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0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烟台大学研发的扇形模组轴向磁场轮毂电机技术,作为7项技术之一,获评“全球新能源汽车前沿技术”
9月20日至22日,由烟台大学与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合办的“产才融合”高端论坛———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专场活动成功举行。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院所的12位“国家杰青”“长江学者”应邀与本地生物医药企业代表、医院代表、学校师生共同探讨生物医药与大健康领域的学术前沿问题,为科技赋能地方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发展献计献策。这场“高精尖”论坛的举办,是近年来烟台市与烟台大学持续深化校地融合发展,携手推动双方共进共赢、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要坚持立足烟台、融入烟台、服务烟台,充分发挥学校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和地缘优势,适应烟台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打造新亮点,主动融入并服务烟台发展战略。”这是2018年烟台大学第四次党代会确立的学校重大发展战略。2019年,烟台大学将“校地校企融合工程”确立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九项工程之一,紧密结合山东省八大发展战略布局和烟台市“三区”叠加发展需求,进一步加强与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的全方位开放合作,以服务求支持,加强与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联系与沟通,促进政产学研用结合,增强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等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以服务地方发展的实效,争取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从而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优势互补,持续提升服务地方工作水平,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对接地方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以校企共建学院提升人才培养的“含金量”
面对如何办出特色、推动学校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个命题,烟台大学牢牢抓住人才培养这个核心点,努力促进人才供给侧和地方产业需求侧的全方位对接。办学过程中,学校陆续与绿叶集团共建药学院,与台海集团共建核装备与核工程学院,与新华三集团共建数字创新学院,与荣昌制药等知名企业共建生物制药等15个产业发展急需的专业。
烟台市委书记张术平与紫光集团总裁于英涛共同为烟台大学新华三数字创新学院成立揭牌
2019年9月20日,烟台市人民政府、新华三集团、烟台大学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烟台市政府的指导下,烟台大学与新华三集团共建新华三数字创新学院。今年7月17日,烟台大学新华三数字创新学院正式揭牌成立。数字创新学院将以信息时代下的数字化工程人才培养为核心,以产业发展为向导,深化“新工科”教育教学改革,以产业工程人才需求为引领,创新产学合作育人机制。为政府、行业、企业、院校提供高效联动平台,促进高等院校数字化人才培养创新,创造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促进产业升级和地方新经济发展。
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大背景下,烟台大学还积极优化专业结构,停招部分传统专业,新增与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和烟台市主导产业联系紧密的海洋科学、投资学、休闲体育、智能科学与技术、生物制药等专业。有3个专业群(涉及14个专业)获批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努力打造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对接产业、适应烟台需求的“新工科”专业群。
在校企共建学院、专业的模式下,“高校教师进工厂、企业专家站讲台”。企业还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不仅让学生巩固了理论知识,学到了操作技能,还增加了对企业的认识。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持续加大的情况下,烟台大学校企共建学院和专业的毕业生却“逆市走俏”,总体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6%以上,每年留在烟台工作的毕业生人数接近总就业人数的40%。
根据烟台大学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学校计划通过校地校企共建5个学院、10个专业、15个重大合作平台。未来5年,学校每个学院将至少深度对接1个政府机构或2至3家重点企事业单位。同时,学校正在积极谋划,争取每年拿出一定数量的招生计划,定向投放烟台,在不断提升学校人才培养“含金量”的同时,更好地满足烟台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
瞄准地方经济发展的科研需要:以产学研用相结合加大服务地方的“贡献度”
烟台大学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加快提升学校内涵建设水平和综合办学实力,推动一批学科达到一流水平,汇聚一支有影响力的学术队伍,建设一批高端创新平台,产生一批标志性成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力支持。
前不久,烟台大学依托优势科研团队,分别与潍坊市寒亭区共建中医药产业技术研究院,助力潍坊市以产业升级驱动中医药动能转换、加快建设中医药强市;与东莞世皓新材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烟台大学多尺度功能材料工程技术中心,首期合同金额超过500万元。今年8月,全省优先选择8家改革动力足、创新能力强、转化成效显著、示范作用突出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综合试点,烟台大学名列其中。学校还成功备案为山东省省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这是烟台大学持续加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进力度结出的硕果。
