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决策部署,指明了新发展阶段我国教育和卫生健康事业的奋斗方向。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主题,不断推动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
一、统一思想,凝心聚力,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是深刻把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逻辑主线。新发展阶段科学标注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方位,新发展理念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科学指引,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选择。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变化。面对新机遇新挑战,高校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以师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全面掌握师生需求,及时回应师生关切,不断提升师生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增强创新意识,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深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用创新思路和手段破解难题,推动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坚持问题导向,瞄准事业发展中的问题和不足,着力补短板、堵漏洞,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坚持系统观念,把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内在性联系,加强统筹协调、系统谋划、辨证论治,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统筹推进新发展理念。要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树立长期奋斗思想,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着力防范化解风险挑战,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二、筑牢基础,乘势而上,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十三五”期间,山东中医药大学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中医药特色优势,扎实推进一流学科和高水平中医药大学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奠定扎实基础。
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学校先后涌现出一批获得“全国三好学生”“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山东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称号的优秀学生。连续两届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先后荣获第二届全国《黄帝内经》知识大赛总决赛冠军、首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大学生临床能力大赛特等奖、全国中医药院校针灸推拿临床技能大赛团体二等奖、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全国创新创业典型高校50强。
构建学科分类建设体系,专业内涵建设得到强化。树立“学科办大学”“特色看学科”理念,构建学科分级分类建设体系。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中医学进入B档学科,位列全国第8,中医学、中药学入选省一流学科。其中,中医学入选省高水平学科“高峰学科”建设计划。
深化科研体制改革,高水平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发展。深入推进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科研奖励、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管理制度,实施团队首席专家负责制(PI制)、团队聘用制及团队考核制。连续2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连续3年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高水平论文产出连年增加,SCI论文发表数量大幅跃升。
瞄准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与青岛市共建中医药科学院和青岛附属医院,服务“经略海洋”战略构想;与济南市开展战略合作,实施中医药“科创济南”“智造济南”“文化济南”“生态济南”“康养济南”等五大工程,国际眼科与视光医学院落地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开创了中国眼视光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先河。建立山东道地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体系,牵头建设山东省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实现年经济效益近40亿元,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贡献山中医力量。
三、统筹推进,重点突破,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当前,中医药事业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全国、全省中医药大会先后召开,为中医药传承发展指明方向。“十四五”时期,学校将立足医防研教紧密融合,推动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坚持教学立校、以本为本,抓牢高质量发展核心。一流专业是基础,一流学科是条件,一流本科是根本。坚持“以本为本”,落实“四个回归”,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核心地位。优化专业结构,强化中医药特色,形成以医药为核心、多学科交融、统筹发展的专业布局。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实行一流专业、特色专业和新上专业分类建设,实行专业负责人制,打造20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设一流课程,实施“金课”工程,力争建设3040门省级一流课程,10门左右国家一流课程。全面推进新医科建设,实施“固本培优”工程,开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培养传承创新中医药拔尖人才。优化医学人才培养结构,加大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力度,做大做强研究生教育,拓展博士招生模式,加快高层次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坚持科研兴校、学科优先,强化高质量发展支撑。牢固树立“学科办大学”的理念,坚持科研兴校、科研促教,打造一流科研平台和一流科研团队。坚持中医原创思维,进一步激发中医药原创优势,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技创新体系,培育产出重大标志性成果,争创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研究分中心,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获得重大突破,全面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发展。遵循学科发展规律,围绕“双一流”建设,深入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构建“中医药+”学科群,全面实施主体学科“攀峰计划”、两翼学科“支撑计划”、交叉学科“会聚计划”,力争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重大突破。
坚持人才强校、引育并举,补齐高质量发展短板。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优化岗位聘用制度,完善分配激励制度,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实施“123”人才提升工程,重点培养学科领军人才。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创新完善人才培养和引进、管理政策,促进人才增量提质,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实施高层次人才筑峰计划,采取“全职引进”和“柔性引进”方式引进海内外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实施青年优秀人才引进计划,加大优秀青年博士招聘力度。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构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发展体系和学术梯队体系,夯实事业发展基础。实施青年教师创新活力跃升工程,扶持青年拔尖人才开展科技创新、教学科研活动。建立校院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协同机制,加强校院有效协作。实施人才队伍校院一体化筑基工程,推进校院一体化建设进程。
坚持服务社会、教研医产融合发展,奠定高质量发展基石。树立大健康理念,坚持以服务人民群众健康为中心,加强健康管理、医疗医药、康复智能、养老养生等工作,积极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提高重大疑难疾病、危重症的中医诊治水平,大力发展中医药康养服务,保障人民群众全生命周期健康,健全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体系。推动教研医产深度融合发展,密切对接国家和地方重大发展战略,促进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院合作,把科教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学校先后与青岛市政府、济南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建设青岛中医药科学院、青岛附属医院、学校生物安全动物实验楼、鲁澳中医药产业研究院等,在科研成果转化、中药产业化现代化等方面蹚出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学校将紧紧围绕教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目标,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广大师生医护员工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同心同德,顽强奋斗,为建设国内一流中医药大学,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推进健康中国、健康山东和中医药强省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简介:武继彪,山东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
作者:武继彪
编辑:王骄