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笔谈丨树立正确用人导向 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0-11-28 13:18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2020年11月刊作者:侯连涛 A+A-
-分享-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的出台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是新中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性改革的文件,对加快构建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评价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一、《总体方案》的显著特点

 《总体方案》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体系设计的系统性。随着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在某一个体制机制方面实现突破不难,难的是实现系统性的全面突破和提升。《总体方案》很好地树立系统化思维,克服以往教育评价局限于体系内部的弊端,充分考虑了政府、社会、教育系统三者的关系,跳出教育系统,站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度,对新时代教育评价进行了系统化考量,设计了党委政府、学校、教师、学生、人才评价等5个层面的重点任务,构建了政府、学校、社会等多元参与的系统化评价体系,符合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二是理念举措的科学性。《总体方案》坚持问题导向,从扭转“五唯”教育评价导向入手,明确提出“三不得一严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第一标准,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针对“唯文凭”提出了改革性举措。这些提法和措施符合教育发展规律,体现了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和选人用人观。三是中国特色的独特性。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总体方案》给出的指挥棒充分把握了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属性,回归了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初心使命,体现了时代特征,彰显了中国特色,构建了一个既符合中国实际又具有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

 二、《总体方案》开启用人评价导向新时代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事业兴衰,唯在用人;用人之要,重在导向。”《总体方案》将用人评价作为单独一项内容,体现了对人才使用导向的重视。按照《总体方案》要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树立正确的用人评价标准,形成人才使用和评价导向的合力,共同扭转错误导向。

《总体方案》对人才评价改革提出了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导向要求。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人才根本上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人才配置既要遵循人才流动的一般规律,更应根据国家需要进行统筹配置,而不是完全依靠市场要素自由驱动,导致国内人才市场的恶性竞争。要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改变人才“高消费”状况,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良好局面,共同营造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二是使用要求。引进人才不是目的,使用人才才是关键。《总体方案》坚持人才“以用为本”的理念,特别强调各类人才都要根据岗位需求来对岗使用。一方面,在招聘环节对于能完成岗位职责的,不应过多设置限制性条件,要给各类人才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另一方面,在使用环节不能片面把人才数量作为衡量人才工作的关键,而要看人才的岗位职责完成情况和实际贡献度。

纵观《总体方案》关于改革用人评价的要求,虽然只有短短的两条,但却准确点中了当前人才使用评价中“唯名校”“唯学历”“高消费”的弊端要害,突出了“人岗相适”“公平竞争”“激励机制”等重实绩、重贡献的先进人才理念,从根本上克服了人才“出身论”,从而为每个人提供了实现人生出彩的机会。这样的评价体系符合发展规律,从根本上匡正了社会选人用人的导向,能够让人才在健康良好的环境中施展才华,对于引导学生多样化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牵引作用。

 三、着力构建高校内部科学的用人评价体系

 认真学习贯彻落实《总体方案》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类学校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需要方方面面通力配合、协同推进。高校作为教育系统重要的人才蓄水池和创新策源地,率先研究推出一揽子人才评价改革举措,对国家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意义重大。

一是坚持党管人才,突出政治标准。党管人才强调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是党中央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着眼于全球化竞争的时代特征,提出的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决策。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是做好人才工作的根本保证。党委是人才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主要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要把党的领导贯穿人才评价改革的全过程,发挥党委的定向把关作用,制定人才政策、优化人才环境,确保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的第一标准,通过正面典型引领和负面清单通报,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要把立德树人作为评价的第一要求,落实教授上课制度,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引导教师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

二是坚持以用为本,突出实绩贡献。人才引进工作必须坚持“以用为本、为用而引、引用结合”的原则,围绕需求引进人才,立足实际用好人才,依照贡献激励人才,正向牵引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一方面是坚决破除“出身论”,破除“五唯”顽瘴痼疾。有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过分注重高学历高文凭,有的甚至非名校、海归不要,这是一种现代版的“出身论”,不利于实现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近期出台的《第五轮学科评估方案》明确提出要坚决破除“五唯”顽疾,如评价教师不唯学历和职称,不设置人才“帽子”指标;评价科研水平不唯论文和奖项,设置“代表性学术著作”“专利转化”等指标;评价学术论文聚焦标志性学术成果,采用“代表作评价”等。这些举措为高校开展人才评价改革提供了思路和借鉴。另一方面是坚决树立“贡献论”,以贡献论英雄。贡献论英雄就是破除以前唯帽子、唯头衔、唯学历对人才进行奖励和扶持的评价模式,结合实际效果和实际贡献对人才进行奖励扶持。重点看人才的科技立项、成果转化、解决卡脖子技术、教学成果等贡献情况,以市场化为导向论业绩、论贡献,既破除用人单位大包大揽,也避免“一把尺子量到底”,有效避免人才取得荣誉后一劳永逸的模式。

三是创新体制机制,激发人才活力。一方面,要以岗位需求为目标合理制定各类人员岗位责任目标,落实定岗定责要求。建立并完善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人事管理运行机制,科学设定岗位,按照岗位分类管理要求,根据不同岗位的特点,合理制定岗位职责、考核指标、考核期限、考核程序。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科、不同年龄的人才的特点和优势,统筹考虑教学、科研、学生培养等工作在总工作量中的比例,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人岗相适。另一方面,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配套的人才激励保障政策,坚持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建立重实绩、重贡献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提高人才的实际产出。特别要坚持物质激励与成就激励、精神激励相结合,引导人才将个人发展、社会贡献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结合起来,筑牢民族伟大复兴的人才之基。

(作者简介:侯连涛,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党委组织部部长。)


作者:侯连涛

编辑: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