、教师教学教研动力不足、班主任群体激情不高等问题。

目前,综合实施了一线教师、优秀教研组、优秀班主任等教学奖励项目。开展教学质量综合性优秀学校及质量提升、优秀片级教研中心等综合类评价。多种激励方式激发不同学校、教师活力。

强化日常管理 增强队伍活力

“教好教坏一个样、教多教少一个样、教与不教一个样”一度困扰了一些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为破解难题,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宁国市义务教育三年质量提升计划(2019—2021年)》《宁国市师德师风三年计划(2019—2021年)》。我们用综合评价的指挥棒,激励教师把精力投放到教学实践,把激情与活力带到课堂,把情怀留在教育事业。

市教体局配套制定质量提升和教育教学、教师教研、师德师风3个配套文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从严落实《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仅2019年即对19名教职员工和一个学校党组织进行了党纪政纪处理。同时,严把教学关,对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进行日常考核动态调整,2019年对参加考核的435名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进行考核,对其中41人定为不称职等次,占比近10%。

管理动真格,队伍有活力。严格日常监管,坚持奖优罚劣、进退有据。在全新的人事制度下,宁国的教育队伍呈现出新的活力。

(作者系安徽省宁国市教体局党委书记、局长)

作者:胡正平

编辑:冀春鑫

相关阅读

明年2月1日起实施!中小学生午休课桌椅有了“国标”

记者今天了解到,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中小学生午休课桌椅通用技术要求》国家标准,将于2026年2月1日正式 ...

09-01 15:19央视新闻客户端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09-03 10:41人民日报

铭记!传承!奋进!教育系统多种形式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硝烟虽已远去,胜利的号角仍在回响。共同铭记历史,正是要弘扬伟大爱国 ...

09-03 16:28中国教育报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