在服务地方的过程中,烟台大学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充分发挥药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省级“一流学科”和ESI全球前1%学科的科研优势,联合中集海洋等单位,获批4个省协同创新中心、8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快释放科研生产力。
今年6月27日,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名誉院长许智宏院士,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学术主任、美国国家科学院朱健康院士一行对烟台大学承担的山东省“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升级版项目“耐盐藜麦品种(系)的选育与配套关键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试验基地进行了考察,对耐盐藜麦品种(系)的选育工作进展给予了高度评价。山东省“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升级版项目旨在探索建立盐碱地分类、梯度、综合开发利用等盐碱农业新模式,助力打造盐碱区域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此外,烟台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碳四分离教师团队研发的专利技术“用甲乙酮系列混合溶剂分离丁烷与丁烯的方法”,于2018年荣获中国专利金奖。如今,碳四分离成套专利技术已完全替代了国外技术,成功转让给39家大型企业,增加产值40多亿元。
烟台大学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桩腿热压模具科研团队,承担了海洋“国家重器”摇篮的烟台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海洋平台“M2模具项目”的研制。每生产一根半弦管产值约13万元,相比进口可节约资金6万元;每建造一座海洋石油钻井平台,创造产值近亿元,节约资金3600万元。团队研发的支撑桩腿热压装备与工艺已应用于国家重大战略装备“蓝鲸1号”等30多座海洋石油平台。
9月28日,在海南召开的“2020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烟台大学机电汽车工程学院与吉林大学汽车仿真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多家企业联合攻关研发的“扇形模组轴向磁场轮毂电机技术”获评“全球新能源汽车前沿技术”,该技术被大会评价为“具有前瞻性、先导性和探索性的重大技术,即可成为新能源汽车未来产品技术更新换代和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技术”。
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以校地企融合谋求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烟台大学深化校地合作模式,药学院把实验室办到生产一线,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研发与人才培养新模式,获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以及博士后招收培养资格。
在烟台八角湾国际人才港,一片规划占地1200亩的烟台大学开发区科教园区已经完成规划设计,即将全面开工建设。烟台大学与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签署协议共建开发区科教园区,围绕开发区高端化工、生物科技、现代海洋、高端装备等产业,规划布局相关学院,打造深度对接相关产业的学科群,强化学科与城市发展需求的契合度,借助开发区区位和产业优势,促进学校和开发区龙头企业联合开展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等工作,推进学校与地方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烟台大学与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合办“产才融合”高端论坛——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专场活动
园区将聚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提升创新能力,引领文化发展,助力国际合作交流,实现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致力于建设区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国际化创新型园区。
同时,学校深化对中国山东自贸区烟台片区、中韩(烟台)产业园和山东省八大发展战略等重大问题的研究,打造一批服务烟台的新型高端智库。今年8月,烟台大学获批山东省司法厅政府立法研究服务基地,学校积极开展相关研究,为提升省政府立法质量和效率做好研究服务。同期,隶属于烟台大学的山东省知识产权研究院正式入驻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烟台片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烟台大学一直重视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开设知识产权本科专业并招收知识产权方向研究生,培养了大量知识产权专业人才。今年10月,烟台大学入选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山东省知识产权研究院正式入驻自贸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后,依托烟台大学知识产权学科和专业的强大优势,将持续为自贸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更为全面、系统的智库服务。
面向未来,已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的烟台大学将继续深入推进“校地校企融合工程”。一是对标对表,借鉴苏州大学、宁波大学等高校的成功经验,强化顶层设计,将服务地方工作业绩纳入教师绩效考核、职称评价,通过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方式,提高教师主动性。二是主动对接,聚焦龙口裕龙岛特大石油炼化项目,深入开展引智共享、学科产业对接。利用烟台自贸区、中韩产业园、新旧动能转换核心区等区位资源,彰显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共同支援烟台大学建设的独特优势,持续推进烟台大学新华三数字学院、自贸区知识产权中心等共建平台的建设。三是全面融合,进一步拓宽校企对接融合渠道,牢牢把握省市共建的有利契机,用好烟台市校地联席会议制度与校地融合发展资金,在人才共享、平台共建等方面发挥创新和支撑功能,以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
作者:特约通讯员 亓健生 孙 艳
编辑: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