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7月,我从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外语系毕业。不久,我就成为沂水县第二中学的一名高中英语教师。那时候,青涩、懵懂的我初次登上高中讲台,面对黑压压的学生,一时不知所措:熟知英语课本知识,如何进行知识的巧妙整合?学生千差万别,如何进行因材施教?偶遇课堂突发事件,如何运用教学机智灵活应对?我深感大学所学与现实相距太远,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还需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与时俱进。我向老教师们请教英语教学的秘诀时,他们热情地告诉我:一个青年教师要想很快成长,必须开阔视野、不断学习、勇于创新。要从多方面充实自己、丰富自己、做强自己。他们建议我多读读《山东教育》上的文章,从中获取一些新教法、新学法、新理念。
就这样,《山东教育》如一朵璀璨的茉莉花,带着淡淡的墨香走进了我的教师生涯。多年来,她一直陪伴着我、点拨着我、激励着我、启迪着我,使我一步步走向成熟:我逐步成为县级优秀教师、市级教学能手、市级骨干教师、市社科院入库专家。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先哲的至理名言启发了我。我开始从《山东教育》中汲取各种营养,脑洞大开:《教改风景线》让我知晓先进学校的世界很精彩;《名师讲座》让我感受名师的教育教学智慧;《教改探索》让我一同踏上教改前沿的绿洲,感受新课改的勃勃生机与活力;《教法与学法》让我感受一样的教育,不一样的精彩;《中高考热线》让我领略中、高考的新目标、新要求、新高度;《教书育人楷模》让我感受榜样的力量;《教师文苑》让我欣赏教师们的文采斐然……
《山东教育》是一份富有导向性、实用性、知识性、探索性、前瞻性的教育杂志。创刊75年来,她推助了一代又一代教师的成长。“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山东教育》永远以她质朴、纯厚、崭新、时尚的时代气息滋润着万千桃李。她是求知、探索、创新的“希望之舟”。她率领着园丁们踏上探索先进教学理念的“秘境之旅”。
叶澜教授曾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山东教育》引领着我踏上“新课改”的“希望之旅”。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工作之余,我努力探索“英语高效阅读教学法”的实施策略和途径。我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支架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语用学等科学理论为指导,努力构建“以规律化为基本途径、以量化训练为主要手段、以系统化及模块化为根本保证”的语篇信息高效运用体系。然后,我以“‘规律化’为提高语篇信息效率的基本途径,以‘量化训练’为提高信息利用率的重要手段,以‘系统化’为语篇信息高效运用的根本保证,以‘电教化’为语篇信息高效运用的捷径”为切入点,全方位探索英语高效阅读教学的理论及实施策略,努力开辟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的新境界、新天地。应当说,该课题的提出与研究正是基于《山东教育》杂志上《教改风景线》《教改探索》等栏目的指引和启发。
感谢《山东教育》让我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改变。我走出应试教育的局限,自觉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达到“让自主成为习惯,让合作成为常态,让探究成为能力,让学习成为素养”的自我发展境界。破除“满堂灌”式的教学困境,走向问题导学式、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新路。多年来,我的英语教学成绩在学校同行中一直名列前茅。
在教学之余,我开始尝试着写作、投稿、研究课题、出书。我从《山东教育》上汲取各方面的写作素养:有的文章学习其“创意”;有的文章学习其“精彩语句”;有的文章学习其“写作角度”;有的文章学习其“框架结构”;有的文章学习其“文采”;而有的文章学习其“观点和理念”,等等。从教近30年,我在国家级、省级报刊上发表了教育、教学论文近千篇,主持市级、省级、国家级课题六项,主编、参编各类英语书籍20余部。我在教好学生的同时,不断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立志成为一名“科研型” “创新型” “前瞻型”人民教师。
“情蕴芝兰芳白醇,心念桃李总是春。”新起点,新征程,新目标,新自我!初心未改,逐梦前行!
(临沂市国际学校 杨春吉)
作者:杨春吉
编辑:王煜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