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省教育厅公布了 2020 年度全省教育综合改革和制度创新典型案例评选结果,青岛市教育局“创新实施‘三定一聘’改革 盘活用好教育资源”改革成果入选“(市教体局市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综合改革和制度创新十佳案例”。青岛的教师“三定一聘”改革都有哪些创新举措,鲁教君给大家介绍一下:
创新实施“三定一聘”改革
盘活用好教师资源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为了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提振教师队伍精气神,青岛市教育局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效益导向,在全市中小学范围内创新实施“三定一聘”改革,在不过多增加要素投入的前提下,用改革的办法盘活教师资源存量,把教师这个“第一资源”配置好、发展好。立足教师队伍整体超编的现状,打破传统“三定”管理中“定编制”的旧办法,突出教师工作量的评价和权重,全面推行定工作岗位、定工作量、定工作职责“新三定”,在阳光公平的氛围下组织全员竞聘。
此次改革实施共分为试点实践阶段、制度成型阶段和改革落地阶段三个阶段。为促进此次改革落地,青岛市教育局主要采取了以下三大举措:
一、增压力。进一步明确学校教职工岗位数量及岗位职责,以完成基本工作量和工作实绩作为考核评价的主要依据,教职工达不到基本工作量要求的低聘职称岗位等级,促使教职工满负荷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做到履职尽责保量。各学依据本校教职工编制数、课程方案周总课时数和工作岗位结构比例,测算确定本校的工作岗位总量,明确每一个具体工作岗位的名称;按照省定标准核定教师周课时量,高中(含中职)一般不低于10-14节、初中不低于10-16节、小学不低于12-18节,教师岗位兼职管理(含教辅等)工作的,课时量不得低于教师岗位课时量标准的三分之二;各学校根据设定的工作岗位,确定每一个工作岗位的岗位属性、职责范围、目标任务等,作为教职工竞聘上岗以及对教职工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二、提动力。以落实中小学教师年度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年度平均工资水平政策要求为契机,积极争取上级支持,2019年全市核增奖励性绩效工资6.8亿元。将教师绩效工资的增量部分交给学校自主分配,教师薪酬待遇和工作量、工作业绩、岗位职责挂钩,实现多劳优劳厚酬。一是在普通教师岗位上,完成基本工作量可全部拿回按照国家规定标准核定的奖励性绩效工资,超出基本工作量的,发放超工作量津贴。二是在班主任工作岗位上,班主任津贴提高至人均每月1000元。三是在中层及以上干部岗位上,参照班主任津贴确定岗位补贴。四是在党政负责人岗位上,执行校长职级制工资,不再参与学校绩效工资分配,突出了绩效工资向基层一线和重要岗位倾斜的鲜明导向。
三、激活力。学校在定工作岗位、定工作量、定工作职责的基础上,按照事业单位竞争上岗工作相关规定,制定本校竞聘方案,经教代会研究通过后全员竞聘,把所有细节“晒”在阳光下,让每一位老师参与进来,由校长安排岗位转变为教师自主竞聘岗位。在全员竞聘过程中,教师与教师之间进行竞争,对于落聘人员,通过转岗低聘、待岗培训、解聘等措施进行安置,促使每一名教师明确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还缺什么,教师岗位认同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
通过实施“三定一聘”管理改革,完善了“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的教职工岗位管理机制,有效的落实了岗位能上能下的人事管理体制。竞聘上相应岗位的教师均达到满工作量,不同工作岗位执行不同的薪酬待遇,体现职责、成效、收益统一,教师在岗工作积极性大大提高,自主生长、自主发展的内生动力提高,在学校中的存在感和价值感增强,同事间融合度越来越高。充满活力的队伍更具吸引力,2020年,全市引进教育部直属院校公费师范生282名,占全省公费师范生生源的70%。新招聘教师中,80%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公费师范生、“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及高技能人才。
首轮改革,全市共有132名教职工被“低聘”,在全市中小学教职工中,虽然仅占比0.1%,但对在岗工作积极性不高的教师带来的思想触动十分明显,起到了“一池春水起波浪”的效果。通过自主选岗、全员公平竞争的方式,每一名教师处在平等的位置上,既是管理者、也是被管理者,教师自我发展的动力得到保护和释放。过去一年,全市4个集体、19名个人获得国家级荣誉称号,1名教师入选国家级教学名师,39名教师入选新一批齐鲁名师工程建设人选。全市共拥有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工作室297个,国家级、省级名师名校长领航工作室12个,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3人,齐鲁名师名校长152人,省特级教师261人,数量位居全省第一。
实践证明,创新实施“三定一聘”改革,是盘活用好教师资源的有效途径。下一步,青岛市将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为总抓手,以深化改革、激发活力为着力点,不断完善改革制度体系,力争推出更多的教师队伍建设改革“青岛模式”和“青岛方案”。
编辑:冀春鑫
为帮助广大学生和家长及时准确了解我市现行幼儿园至大学学生资助政策,青岛市教育局于7月1日开通暑期学生资助热线电话05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