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天下英才而育之”——访国家级教学名师、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于良春
发布时间:2021-02-19 00:17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2021年1、2月刊作者:特约通讯员 王 巍 A+A-
-分享-


封面人物

于良春,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山东省高等学校经济与贸易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山东省经济学会副会长,山东省社会科学名家,美国佛罗里达大学高级客座研究员,荷兰王国蒂尔堡大学客座教授。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级、省部级和国际合作研究课题16项,在经济学顶尖期刊和权威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科研成果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其他各种奖励20多项。

2004年和2005年,他被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学生评选为“我最喜爱的老师”;2006年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2016年,被评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2020年被授予“山东大学教学终身成就奖”。

他主编的《政治经济学》教材受到国内理论界的普遍好评,先后被教育部评选为国家级“十五”和“十一五”规划教材。

他主持的“政治经济学”课程,被教育部评选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他带领的政治经济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他,就是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于良春。近40年教学生涯,他坚持用心去讲好每一堂课。在他看来,“教好学生,是对一名老师最基本的要求”。

锐意创新:锻造国家级精品课

于良春1977年考入山东大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留校任教,35岁破格晋升教授。近四十年的教学生涯,他始终坚守在“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一线。

“政治经济学”是经济学科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也是经济学专业大学生步入专业学习的入门课程。这门课抽象性、理论性很强,无论是对教师讲授,还是学生的学习,都具有很大的难度。

在于良春的带领下,政治经济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围绕着“政治经济学”教学,切磋讨论、互相听课,并统一教学大纲、统一出题、统一考试,同时注重提升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学团队在课程建设上着实狠下功夫,在全国率先对教材和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首先改造了教科书的传统体系框架,教学内容更加系统科学,更好地反映当代经济学的新进展和理论研究的前沿成果。其次,在分析基本经济关系的基础上,加强对经济运行机制和运行规律的分析,使经济理论更好地解释经济运行过程。再次,在培养学生科学理论思维方式上,采取以课堂讲授为中心,并融合学术讨论、理论研究、单独指导、教学实践、课下作业与测验、期中期末考试等多环节的教学。

这些教学改革,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也把当代经济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和知识吸收到教材中,体现时代性。改革后的课程,不再仅仅停留在抽象的理论知识层面,而是更加注重理论与现实的结合,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做到学以致用。

教学团队还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运用网络技术优势,建立了网上教学平台。

2020年,经济学在山东大学申报的3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中,排名第一位。

潜心钻研:课堂与考试别具匠心

于良春讲授“政治经济学”课程,授课方式和考试方式都别具匠心。

他讲课从不照本宣科。“学生刚接触教材内容,可能理解得不透彻。此时,必须督促学生认真思考。”讲解理论时,用组织学生讨论的方式效果会比较好,但40多人的课堂不利于讨论。于是,于良春要求学生提前预习:“预习不是简单地将内容浏览一遍,需要独立思考并提出问题。如果学生不提问题,那就轮到我问他们了。”

每堂课开课前,于良春的讲台上会摆满写着各种问题的纸条。他把问题分成几类:属于重要的难点疑点,他在课堂上讲透;属于共性问题的他就合并同类项,有选择性地讲;属于个别同学的问题,他课后单独交流。“把问题讲透彻,学生的眼界就打开了。也许他们理解得还不够全面,作为老师,应当为学生敞开一个窗口,让他们看到更深奥的风景,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

有时候,于良春还会专门拿出两节课举行班级课堂辩论赛。他提出辩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展开辩论。“大一学生需要一个适应和转变思维的过程,作为老师,要有意识地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习惯,提升学生的理论层次。”

他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不赞成学生死记硬背。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于良春改革了传统的考试方式。从大一的第二个学期,“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期末考试就采用面试的形式。面试时列出多个题目,让学生任意选择一个作答,从而更好地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教书育人:三十八载桃李满天下

近40年的教书育人,于良春走过了一条殚精竭虑、诲人不倦的道路。他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教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于良春说:“作为教师,我感到了‘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快乐,同时也感到了肩上的责任与担当。我为一年级本科生讲授专业基础课已经30多年了,深深地了解,本科阶段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本科阶段的学习在奠定专业基础、培养创新素养、塑造品格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一生可以给成千上万的学生上课,但是一个学生一生可能只会听我的一门课。所以,我会用心去讲好每一堂课,会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专业指导。”

对于“传道授业解惑”,于良春的理解是:“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很多,已不拘泥于课堂了。‘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老师除了‘传道授业解惑’外,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对学科专业的强烈兴趣和好奇心,并引导他们去探究。如果教学观念因循守旧没有突破,就会误人子弟。”

谈到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他说:“教学与科研之间是不矛盾的。科研做不好,教学效果往往也一般。因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发现一些问题,然后需要深入研究;问题解决之时,结合前沿理论的科研成果,支撑起教学。”

“理论课的教学,必须联系实际。”于良春说,“基本原理理解起来往往很困难,学生也许能大致知道它的意思,但没有真正理解知识的指向和问题的所在。联系实际不是简单地与实际挂钩,必须是与问题融合在一起,让学生理解抽象理论的背后是什么。”

于良春说:“作为一名教师,仅仅具有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老师能在课堂上把基本理论讲得栩栩如生,一定有大量的知识储备。教学、科研、培养学生三者密不可分。科研可以决定一位老师的眼界,而老师的眼界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

对研究生教育,于良春深有体会:“研究生导师的职责,主要是指导学生科研,需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每个人的内在素养、内在特长不一样,有人爆发力强擅长短跑,有人耐力好适合长跑,有人擅长跳高,有人擅长跳远。每一块玉石,每一个树根,都可以雕出不同的艺术品,关键在于导师去发现潜质,根据学生的特点精雕细刻。”

辛勤耕耘三十八载,于良春桃李满天下,硕博弟子超百人。他精心指导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很多在读书阶段便已经崭露头角,毕业后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他们是于良春的骄傲。 


作者:特约通讯员 王 巍

编辑: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