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十三五”期间我省采取了哪些举措,逐步破解“校热企冷”这一“老大难”问题?
11月17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发布会上,省教育厅副厅长戴龙成表示,职业教育是跨界的教育,一头连着学校,一头连着企业,这中间需要政府当好“红娘”、牵好线,推动校企双方联姻,跳好合作育人“双人舞”。他介绍了山东采取的几大有力举措。
一是构建校企合作协同推进格局。先后出台《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关于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实施意见》,加快构建政、校、行、企四方联动,产学研用立体推进的工作格局。今年9月,省直14部门联合出台全国首个混合所有制办学政策,明确举办形式、收益分配方式、治理体系和管理运行机制等问题,在财政拨款、融资、税收、土地等方面予以支持,鼓励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混合所有制形态,着力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
二是健全校企合作激励支持政策。我省是首批国家产教融合试点省份,济南、青岛是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近年来,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激励支持校企合作。比如,明确校企合作税收优惠政策,建立职业院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制度,将校企合作项目收费标准浮动幅度提高到30%,认定首批142家产教融合型企业,落实“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政策,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认定校企合作示范校和企业,组建191个各类职教集团等。省委、省政府还落实首批39亿元地方债,在16市建设共享实习实训基地等。
三是完善校企对话交流机制。分专业集群成立23个省级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开展常态化、制度化对话活动。支持职业院校与华为、商汤、科大讯飞、腾讯、京东、西门子等知名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标准、打造师资团队,开展冠名培养、订单培养,将企业先进的生产、服务、运营、技术体系,转化为教学和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学生“入学即入职”,有力支撑了新旧动能转换。目前,全省中、高职院校平均合作企业数分别为14家、268家,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
戴龙成表示,下一步,将以促进产教深度融合为重点,一方面,进一步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明确具备条件的国有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责任,鼓励支持大型民营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另一方面,建设一批产教融合示范区(园),以此为平台,推动区域形成兼具人才培养、生产服务、技术研发、文化传承、科学研究等功能的校企命运共同体。
编辑:迟佳
9月1日,山东大地校园焕彩,开学盛典如约而至。开学仪式从传统到科技赋能,从爱国教育到梦想启航,全省各地中小学、幼儿园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